經(jīng)常能看到朋友圈有人打卡,打卡學英語,打卡keep健身,打卡閱讀,甚至打卡聽了幾門課,如果仔細觀察,沒過多久,就看不到他們打卡的身影了。 即使你沒有去打卡,但是否每天下班都是葛優(yōu)躺,刷著抖音,看著段子,時間就這樣溜走了。有時就會陷入焦慮狀態(tài),自己想要改變,想睡前讀幾本書、看幾篇英文文獻,或者跑多少公里的步,但最終仍然重復自己之前的老路,絲毫沒有改變。 自媒體人周嶺曾經(jīng)跟你我一樣,毫無自律,陷于焦慮與雞血的惡性循環(huán)中,36歲之前仍是這樣。 但他從2017年開始了改變,不再假裝努力,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實現(xiàn)了覺醒,成為了自律、涉獵廣泛的成長咨詢師、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 他的《認知覺醒》記錄了他轉(zhuǎn)變的方法,讓他從混沌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解開了覺醒的秘密。 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覺醒,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 他發(fā)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zhì)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很多地方都有共鳴,甚至讓我找到了行動力不足的答案,他從理論到實踐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焦慮其實是人的本性,取決于人的大腦構(gòu)造,而改變焦慮的方式就是制定清晰目標,找到更好的方法,讓自己行動起來。 行動的關鍵在于消除模糊,提高清晰力是否有很多人像我一樣日常焦慮:覺得自己想要改變現(xiàn)狀,但書沒讀幾頁,就又陷入了娛樂消息之中;時間過去之后,又驚覺自己該好好利用時間,而不應該娛樂至死。 書中認為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焦慮就是因為欲望與能力之間差距過大。 解決的方法就是讓自己變得清晰,做持久打算。 第一步:把目標細化、具體化 常常思考確實有用,但如果只思考不行動,則是無效,確定目標,并把目標細化、具體化,這才能讓自己不再只滿足于看上去學習了的怪圈里。 作者周嶺用了一個看似簡單的方法:寫下來。把每天的目標都清楚地記錄下來,并進行復盤。 他的方法有個特點,將“計劃完成”與“實際完成”都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時間有把控,主動約束自己。 做規(guī)劃的目的并不是讓自己嚴格地按計劃執(zhí)行,而只是為了讓自己心中有數(shù)。不要覺得太死板,我們的目的就是消除模糊,讓大腦找準目標。 第二步:傻瓜式堅持 前面說過焦慮也是因為缺乏耐心,太想快速看到成果,但根據(jù)復利曲線,堅持到某個拐點之后,會由增長緩慢,變成飛速增長。而很多人還沒堅持到拐點,就已經(jīng)放棄了。 暢銷書《異類》中指出的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而周嶺也認為:想先看到結(jié)果再行動的人往往無法看到結(jié)果,擔心付出沒有回報。 周嶺在《認知覺醒》中有個章節(jié)是“這個世界會獎勵那些不計得失的傻瓜”,讓我想到了阿甘。作為智商只有75分的低能兒,卻因為堅持跑而成為了橄欖球巨星。 在面對長期的冷寂或挫折失敗時做出與他人不同的選擇:有人選擇放棄,而我們繼續(xù)堅持。 學會利用舒適區(qū)邊緣提高自己想要健身時,給自己定下跑步1小時的目標,最初幾天信心滿滿,但沒過一周,以各種理由不堅持了; 想要學習英語,看了很多攻略,說要閱讀原文文獻,把文章打印出來,卻從沒翻出過摘要那一篇,每天還煩躁地不行。 其實,這種方式陷入了一種誤區(qū):認為改變自己首先要定一個高目標,不斷給自己“打雞血”,但放棄的速度也很快。 根據(jù)舒適區(qū)邊緣理論,快速提高自己的方法是讓自己始終處于舒適區(qū)的邊緣。貿(mào)然跨到困難區(qū)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留在舒適區(qū)會讓自己停滯。 也就是我們要找到在拉伸區(qū)-舒適區(qū)邊緣,既有成就又有挑戰(zhàn),這樣才能最快進步。既不要太難,也不要太容易,難易適中的地帶才是學習的心流通道。 而尋找自己的舒適區(qū)邊緣的方法還是要有關注點,關注點越多、越細致,注意力就會越集中。跳出舒適區(qū)最好的方法就是發(fā)現(xiàn)和收集要點,即每次行動的小目標。 比如閱讀方面,很多人信賴大神們的書單,興沖沖買回家,卻發(fā)現(xiàn)超過自己認知特別多,只能放在角落里吃灰了。 可能大神們閱讀這些作品是在他們的拉伸區(qū),卻在我們的困難區(qū),不放棄也沒辦法。 好的方法是找到那些適合自己的書籍,閱讀對自己有幫助的那些,不斷拓展自己的舒適區(qū)與拉伸區(qū)的邊緣。 擁有反饋才能持續(xù)行動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中,如果能夠得到正向反饋,自己就會動力十足。反之如果沒有反饋,甚至是負面反饋,則會出現(xiàn)厭學、破罐破摔,工作中長久得不到突破。 有人每天從早學到晚,收獲的卻是無力和疲憊;有人為了應對生活危機,學習瑜伽、寫作、肚皮舞、繪畫、茶道等,但內(nèi)心仍然不滿足,感受不到自我價值。 作者周嶺認為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要盡快產(chǎn)出點什么,以換取反饋,通過另一種方式激勵自己。 腦科學家也認為持續(xù)的正向反饋才能真正激發(fā)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強大行動力,如果讓它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同樣會展現(xiàn)強大的行動力,讓自己像沉迷娛樂一樣沉迷學習。 書中列舉了劉傳的學琴經(jīng)歷,他從零開始學電子琴,2年時間考到十級,同齡人要4到5年的時間。主要是因為他的老師沒有教授理論知識,而是給他示范彈琴的指法,讓他練習,直到彈對。 得益于老師給他的反饋,而他在臺上表演時得到的夸獎和贊揚,讓他沉浸在彈琴的快樂中。 如何才能讓自己也擁有這樣的反饋呢?擁有清晰而強烈的作品意識,更加重視輸出和運用,傾心打磨作品,主動換取外界的反饋。 比如想要學英語,那就去讀一篇美文,或者閱讀原版英文書等;想要學習某一領域知識,不僅學,也學著輸出到網(wǎng)上,肯定有可以幫助到的人。 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我原來只看大神的文章,覺得這些離自己很遠。有天我要安裝某個東西,折騰了一周時間才裝好,我就把安裝過程中遇到的坑,需要去哪里下載相應的軟件,如何找到自己電腦匹配的軟件等,詳細寫到了一篇文章中。 沒想到得到了多人的點贊、反饋,覺得我的這篇文章解決了困擾他們很久的問題。而我也因此輸出了多篇文章。 如果想要行動,先讓自己有知識之后,有輸出,得到外界的反饋,這樣才會更有動力繼續(xù)下去,否則只剩疲憊和毫無價值感。 《認知覺醒》這本書干貨滿滿,有很多平??梢姷膯栴},都可以從中找到答案。從中找出一個觸動自己的點,堅持下去,會看到改變后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