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V創(chuàng)造營#老中醫(yī)講多汗(第四篇)——汗為心之液,陽加于陰謂之汗,正常出汗有利于調(diào)節(jié)體溫、平衡陰陽;藥汗可以給邪出路,邪隨汗出;不正常的多汗就很煩人。生活中有的人愛滿頭大汗,有的后腦勺多汗,有的腋下汗多,有的手足出汗……有的全身汗,有的局部汗……有自汗,也有盜汗…… 《傷寒明理論》最早明確記錄手足出汗之證。(脾)胃主四肢,手足多汗者可能與脾胃有很大關(guān)系,治手足多汗不忘脾胃。 今天主要和大家講一下手足多汗的常見情況,共同學(xué)習(xí)討論。 一、脾胃氣虛手足多汗 這種情況在手足多汗時,常常有氣虛的表現(xiàn):如乏力疲憊,少氣懶言懶動,食欲不振或食不下、厭食,稍多吃就消化不了,大便多不成型,有的還有畏寒手腳不溫,舌多淡苔多白,脈有虛象。 此證多因長時間吃飯不規(guī)律,過度的勞累,休息不好 導(dǎo)致脾胃運化不力,津液的敷布不正常,津液超量注于手足而致多汗。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主四肢,所以,氣血不足則乏力疲憊,氣短懶言;脾氣不足則食少,食少就更脾胃氣虛,惡性循環(huán);脾陽氣不足,不能溫煦,則四肢不溫。 脾胃氣虛手足多汗可選用參苓白術(shù)散(丸)或補中益氣丸加減,以益氣健脾養(yǎng)胃。 二、脾胃濕熱手足多汗 手足汗出多伴有胸脘痞悶脹,食欲不振,身體沉重,嚴(yán)重的還有頭昏腦脹疼痛,小便多短、赤熱,舌苔黃膩,脈多濡數(shù)或濡滑。 飲食不節(jié),多食肥甘厚膩煙酒之人或常在高溫水濕環(huán)境工作生活之人多見此證。 脾胃濕熱的手足出汗情況可選用胃苓湯(祛濕為主)或連樸飲(清熱祛濕)加減。 三、脾胃陰虛手足出汗 手足出汗時多有食少、饑而不欲食,口燥咽干、睡后明顯,嚴(yán)重的有干嘔表現(xiàn),大便干稀不調(diào),舌紅少苔或剝苔,脈多細而數(shù)。 胃陰不足則食少,甚至餓了也不想吃飯;脾胃陰虛,虛熱內(nèi)擾則口燥咽干;還有一些人,喜歡吃味重的辛辣酒,久而久之,蓄熱傷脾胃之陰,擾動陰液外泄于四肢而手足出汗。 此時采用養(yǎng)胃陰之法,可用沙參麥冬湯加梨皮治之。 臨床中手足出汗病因、病機復(fù)雜多樣,可見于傷寒、溫病、腹痛雜病、痹證等。手足出汗也有汗熱、汗冷之分。手足出汗,汗熱的話,可以辨證用二陳湯加黃連、茵陳、白芍之類清熱除濕;手足出汗汗涼者,可辨證用理中湯加烏梅、五味子之類溫中收汗;身體虛弱氣血不足之人可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 多汗,特別是久治不愈之多汗,可能不止某一實或某一虛;多見虛實夾雜,多臟功能不調(diào)所致,如《內(nèi)經(jīng)·經(jīng)脈別論》曰:“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中醫(yī)治病要有大局觀、整體觀。 我是王家中醫(yī)傳承人,以上方法如不能緩解異常多汗,請及時就醫(y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