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之后,很多父母都期望孩子能快樂成長。 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些父母,卻總是很擅長“讓孩子不開心”。 為何父母總是要打擊孩子? 是不是父母們真的見不得孩子開心呢? 刻意打斷孩子的快樂體驗,人為地為他們制造困難,其實是一種“偽挫折教育”。 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逆商,更有可能給他們留下心理創(chuàng)傷。 被誤解的挫折教育 我們身邊,有很多家長,擁有著“故意讓孩子不開心”的能力,并美其名曰: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他們會在孩子玩得十分開心,或者享受快樂情緒時,突然向他們潑上一盆冷水,而理由幾乎如出一轍: “作業(yè)是不是還沒寫完?” “有玩的時間為什么不看會兒書?” “一次考得好不代表次次能考好,沒有什么可高興的……” 看著孩子臉上表情一點點變得暗淡,低沉著肩走到書桌前,家長卻覺得十分滿足:這波挫折教育很到位。 而實際上,這些家長奉行的只是“偽挫折教育”而已。 人為地為孩子制作挫折,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提升抗挫折能力,甚至有可能讓孩子產(chǎn)生自我懷疑,陷入更大的困境。 在《少年說》節(jié)目中,14歲的小姑娘袁璟頤,大聲控訴媽媽老拿她跟“別人家孩子”作比較。偏偏這個“別人家孩子”,還是自己的學(xué)霸女閨蜜。 媽媽還火上澆油:“她成績這么好,怎么會跟你做朋友?” 袁璟頤壓抑委屈的表情讓人忍不住心疼,但是媽媽卻不為所動:我沒有拿你只跟一個人比,而且我這樣做比較是為了培養(yǎng)你好的學(xué)習(xí)習(xí)慣,掌握好的學(xué)習(xí)方法,跟成績好壞沒關(guān)系......。 孩子說,我不適合激將法啊,你們老是打擊我,我就一定覺得自己很差。 結(jié)果母親卻說:因為我認(rèn)為在你性格里頭,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就會有點飄。 美國心理學(xué)家威廉·詹姆斯曾說:“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就是期望被贊美、欽佩、尊重?!?/p> 其實孩子們也是一樣,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但父母卻總是熱衷于“打擊式教育”。 之前大火的《小歡喜》有這么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分班考試時,喬英子考了年級第二名,回家后只敢告訴宋倩:我快進班了。 其實媽媽宋倩早就掌握了她的成績,一開始還和顏悅色,但是發(fā)現(xiàn)英子書包里的樂高玩具之后爆發(fā)了:都考第二了,還有什么好高興的,把英子的樂高玩具也都收了起來。 在宋倩媽媽心里女兒就應(yīng)該是第一。 但結(jié)果呢? 英子開始逃課,成績下滑,后來嚴(yán)重到得了抑郁癥,甚至想要跳河,為的就是要逃離宋倩。 很多看著孩子表情一點點變得暗淡,低沉的走到書桌前,他們卻覺得:這波打擊教育很到位。 其實根本不存在打擊教育,打擊就是打擊,打擊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對子女的否定。 尤其在成長中的孩子,很容易因為這樣的打擊變得不自信或自卑,最后不愿與人溝通,疏遠(yuǎn)父母,變得叛逆,從而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用心理學(xué)家的話說:“在潛意識里,覺得自己不配享有這么高濃度的高興,不配享有這么完整的順利和成功?!?/span> 當(dāng)家長以“挫折教育”為由,一昧的貶低孩子,向孩子的快樂澆冷水時,你帶給他們的早就不是教育,而是難以愈合的傷口。 那些被狠狠挫傷的地方,不會成為孩子最堅硬的鎧甲,而會變成孩子最脆弱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