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位高三女生小于因高考前壓力特別大,在考試前一天晚上離家出走。 小于讀初中時學習成績特別好,后來順利升入了當?shù)刈詈玫母咧?。這也讓小于成為了家里的驕傲,成為了親戚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上高中以后,也許是環(huán)境不同,小于的學習成績略有下降,但依然保持在中等以上,按此成績考本科的話本應沒有問題。 因為學習上的落差,再加上她性格內(nèi)向不常與人交流,導致小于的壓力特別大。 “尤其快高考這段時間,能明顯感到她壓力非常大,經(jīng)常發(fā)火。”小于的家人說。 小于的父母一直都在外地務工,高考前小于的母親才返回家鄉(xiāng)照顧她的生活和學習。 看到女兒壓力很大后,小于的母親也曾安慰她說:“考不好也沒事,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p> 就在高考前一天晚上,小于的弟弟不小心拆開了她的成績單,導致她情緒失控,大發(fā)脾氣。 家人對此也沒有當回事,在洗過澡準備休息時,突然發(fā)現(xiàn)小于不見了。 全村人連夜尋找,并調(diào)取了村里的監(jiān)控畫面,但就是沒找不到小于的身影。 幾天來,家人問遍了親戚、朋友和小于的同學,可是都沒有一點消息。 在人生第一個最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小于不知道如何排解學習的壓力,又不敢面對高考的失敗,從而選擇了逃避。 更為極端的,面對五指山般的壓力,有些孩子甚至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來擺脫一切。 西安一名年僅9歲的女孩,因為不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又被媽媽催促,女孩便留下一封遺書,從窗口跳了下去。 曾有網(wǎng)友做過不完全統(tǒng)計,今年3月到6月就有十幾名學生自殺身亡,這是多么令人心痛數(shù)據(jù)。 自古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可又有哪個成人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壓力?真正理解孩子的內(nèi)心? 很多孩子面對壓力,無處傾訴、無法排解,只能像鴕鳥一樣去逃避,不敢去正視它、反抗它。日復一復,惡性循環(huán),直到被最后一根稻草壓垮。 孩子的壓力究竟有多大?攝影師張伏麟的拍攝了一組紀實作品——《減負,沖不破的網(wǎng)》,鏡頭下是一個個疲憊的學生、焦慮的家長在“減負”這個無形的怪網(wǎng)中苦苦掙扎的現(xiàn)狀。 一位小學生每月十一科固定的輔導費共4850元,要花去爸爸、媽媽每月一半多的工資,近幾年保留不全的輔導班收據(jù)足足鋪滿了一張床。 一位五年級的孩子趴在桌上寫作業(yè),由于作業(yè)太多,寫作業(yè)時很難長時間保持正確坐姿,孩子的脊柱小小年紀就變了形。 一位小學二年級的女孩因?qū)懽诌^多,稚嫩的小手上已經(jīng)生出了老繭。 “我真要煩死了”、“我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四瓣”……一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自己的《周記》里發(fā)泄苦悶。 …… 這一組照片引起了很多家長和孩子的共鳴,還有網(wǎng)友說看后“留下了一把辛酸淚”。 童年本應是無憂無慮的,可社會的浮躁、教育的功利、家長的焦慮,讓孩子很難輕松快樂地生活。 學習是無可厚非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的生活中只有學習,也不意味著孩子沒有自己的思想。 父母們常常會覺得,“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別的都不重要”,把小孩當作沒有七情六欲的學習機器,只要成績好就萬事大吉。 紀錄片《龍之女》中有一個片段,講述的是父母把小女孩晨曦送到武校上學,并給她制定了完美的人生:練武術(shù)、拿冠軍、考警校、當武警…… 一年365天,每天都是高強度的訓練,連見父母都成了奢望。 晨曦說,這和她理想中的武術(shù)大相徑庭,就算拿了世界冠軍又怎么樣,覺得自己像是生活在籠子里,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父母們大部分都在努力履行好父母的責任,無一例外都在拼命地想要培養(yǎng)好孩子。對于孩子的一切,父母從不怠慢。 他們傾盡所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和物質(zhì)條件,自己奔波在職場、家務和育兒之間,雖然身心疲憊、傷痕累累,因為身為父母,所以這一切都必須忍耐。 “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容易嗎?”父母的努力,反倒給了孩子更大的壓力。 孩子的情緒和壓力,一直被父母否定或忽視。小小少年不能有煩惱,否則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孩子們無處訴說,只能把負面情緒埋在心底。 孩子的壓力,往往來自父母的“面子”“你就知道玩,如果學習有這么用功就好了,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從不看電視、從不玩游戲,學習成績那么好,你丟不丟人啊!” 父母的焦慮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孩子,而孩子的壓力很大一部分來自于父母。 家長們對自己的現(xiàn)狀不滿意,對自己的價值不自信,便將孩子當做證明自我尊嚴的工具,對孩子施加各種壓力。 《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媽媽周春紅對他的唯一要求就是“成績好”,每次朱朝陽去見爸爸時,周春紅都讓兒子帶上成績單,以此來證明自己教育的成功,挽回在離婚中丟掉的面子。 朱朝陽是“別人家的孩子”,周春紅卻是失敗的媽媽。 如今,孩子的生存壓力確實很小,但精神壓力卻非常大。無處宣泄的孩子只能在夾縫中分裂出兩個自我,一個是人人喜愛的“乖小孩”,一個是遵從自我的“壞小孩”。 俞敏洪說:“我覺得孩子的健康成長就像一棵樹一樣,他是有時間段的。你可以給他澆大量的化肥,這個樹長得很快,但到最后他實際上可能是病態(tài)的?!?/p> 《小歡喜》里的學霸喬英子跟著離異的母親生活,母親含辛茹苦地把英子撫養(yǎng)成人,她要求女兒非清華、北大不考,時刻掌控著女兒的生活,最終將英子逼得要跳海輕生。 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不惜犧牲孩子的快樂,焦急地拔苗助長,非要孩子沿著既定的目標生長,不允許有一點越軌,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父母們一直都在思索:該怎么培養(yǎng)孩子?這本輔導資料好嗎?要不要去上輔導班?……他們一直都希望獲得培養(yǎng)孩子的“方法”。 《孩子的壓力》一書中寫道:不知從何時開始,在想要好好培養(yǎng)孩子的愿望驅(qū)使下,父母們變得席不暇暖,他們忙于奔波,忙于掙錢,根本不會傾聽孩子真正想要的、想說的是什么。 此時的他們就像迷失了道路、不知道終點在何處的馬拉松運動員,已經(jīng)丟失了方向、忘記了自己最初奔跑的目的,只是在機械地狂奔。 這些奔跑的父母根本沒有時間來向孩子敞開心扉,也沒有時間傾聽孩子的想法、感受、主張和心聲。然而,所有的問題都從這里開始衍生。 雖然從任何角度看,爸爸媽媽們都近乎完美地扮演著父母的角色,但是他們卻徹底忘記了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誰。 父母們在奔波的過程中丟掉了最初的目的——孩子,卻過分扮演了作為父母的角色。 從孩子的立場來解決孩子的壓力當孩子對父母說出令人費解的話或者做出父母難以招架的舉動時,就表示“孩子有壓力”。 家是減壓最好的地方,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的壓力有個釋放的窗口,否則那就是或爆發(fā)或變態(tài)。而且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家長要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孩子的壓力。 1.降低期望標準 人生是場馬拉松,即使贏在了起跑線,也未必能勝在終點。 父母們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并渴求他達到一個超出能力之外的目標,結(jié)果就會在無形中施加給孩子壓力。 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一個人將來是否有所作為,絕不是小學、中學這一個階段的分數(shù)所決定。 父母們應該站在長遠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孩子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培養(yǎng)成學霸,關鍵是使他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思想、有內(nèi)涵的人。 俞敏洪參加過三次高考,直到第三年才考上北大,他用了三年的時間和同學拼了一年。在大學畢業(yè)的時候,全班50個學生,俞敏洪是全班倒數(shù)第五名,但成績并沒有阻礙他做成自己的事業(yè)。 事實上,只要把孩子教育好了,不管做什么都是有出息的。 因此,父母們要客觀地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適度降低對孩子的期望,讓他順其自然地成長。 2.傾聽孩子心聲 當孩子抱怨“我討厭上學”,家長往往立刻開始進行思想批斗;當孩子吐槽“我不喜歡某同學”,家長往往趕緊提出人際交往的建議。 傾聽是實施有效教育的基礎,作為一名合格的家長,首先應該學會傾聽。如果你匆匆忙忙、心不在焉,就不要嘗試傾聽。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種渴望別人尊重的愿望。 傾聽需要的是認認真真的投入,而不是簡單的建議、批評或指導,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真的在關注他。 父母在傾聽孩子講話的時候,不要絞盡腦汁去思考你應該說什么,不要對孩子的感受作出自以為是的判斷,而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談話的內(nèi)容上,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傾聽,是一門藝術(shù),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蹲下身子和孩子溝通,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