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作者簡介 希然(本名張興安),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有詩歌、小說、散文和文學評論等散見于各類文學紙刊、網(wǎng)刊、微刊,并有詩作入選各年度優(yōu)秀、精品、實力等選本。獲中詩傳媒中國“長江詩歌”年度文學獎。 富有哲理的意象審美 ——淺析洪瑜沁的詩《時間密碼》 《時間密碼》是洪瑜沁詩集的書名,涵蓋了詩集里所選詩歌的慧心寫作,富有靈性,質(zhì)地飽滿,是對故土和異域的一種割舍不了的情感傾述與哲理的思考。其中,《時間密碼》這一首作為詩集的主打詩,有其耐人尋味的詩意蘊含,讓人有一種“窺斑”藝術(shù)的神性導引。 讀《時間密碼》這首詩給我的感覺,它是一種富有哲理性的意象詩,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形而上”的哲學思考。詩中所選意象的組合,比如“火焰”與“灰燼”,“繁華”與“凋零”,“榮耀”與“塵土”,還有“云朵”的柔與“閃電”的剛,等等,是有其哲學上的對立統(tǒng)一,詩人運用了詩歌意象的表達方式,達到詩意“遼闊”的呈現(xiàn),其意境讓人在欣賞中獲得審美愉悅和哲理性思考。 詩人受埃茲拉·龐德意象派藝術(shù)影響頗深,她的詩寫遵循了意象派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和內(nèi)在的情感運化,即“以鮮明、準確、含蓄和高度凝煉的意象生動及形象地展現(xiàn)事物,并將詩人瞬息間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詩行中”。從“時間密碼”締造的萬物“傷痕”,看到了未來“輪回”的“遼闊”。這些都是詩人對于人生命運的一種豁達、開朗、憐憫、寬容的傾情表述,從而使這首詩的意境具有不同凡響的美學意義。 人間的生與死,得與失,榮與辱,盡在從燃燒到灰燼的過程中,《時間密碼》揭示了命運的起生與消亡,是自然規(guī)律的造化,一如杜甫名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只有勇敢面對,才能獲得人生真諦;只有豁達寬容,才能獲得“新生”。 且看,《時間密碼》開頭一段交待了人間是有許多秘密的,只有站在高處,或者“隱于三界之外”,你才能看得遠,看得透。要想破解時間密碼,是需要時間的,而且是需要方法的,你得以柔克剛,以“云朵”的柔,來克“閃電”的剛,必須有“磨尖閃電的利器”的毅力,或許有所得。 詩的第二段四小節(jié)寫出了人生的起始與發(fā)展。人生的美好從愛情開始,到“種子”的“生長”,到“子嗣”誕生,歲月從“春天的火焰”盛開,把人間的“荒蕪”燃燼,人間充滿生機勃勃。詩歌是講究跳躍的,但又是內(nèi)含連理的,那四句跳躍式的意象關(guān)聯(lián),彈奏出人間的美妙時光。 第三段揭開了時間在光陰里的流動,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歲月滄桑,火焰的燃燒必將走向灰燼,是塵世有其規(guī)律性的存在,詩人印證了“時間是時間的灰燼”的結(jié)論,詩人發(fā)出詢問:“誰能穿越虛無之門”?誰能“將光陰的補丁,縫上滄桑的衣襟”?這是非常形象的詩意呈現(xiàn),表達一種樂觀無畏的胸懷。 第四段所選的意象組合,生動形象,又耐人尋味,是哲理性的詩意呈現(xiàn):“擁抱火焰的,必將擁抱灰燼/品嘗繁華的,必將品嘗凋零/ 榮耀高處的,已沒入塵土/遍地新生的,正卷土重來”。 詩歌在展現(xiàn)出塵世的生與死、得與失、榮與衰的不可避免的規(guī)律性現(xiàn)實,而不甘于“縮命”的桎梏,詩人鮮亮地告訴人們:“遍地新生的,正卷土重來”。 “灰燼”可以“擁抱”,“凋零”可以“品嘗”,如此的詩寫張力,像“火焰”一樣盛開,這是一種博大胸懷的詩意呈現(xiàn),又不失為一種人生的哲理性啟迪,從而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和欲解人生秘密的渴望。 《時間密碼》最后一段,詩人從“時間密碼”締造的萬物“傷痕”,看到了未來“輪回”的“遼闊”。不用悲傷,失落,時間會治愈一切,你還會“遼闊”的,你的“遼闊”在哪里?詩人很自信地告訴你:“你的遼闊,還在輪回的路上”。生命是有輪回的,人的“遼闊”也有輪回,而輪回了的,不正是又一個“春天的火焰”的開始! 時間密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形而上”的哲學命題,時間飛逝如同灰燼而不可再來,誰能找到或破解時間密碼,誰就打開了人間的秘密,獲得人間萬物規(guī)律性的有益思考。 洪瑜沁簡介 ![]() 時間密碼 種植密碼的人,隱于三界之外 他正抱著云朵 磨尖閃電的利器 天國的馬車隆隆,滿載人間秘密 閃電擊中相愛的男女 雨水啟動種子的生長 白晝誕下黑夜的子嗣 春天的火焰,燃盡荒蕪 “時間是時間的灰燼” ———誰能穿越虛無之門 將光陰的補丁,縫上滄桑的衣襟? 擁抱火焰的,必將擁抱灰燼 品嘗繁華的,必將品嘗凋零 榮耀高處的,已沒入塵土 遍地新生的,正卷土重來 時間密碼締造了萬物的傷痕 你的遼闊,還在輪回的路上 ![]() 【版權(quán)聲明】本篇作品經(jīng)作者授權(quán)刊發(fā),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文學鑒賞與寫作,ID:wjjz17),必要時請聯(lián)系后臺授權(quán)轉(zhuǎn)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