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 北朝魏《始平公》 任啟政 《始平公造像記》全稱《比丘慧成為亡夫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記》,北魏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九月十四日刻于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內(nèi)北壁上,屬于佛龕的題記。 主佛結(jié)跏趺坐,佛兩側(cè)立二菩薩。造像記在佛龕的右側(cè),高130厘米、寬40厘米。題記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書。 此碑與其他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 清乾隆年間為著名金石學家黃易發(fā)現(xiàn),始顯于世,并受到書壇重視,被列入“龍門二十品”、“龍門四品”。乾隆年間拓本,在題記的無字處石質(zhì)漏出細麻點。但在清道光年間,碑石被人為挖掘毀損,無字處的細麻點全都鏟盡,字畫的鋒棱處也大不如從前。 一,藝術(shù)特點: 1,陽刻獨樹一幟。在歷代石刻所僅有。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jié)體扁方緊密,點畫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2,書家“工絕一時,精能各擅”。刀鋒筆鋒合一,可謂方筆之極軌??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說:“雄莫如朱義章”。“遍臨諸品,終于《始平公》,意極疏蕩,骨骼成,體型完,得其勢雄力厚,一生無扉弱之病?!眴⒐ο壬凇墩摃^句》中詠到:“龍門造像字勢雄,就中龍屬始平公,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庇肿约有∽⒃疲骸褒堥T造像題記數(shù)百種,拔其尤考,必以始平公為最?!?/span> 3,盡顯北朝森嚴方樸書風。楊守敬在《平碑記》中說:“始平公以寬博勝”,特別是筆法上破隸而出,大膽創(chuàng)新,變?nèi)釣閯?,變藏為露,實為北碑石刻中之異彩?/span> 4,此造像題記配有碑額。一般而言,造像記多為佛龕附屬品,大都隨意鑿打,鑿工多為民間工藝出身,于書法多為外行,所以這是一項可以草草了事的工作,毋需像正式碑刻的方式,配以書額。然此碑卻有法度嚴謹?shù)年栁恼龝?始平公像一區(qū)'。 5, 結(jié)尾落款。在整個六朝碑版摩崖體系中很少見到署款舉動(《龍門二十品》當然包括其列),然此碑卻把書者、撰文者,赫然列于其上,連同刊立時間一起,儼然構(gòu)成一幅完整的北碑書法創(chuàng)作。也因此朱義章就和崔浩(傳《吊比干碑》書者)、蕭顯慶(《孫秋生造像記》書者)、王遠(《石門銘》書者)、寇謙之(《嵩高靈廟碑》書者)、鄭道昭(《鄭文公碑》書者)等一起,給后人留下了一個關(guān)于北朝書家群體形象的簡樸認識。 二,筆畫特點。 《始平公造像記》的起筆和收筆都方正如刀削。落筆一般不用逆鋒;收筆或用回筆,或提筆即收,成方正之勢。 1,筆畫方挺峻利,斬釘截鐵。此碑是方筆的代表作。所謂方筆,即下筆“空逆”,入紙狠“切”,而后迅速一“翻”,變側(cè)鋒為中鋒行筆,避免平拖,以達到“中實”的效果。如稍不留神,一拖而過,雖筆畫呈粗狀,未免顯得疲軟與單薄,故在起筆、行筆、收筆及轉(zhuǎn)折處要斬釘截鐵。 2,鋒芒外露,筆法嚴謹。方筆的使用,使此碑筆畫棱角分明,而撇、捺、鉤、挑的出鋒皆鋒芒外露。橫、豎粗細變化不大,少有夸張,且粗壯有力,點畫之間排列緊密,密不透風,存在大量縈帶、呼應、承接等關(guān)系。 3,點。成三角形,邊線方正峻利,角尖。大體有兩種寫法:第一種,逆勢切入,落筆至轉(zhuǎn)折處折筆,然后挫筆鋪毫,急速縱筆做收。第二種,于一條線的中間順鋒落筆,至尖角處折筆,依次寫出三個夾角,然后回筆,筆鋒回到落筆時的位置,形成三角。 4,橫。四角尖利,左低右高,如平行四邊形。逆勢切入,落筆略挫筆,均勻行筆,收筆處提筆上揚,寫出尖角,然后頓筆向下,急速回筆。 5,豎。上部尖角峻利,收筆以懸針為主,逆勢切入落筆。向右下蹲而略挫,鋪毫行筆,縱筆出鋒,出鋒不宜過尖過長,保持整體協(xié)調(diào)。 6,撇。尖角峻利,呈一個較大的三角形,寫法略同點,有些長筆則用圓筆,在通篇以方筆為主的特點中,起到調(diào)劑的作用。寫法:衄鋒落筆,上端速行筆,下端鋪毫,收筆回鋒,寫出圓勢。 7,捺。波磔尖利,形體夸張,帶有隸書特點。捺分平捺和波捺,表現(xiàn)大致相同,皆折毫逆入落筆,頓而挫鋒,中鋒行筆,至捺腳處頓筆,轉(zhuǎn)鋒出尖角,回鋒寫出捺腳。 8,折。轉(zhuǎn)折處有上下兩個尖角,行筆飽滿厚重。寫法:逆勢切入落筆,然后調(diào)鋒向右中鋒行筆,至轉(zhuǎn)折處提筆上揚,寫出尖角,再折向右下,頓筆寫出尖角,挫鋒鋪毫向下,回筆作收。 9,鉤。豎鉤:寫豎至下部逐漸加粗,然后提筆向下頂尖,接著折筆向左上方寫出。橫鉤:寫橫至轉(zhuǎn)折處,提筆上揚,然后折而頓筆出尖,挫鋒蓄勢寫出。其他如背拋鉤、反向鉤可依此類推。 三,結(jié)體特點。 1,方正沉實,端嚴峻整?!妒计焦煜裼洝穼俟ふ宦罚c畫起、行、收出規(guī)入矩,點畫與點畫之間布置停勻,無論是獨體字還是合體字,都安排在整齊的界格之中。但書家在平正中通過呼應、承接、穿插、虛實等,力求不同,如“啟、尋、遺”等。 2,上密下疏,氣勢開張。在布置停勻的基礎(chǔ)上,追求一種不平的藝術(shù)效果,那就是上大下小、上密下疏,使整個字形成虛實對比,即上部“不透風”,下部“可走馬”,在視覺效果上重心更加平穩(wěn),氣勢更加開張,避免了字在方格內(nèi)的板滯拘謹。 3,點畫欹正,變化無常。本帖前幾行字的大小變化不大,后幾行字大小變化較大,有的反其道而行之,即點畫少的字字形大,點畫多的字反而小,獨體字比合體字所占位置還要多,如:“飛、道、則、騰、洛”內(nèi)斂,而“一、大、父、母”等放縱。 四,碑文注釋: 一區(qū):通軀,一尊,佛像一尊。 靈蹤:佛的莊嚴妙像。 攀宗靡尋:追尋佛法沒有依憑。容像:佛的造像,容貌。 崇:敬奉。真顏:佛祖的容顏。遺形:遺像。 上齡:前代、先世。下葉:后代、后世。暨:到、至。 大代:大魏,代,魏的別稱。厥:他的。 比丘:俗稱和尚?;鄢墒切⑽牡鄣奶玫?。 影濯(zhuo)玄流:濯:洗,玄:天,指君上。身受皇恩。 率竭:都竭盡。石窟寺:造像窟。糸(mi):細絲,微小。 有資來業(yè):有消除來世的業(yè)報。 奄焉薨放(yan 奄 hong薨):悄然去世。匪:飛,飛鳥。 三(達):能知宿世、知未來、斷煩惱的佛。 十地:菩薩修行所經(jīng)歷的十個境界。 玄照:微妙的鑒照事理。萬有:萬物。慧響:智慧的聲音。 元世:本世。道場:做法事的場所。 兜率:兜率天,佛教認為天分多層,四層為兜率。 悟洛人間:晤落,再次降生人間。 三槐五棘:三公九卿的代稱,表示榮華富貴。 五有:又稱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太和十二年:因缺十字,故爭議較多。 五,《始平公造像記》臨摹方法。 1,臨摹《始平公》原帖之前,首先要把原帖的筆畫特征、結(jié)體特征和章法特征熟記于心,在臨帖時才能抓住要點,少走彎路。 2,《始平公》是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作方筆書,須每筆下按,使群毫由聚而散,墨液也隨毫外拓,如以刀削木,筆畫自成棱角,所以稱“方用按筆”,“方筆外拓”。因而在臨寫《始平公》時要“棱角分明”。 3,《始平公》結(jié)體屬于平正一路,且字勢總體上呈扁平狀,但是在平正中寓險、寓奇,通過對一些筆畫的伸縮、避讓等處理,顯得既縝密凝重,又空靈險峻。這一細節(jié)一定要在臨摹前進行仔細研究和推敲,切忌把此帖寫成平正的歐體楷書。 4,臨摹有兩種方法,一是對臨,一是背臨。對臨要求形似,要用腦筋去臨摹、用心去揣摩、用手去表現(xiàn)。在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對臨后,再進行背臨。由表及里,揣摩其神,力求神似。 此碑是北碑中以方筆為主的雄強書風的典型代表,通過學習可壯其膽、強其骨、厚其力、生其勢,益處良多。臨習時要注意善于用鋒,如起筆露鋒切入、鋪毫運行和斂鋒收筆,氣脈貫通。要注意提按的有效控制,著意于重筆的同時間以細筆輔之、著意于方筆的同時間以少量圓線輔之。 您轉(zhuǎn)發(fā)朋友圈或點一個“在看” 就是對墨客藝術(shù)最好的鼓勵! ![]() END 墨客藝術(shù) ◎ 每日分享 發(fā) 現(xiàn) 藝 術(shù) 的 美 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