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獸面紋玉鉞 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文物信息:長17.9厘米,最厚0.9厘米、孔徑約0.55厘米 文物年代: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出土信息:1986年浙江省余杭反山12號墓出土 館藏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1986年浙江省余杭反山12號墓出土。長17.9厘米,最厚0.9厘米、孔徑約0.55厘米。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 玉料呈青色,透閃石玉,局部有褐斑。玉鉞扁平,略呈“風(fēng)”字形,刃寬肩窄,近肩處的中央有一圓孔,兩面紋飾相同,皆于近刃處的上角飾一神人紋,下角飾一神鳥紋。神人獸面紋的神人臉面作倒梯形,重圈為眼,兩側(cè)有短線象征眼角;寬鼻,并以弧線勾劃鼻翼;闊嘴,內(nèi)以橫長線與直短線相交,象征牙齒。頭部戴冠,外層是高聳寬大的冠,冠上飾有放射狀羽毛;內(nèi)層為帽,刻有十余組緊密豹卷云紋。上肢形態(tài)為聳肩、平臂、彎肘、五指平張叉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狀,腳為三爪的鳥足,關(guān)節(jié)部位有外凸的小尖角。在神人的腹部又以淺浮雕突出威嚴(yán)的獸面紋,寬鼻且鼻翼外張,闊嘴,兩側(cè)外伸兩對獠牙,里側(cè)獠牙向上,外側(cè)獠牙向下。嘴部以卷云紋和弧線、直線填滿空當(dāng)。 此器出土?xí)r,位于墓主的左側(cè),同時發(fā)現(xiàn)的尚有一件玉冠飾和一件玉鐓飾。玉冠飾下部有卯眼可以安柄。橢圓形的玉鐓,有卯眼和橫孔可以和鉞把固定。從出土位置判斷,鉞杖總長約70厘米。近似此器之物,在良渚文化的貴族墓中常有發(fā)現(xiàn),且方位均明確,據(jù)此件玉鉞的出土位置推測它可能是死者生前手持之物,是其身份和權(quán)威的代表物,定名為玉鉞是可信的。 此器制作精致,有紋飾的玉鉞目前僅此一件,是迄今所知良渚文化玉鉞中最杰出者,對了解此類器物的用途和定名等問題有重要的演技價值。 玉鉞 、玉端飾、玉鐓飾及組合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