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后事如何 請聽下回分解 01 正如陳奕迅歌《紅玫瑰》里那句經(jīng)典的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乖S多人對得不到或者未完成的事物,都會耿耿于懷,念念不忘。 不論是上一段失敗的感情,還是手中未完成的工作,總是我們無法放下,難以解脫。今天,就請大家聽檸檬聊一聊,為什么「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20世紀20年代德國心理學家蔡格尼克進行了一項實驗: 她讓被試者做22件簡單的工作,如寫下一首你喜歡的詩,從55倒數(shù)到17,把一些顏色和形狀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線穿起來,等等。完成每件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大體相等,一般為幾分鐘。 在這22件事情中,隨機挑選11件不讓受試者做完。做完實驗后,立刻讓被試者回憶做了22件什么工作。 結(jié)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被回憶出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被回憶出43%。也就是說,人們對于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經(jīng)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這種記憶效應就叫「蔡格尼克效應」。 02 蔡格尼克效應告訴我們,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qū)動力。古時候,說書人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就是利用這種心理,吊足了聽眾的胃口。 在這種心理的驅(qū)使下,一旦我們著手開始做某件事情,就更傾向于完成它。這就為有拖延癥的朋友們提供了一道良方。 我們在面臨一項棘手的任務(wù)時,總是想方設(shè)法能拖則拖,不想開工。這可能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怎么開始,蔡德尼克效應告訴我們,無論如何,先動手做點什么吧。 不要一開始就想攻克最難的部分,可以先挑軟柿子捏。只要你能讓任務(wù)中的任何一部分先開始運作,其余的部分自然會被帶動起來。 因為一旦你開了頭,「要把它完成」的念頭,就會一直縈繞在你心頭,推著你完成所有任務(wù)。 03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蔡格尼克效應是推動我們完成工作的重要驅(qū)動力。 但是有些人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非得一口氣把事做完不可。驅(qū)動力過強,可能導致生活沒有規(guī)律、太緊張、太狹窄,把自己逼成了工作狂。 并且,有「事情一定非做完不可」這種習慣的人,為了避免半途而廢,很可能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沒有前途的工作上。只有減弱過強的驅(qū)動力,才可以使人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樂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