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節(jié)課講“止于至善”。這個人心會動,但是有分限,有一個天理“中和處”。上節(jié)課臨下課的時候講在《了凡四訓(xùn)》上有一個例子,其實(shí)在《了凡四訓(xùn)》里面沒有講這個例子,但是它講到了這個人。 《了凡四訓(xùn)》上有一段講“正中偏、偏中正”?!?strong>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nèi)仰之,如泰山北斗。” 記不記得這一段?當(dāng)時有一個醉漢罵他。醉而詈之。呂文懿講: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dāng)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zé)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dāng)時只欲存心于厚,不謂養(yǎng)成其惡。這一段還有印象是吧!知道我說的是啥了。 我當(dāng)時在講《了凡四訓(xùn)》的時候介紹了一下它的背景。 當(dāng)時呂文懿原名叫呂原,文懿是謚號。為什么四十五歲就死了呢?四十五歲,很年輕??!因為老媽去世了,他悲傷過度。所以悲傷過度,你有沒有看到,這就毀了滅性了,他難過的時候把本性傷著了。所以,任何時候人心都不能過頭,人心都有一個中和處。就是我這個心一啟動,只要感覺不好,不管有多少程度,只要觀到感覺不好,這時候我們格物的功課就開始了。 下一頁講: 這一段其實(shí)不是《傳習(xí)錄》里的一句話,是《尚書》里的一句。 前段時間我才知道《尚書》是什么意思?說古代的王,他行動的時候身邊總是跟著兩個人,一個叫史官,發(fā)生什么事,就把它記錄下來;一個叫書官,說什么話他都記下來。一個是記說話的,一個是記做事兒的。記做事的叫史,記說話的叫書,我才知道這么個事兒。 孔子把從堯舜禹,周文王,周武王……他把歷代的王說的話匯編起來就叫《尚書》,《尚書》就是這么個意思。 為什么把《尚書》上的這一段也放進(jìn)來呢?前面講過,所有的經(jīng)典講的都一樣。這一段正好跟這里:人心怎么回事。剛好有一個呼應(yīng)。這一段講“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边@16個字,后人把它叫做《十六字心傳》。 為什么叫心傳呢?因為這16個字是個心法,當(dāng)年是誰傳下來的? 堯把天下傳給舜,然后就告訴他說:你治理天下,我教給你個心訣,給你傳套心法。過去看武俠小說,教你幾招什么什么劍法,劍法后面一定要告訴你心法,沒有心法光有招式?jīng)]用,它里面有心法。這兒講:堯把天下傳給了舜,就把《十六字心傳》傳給了他;舜把天下傳給禹,又把《十六字心傳》傳給了他。所以你看今天說的“允執(zhí)厥中”,在故宮掛著呢!故宮有一個大匾,應(yīng)該是太和殿,掛一個大匾:允執(zhí)厥中。康熙御筆親書。 我們來講一下這十六個字講了個啥意思? “人心惟?!?/span>——人心是啥東西?人心就是你基于小我出發(fā)的那個感覺。換句話說:人欲、匱乏感、抗拒感、不舒服的感覺,這個東西就叫人心。你用人心去做呀,惟是只有,唯一;危是不安全。你只要是用人欲做事就沒好結(jié)果。 我們就拿課上一直舉的例子: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冷。你作為一個父母,你過度的關(guān)心孩子,這叫人欲吧。你人欲去關(guān)心他的時候,告訴你,這個結(jié)果一定不好。要么是孩子跟你關(guān)系不和諧,要么是這個孩子性格出問題了,一定沒有好果子??墒呛枚嗳艘詾槭鞘裁??以為是我的人欲不夠強(qiáng)大,我要人欲更強(qiáng)大的去控制他,就能把事情控制好??墒悄憧吹綗o一例外,全部失敗,這就叫人心惟危。用人心,只有危險。這是第一句。 第二句講“道心惟微”,道心是什么?道心就是我隨順自然的那個心,一切讓它自動發(fā)生的那個心。那感覺上自動發(fā)生的叫良知,所以一切我跟著良知的那個心叫道心。 那么道心只有微,這個微是微妙。怎么叫微妙?你很難把握。為什么?過猶不及,你稍微不小心就過了,稍微不注意就過了,或者你稍微放松點(diǎn)就不到,所以它是一個反復(fù)觀照的過程,換句話說是我們對自己觀照能力的一個訓(xùn)練。我們這個觀照能力隨著觀照越來越強(qiáng),你會發(fā)現(xiàn)啥?你會發(fā)現(xiàn)那個念頭,原來你不認(rèn)為那個東西是情緒,你只認(rèn)為是個想法,但是你觀照的時間長你會發(fā)現(xiàn):喲,這個想法背后有一個情緒,有一個富足感還是個匱乏感,這個東西你能看見了。而且有時候隨著這個觀照越來越深入,你會發(fā)現(xiàn)啥?你會發(fā)現(xiàn)那個情緒才一動,你就能看見。 什么叫才一動? 以前情緒動了都不知道,就像我講那個女的跟她吵架,吵上半天說我沒生氣,我氣啥呢?她都動成這樣了都發(fā)現(xiàn)不了。 功課做到夠足夠深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情緒的種子剛要準(zhǔn)備發(fā)芽,那個種子還在地平線下頭呢,還在土里邊呢,準(zhǔn)備做好動作;就像跳遠(yuǎn),你要把這個動作做出來,那個準(zhǔn)備心一動,剛要準(zhǔn)備,就這一下子,那個種子一動,你的念頭啪就過去了。 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個觀照力越來越強(qiáng),啪一過去,那個種子就沒了,觀照能力越來越精細(xì)了。就好像人們說的“拔出蘿卜帶出泥”,最開始的時候,那個蘿卜拔出來,“哧”一個大蘿卜,好像覺得拔出來了,可是隨著觀照能力越來越強(qiáng)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蘿卜上帶的那個小須根可能還在土里面呢。你能知道、能看到這些東西了,這是一個觀照能力。 這兒講“道心惟微”。它只有一個特點(diǎn):微。微是什么意思?微妙,你把握不住,稍微不小心就出去,所以你要不斷觀照、觀照,道心是這么個情況。所以講到這個“道心惟微”,你就知道為什么《大學(xué)》里面講止于至善?因為太微妙,你必須得止,你一微妙它就過去了,它不是至善,不是至善你就改造不了命運(yùn),你就活不出來。明白嗎?所以止于至善,這就叫道心惟微。 接下來又講“惟精惟一”,精是干嘛?精就是提煉,精煉。什么叫精煉?比如舉個例子:說精金、黃金。什么叫精金?沒有雜質(zhì)就叫精金。所謂精就是沒有雜質(zhì)。那完成這個金,他要做的功課是什么?他要做的功課是“提煉”。那你說這個惟精,它是提煉啥呢?提煉良知,把良知提出來。良知本來就在那里,怎么提出來良知?——去人欲,存天理。人欲撿出來,剩下的就是良知。所以你其實(shí)做的功課還是格物格物。為什么講格物然后致知呢! 所以你是格物格物,格物的結(jié)果——良知出來了,這個功課叫惟精。 什么叫惟一呢? 唯一就是只有它,只有一件事,什么叫只有一件事?天底下哪有那么復(fù)雜的東西,唯一的一件事情是去做惟精的功課。你說我要做買賣呢,要不要惟精?教育孩子呢,要不要惟精?我自己最重要的那件事:我要成佛作祖,成圣成賢,我要活出來。要不要惟精?這個叫惟一。干啥都離不開惟精這個功課,叫惟精惟一。你能做到惟精惟一,剩下的事情是什么?結(jié)果自然就呈現(xiàn)出來了。結(jié)果是自然呈現(xiàn)出來的,可不是你努出來的,是它自然呈現(xiàn)出來的。 后面講“允執(zhí)厥中”。什么意思?允是相信;執(zhí)就是抓住了;相信你就抓住了。厥是什么?厥是它的,“其”。這時候相信你就能抓住它的中道了,你就掌握住它的中道了,就這個意思。掌握住中道是什么意思?掌握住中道,你就成了金庸了,這個時候你就活出來了,就是講了這么一句話。 所以你看這十六個字是不是講的還和《大學(xué)》、《論語》、《中庸》、《心經(jīng)》一樣,講的還是這么個道。 看沒看出來,天下道就一個,明白的時候就一個! 接下來再來看下一頁,這是王陽明的一段書信。 他說: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門正法眼藏。我最近越來越對致良知,很多人不知道啊,原來這個事情你只要從良知上解決就一切都OK啦。原來他還在事里面解決、技術(shù)上去解決、邏輯、道理上去推敲,但是這兒講: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王陽明自己談體會: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門正法眼藏。什么意思?這個東西就是我成圣成賢的法寶啊,就這個東西。 往年尚疑未盡,以前吧,還有些懷疑,覺得光是找感覺就行嗎?還懷疑呢。 往年尚疑未盡,今自多事以來,只此良知無不具足。 王陽明,如果你要是關(guān)心過他的事的話,因為現(xiàn)在外面講王陽明的人太多了,你把喜馬拉雅、各種音頻的課程打開,電視上也是,滿世界都是專家給你講王陽明,所以他的事跡很多,大家也比較耳熟能詳。 比如說王陽明有好多事跡,王陽明打仗,王陽明平叛寧王,這個事應(yīng)該都知道。當(dāng)時寧王造反,一個王爺?shù)枚啻蟮膭萘ρ?!他?zhǔn)備十幾年,準(zhǔn)備造反,王陽明去了幾十天就搞定。一個月多點(diǎn),當(dāng)然有說37天的,有說45天的,總之就是一個來月就搞定了。一個人的力量,就是他用的是個人的資源,他不是用的國家的資源,然后把一個王爺準(zhǔn)備了十幾年的叛亂就搞定了,我跟你講,這是軍事史上的奇跡。 是良知里頭出來的,就是那個東西一冒出來,他就知道這是最佳利益,就照這個辦法去做,他不計算。大成就的人全是直覺,你看各種報道,蘋果的老板——喬布斯,你看那個傳記怎么講?記者問他:你是怎么成功的?他說直覺。好多大腕都是,你問他怎么成功的?他說直覺。喬布斯,你從報道上就能知道,他的辦公室就是一個大禪房,沒事就跟大家站樁或者坐禪,沒事就干那個事。比方說準(zhǔn)備發(fā)布一款iphone5plus,準(zhǔn)備發(fā)布這么一款新手機(jī),20個樣品擺在那兒,他怎么弄?他看報告嗎?這個報告,那個報告,他才懶得看呢。他打坐,打坐起來,這個感覺好,就它,就這么搞定的。所以我跟你講,直覺會創(chuàng)造你的最佳利益,良知會創(chuàng)造你的最佳利益。 可是我們不敢,不敢是啥意思?恐懼感?。∥覀儾桓?,我們寧可相信邏輯,降維了。 所以這兒怎么講?他說:今自多事以來,只此良知無不具足。說現(xiàn)在,就這個事一來,再多的事情我都是良知全部搞定。 譬之操舟得舵,平瀾淺瀨,無不如意。什么叫操舟得舵?說駕了個船出去,現(xiàn)在船上有舵了,能把控住了。平瀾淺瀨:瀾是浪花,瀨是灘;就是那個浪挺大,誒,那個浪就平了,原來到了海邊了,到了岸邊了,很淺的,很方便,很安全的,它自動就變安全了。 平瀾淺瀨,無不如意。雖遇顛風(fēng)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沒溺之患矣。 再復(fù)雜的事兒到他這兒,沒事兒了。為啥?舵柄在手!舵柄是啥?良知啊,他信天。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都不信天,我們信自己。人家都講:你靠誰都靠不住,你只能靠自己。這個話沒錯,但是你得知道自己是誰。好多時候你靠了小我了,你靠小我能安全嗎?人們經(jīng)常講一句話,比方說我回憶我自己呢:現(xiàn)在奔五了,二三十歲經(jīng)常就總結(jié)出來人生經(jīng)驗了,張三叫往東,有道理;李四叫往西,有道理;王五叫往南,誒,有道理。誰說的都有道理,聽誰的?管他呢!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吧! 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是什么?這個正確答案是直覺。可是我們大多時候會選擇欲望,會選擇人欲。所以你人生老是不如意,沒有直覺嘛。所以你看王陽明,人家怎么辦?人家就是這個辦法。 我們來看看這一段,又曰:“知是心之本體。知是啥東西?知是覺知,不是知識。我們今天老把“知”理解成知識,一理解成知識就跑偏。所有的東西它都在感覺里,你就知道你學(xué)習(xí)的大方向就對了;你一旦學(xué)到知識里,這就麻煩了,方向就跑偏了,就我們講的維度出問題了。 那么這兒講:知是心之本體。什么意思?他這個地方講的,“知”是感覺這個功能,是我就知道了,講的是這個東西。說這個東西是什么呢?這個東西就是心的本體。就是它自然會知,自動的。所以接下來就講:心自然會知——就是這個感覺,它自己就會感覺,那這個名叫感覺的這個東西,它自己就能感覺到。這么一翻譯就說清楚了。 他這講: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全是自然,就是你自動知道,不用學(xué)——不待慮而知,不待學(xué)而能。說見到父親,自然你就知道愛他;見到兄弟,你自然就知道愛他,自然就跟他親;見到小孩掉到井里,你自然就難受。自然的,自然知惻隱。 此便是良知,說這個東西就叫良知。 不假外求,不用借助外力來解決問題,不是通過外在的東西知道的,里面就知道,自動就知道。 若良知之發(fā),更無私意障礙。說良知發(fā)作的時候是什么樣子?不用算、不用研究、不用思考、不用推敲,自動就知道。 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這是《孟子》上面說的。 惻隱之心是什么意思? 《孟子》上這么講——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說你惻隱心一動,是你仁愛心的起點(diǎn)。端是起點(diǎn)。那么這兒講你全是惻隱之心。 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就是你遇到那個景象,你自然會有的那個反應(yīng)。如果你全部都是自然了,充滿了惻隱之心了。 仁不可勝用。就是這個仁愛心你多到用不完。學(xué)佛的這句話叫什么?叫功德無量。能量多到用不完啊!功德無量!話是這么說的,你良知一發(fā),你就跟著良知,你的能量就多到用不完。 勝私復(fù)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 勝私復(fù)理是干嘛?超越私欲,超越人欲,回歸天理。孔老夫子講這句話叫“克己復(fù)禮”,我們過去有一個歷史階段,一說克己復(fù)禮,覺得這是封建說法。就像現(xiàn)在人們一說“去人欲,存天理”,就覺得去人欲是反人性的,他不懂,不知道人家說的是啥。所以我跟你講,隨便評價的,說別人不好的,都是不知道的,知道的都不敢亂說。 那么這兒講:勝私復(fù)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所以我們每一次去人欲,存天理,回歸到天理,每次這么做就是良知的運(yùn)行啊。這個工作就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知致的時候你就知道自己的感覺了,你在感覺里,你就知道感覺了。你就知道我這會兒是舒服了還是不舒服了,你就知善知惡了。以前有一個開悟的老師,現(xiàn)在還在,他的公眾號忘了,反正老師的名字叫趙文竹,不可居無竹,趙文竹。老師有一本書,書名叫《和自己在一起》,這個名字起的太好了,什么叫和自己在一起?意誠。意誠,和自己在一起,特別棒。 希淵問。這是蔡希淵,一個學(xué)生。他說:圣人可學(xué)而至。說圣人啊,有天生的那種,但是也有慢慢后天學(xué)習(xí)的,比如像咱們這種都是后天學(xué)習(xí)的,六祖那種就是先天的。六祖,人家一念《金剛經(jīng)》,哇!開悟了,明白了;咱們這種慢慢來。對不對? 圣人可學(xué)而至希淵問:“圣人可學(xué)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終不同,其同謂之圣者安在?” 這兒講兩個人,一個叫伯夷、一個叫伊尹。 關(guān)于伯夷的往事,如果你家在晉南,在永濟(jì),你就知道這個老人家,有一個伯夷叔齊墓,“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稍微說一下,周武王不是把商紂王干掉了嘛,干掉了就建了大周朝。伯夷、叔齊是哥兒倆,伯就是大哥,叔就是二哥,這哥兒倆說:我是商的臣子,我怎么能吃周的糧食呢?所以他們不食周粟,就跑到山上,叫首陽山,跑到山上采薇而食,就是吃野菜。完了人家告訴他:吃野菜?野菜也是人家大周的。他說對,野菜也是大周的,餓死。兩人就餓死了。 現(xiàn)在你肯定反應(yīng)不過來,你現(xiàn)在覺得太迂腐了,太怎么的。你是拿邏輯推算的,他(伯夷、叔齊)在良知里頭了,你明白嗎?他是跟上良知行動的,所以你不要唯結(jié)果論。我告訴你,良知總是會給他計算最佳利益,可能良知給他計算最佳利益的辦法就是死亡。能聽懂嗎?所以你不要以為你認(rèn)為不好的,他就覺得不對了,你可別這么想,這是伯夷、叔齊。 還有伊尹,他原來是周武王的炊事班班長,宮殿里面應(yīng)該叫御用廚師,是這么個情況。 周武王,看《封神演義》我們就知道,周武王是排行老二。老大伯邑考讓妲己做了肉餅了,伯邑考是老大,大哥長得也帥,人也很有本事,妲己就動心了,聯(lián)系過來就把他軟禁了。后來又把周文王給鬧過來,說周文王你不是這么牛嘛!不是啥也知道嘛!不是圣人嘛!我測試一下,我把你兒子做成餡,做個肉餅給你吃。你要是吃,你就不是啥也知道,你說你未卜先知,你兒子的肉給你吃,你能吃進(jìn)去,你肯定有不知道的;你要是不吃,不吃正好抗命殺了。所以就把他兒子做成肉餅了。周文王是早知道了,所以來了以后,啥也沒說吃了三個餅。完了就說周文王不行?。∵€說啥也知道呢!完了(周文王)晚上“嘩”就吐出來三只兔子。就這么個事情。 周文王不是被軟禁了嗎?他就干嘛?他就演易,就是演算《易經(jīng)》,所以現(xiàn)在易這塊兒叫《周易》,是周文王演過的,《周易》就這么來的。后來易不是有很多種嘛,除了《周易》還有什么《連山易》、《歸藏易》,各種易,秦始皇焚書坑儒,不就全給他燒了嘛!孔子是推了一個誰呢?就推了個《周易》,以《周易》為正宗。這是歷史典故。 伯邑考老大,周武王是老二,老三是管叔,老四是周公,老五是蔡叔。這一段挺有意思,你看都是賢人、圣賢啊,周武王,圣賢??!周公,圣賢吶!都是這級別的人。那個時候出來治理天下都是能量極高的那種人。老大是這樣的,老二是這樣的,老四周公是這樣的,中間管叔、蔡叔這哥倆是叛賊,說:怎么能讓我二哥當(dāng)皇帝,當(dāng)天子,這還能干?倆人就叛了。完了周公就又把他們倆平了。 老五蔡叔,蔡叔自己是個叛徒,蔡叔的兒子可是個忠臣,這個歷史就特別有意思,周文王100個兒子,這才前面幾個。蔡叔的這個兒子叫蔡什么忘了(蔡仲),蔡叔的兒子也擁護(hù)大周的政權(quán)穩(wěn)定,所以就給他塊封地叫“蔡”??鬃印蛾惒探^糧》就是跑到蔡地絕糧了,蔡叔的這個兒子就是蔡姓鼻祖。我真有文化!開個小玩笑,調(diào)節(jié)一下氣氛。 這個伊尹是干嘛的?伊尹一開始是周武王的廚師,但是后來幫助周公一起治理天下,最后這個人做到了相國,就相當(dāng)于姜子牙那個角色,這么一個人。 這兒講,蔡希淵就問:圣人都是學(xué)學(xué),能學(xué)成??!可是伯夷、伊尹,沒見他們干啥事兒呀?他們做了多少事情,孔子做了多少事情!孔子教化天下。到今天,我們每次開班都是向古圣先賢行禮——孔子的像,到今天我們都在學(xué)他的東西,這都幾千年了,對不對?人家的影響力這么大,伯夷、伊尹干啥來著? 財力不同,效果不一。其同謂之圣者安在? 為啥他也叫圣人呢?孔子叫圣人好懂啊,為啥他也叫圣人呢?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圣人的這個結(jié)論。今天很多人講孔子為什么是圣人?你查字典或者相關(guān)的教科書、資料,你會看到孔子教化了很多人,影響了很多人,所以叫圣人。后來你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只要有影響力的,他都敢叫圣人,什么茶圣,什么這個圣,只要你在哪個行業(yè)里面整的有點(diǎn)出息了就敢叫圣。不是那個東西叫圣,圣不是講效果的,圣是講什么?是講你活出來沒活出來!你活出來就叫圣,你沒活出來就不叫圣,講的是這個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