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乾隆與和珅這對君臣,總會有講不完的故事。作為一國之君,乾隆最恨的就是貪官污吏,而他一生中最為寵信的權臣和珅,卻是大清朝第一貪官。歷史上的乾隆自然清楚和珅的種種劣跡,可偏偏又舍不得殺他,因為乾隆很清楚,很多事兒離開了和珅,還真就玩不轉。 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著實干了不少大事。然而,他一生中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燒錢”,先帝雍正積攢下來的銀子,終究不能花一輩子。所以,揮金如土的乾隆,既然難以“節(jié)流”,便從“開源”上打起了主意。不過,很多事兒乾隆自己不便去做,或者說,他壓根也不知道如何去做,因此,這位好面子的皇帝,想起了和珅。 和珅像 和珅是乾隆朝升遷最快的人物,同時也是一位頗受乾隆恩寵的權臣。他雖然是貪官,但卻總能在關鍵時刻大顯身手,讓乾隆覺得眼前一亮。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時,好大喜功的乾隆突然意識到自己囊中羞澀了,此時和珅順勢提出了一個建議:將原來的“罰奉”改為“議罪銀”。 罰奉歷來有之,顧名思義,便是通過扣除有罪官員的俸祿來予以懲罰,大體相當于今天的扣發(fā)工資。而和珅提出將罰奉改為“議罪銀”,重點在于將所獲款項交予內務府,不再上交國庫。 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清代所設內務府,是專供皇室開銷的機構,相當于皇帝的小金庫,跟國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機構。原來的罰奉一直是上交國庫的,而改為議罪銀后,卻直接成了皇帝的私房錢,進了乾隆的荷包。這一轉變,可謂是幫著乾隆明目張膽地撈錢。 弘義閣·清代內務府銀庫 所以,乾隆雖然深知議罪銀制度會讓一些官員有恃無恐,通過上交罰金來給自己減免罪責,但卻又舍不得將這筆可觀的收入拒之千里。因為他很清楚,比起苛捐雜稅與橫征暴斂,從貪官身上割肉,還是一個蠻不錯的選擇。就這樣,乾隆縱容并支持了和珅的建議,確立起了議罪銀制度。 令人想不到的是,朝中官員拍馬屁的功夫也令人嘆為觀止。許多官員見乾隆與和珅這對君臣推行了議罪銀制度,不僅沒有想著克己奉公,努力做一個令百姓愛戴的清官,反而紛紛給自己尋找些無關痛癢的“罪名”,借機向內務府輸送銀兩。 乾隆也不傻,自然懂得這些貪官污吏的小心思,結果也就照單全收。如此一來,內務府日益虧空的局面得以扭轉,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有盈余了。就這樣,乾隆爺囊中羞澀的窘境得以緩解,得以繼續(xù)大講排場。 乾隆像 相對于罰奉而言,議罪銀制度無疑于是一種明目張膽的斂財手段,但在眾人眼中,此事卻是由和珅一手經辦的。所以,這一制度確立后,雖然最大的獲益者為乾隆,可背負罵名的卻是和珅。因此,乾隆寵幸和珅,也就不難理解了。 如今再來審視乾隆與和珅這對君臣,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他們兩人就像具有某種默契一樣,一唱一和地演著雙簧,大張旗鼓地撈錢。乾隆一再申明,要求各級官吏不要鋪張浪費,而和珅則一直絞盡腦汁慫“提醒”大家往皇帝的荷包里交錢,以供乾隆揮霍享受。 劇照·和珅與乾隆 ?可以說,晚年的乾隆自己也陷入了重重矛盾之中,他雖然痛恨貪官污吏,卻又不愿做個清苦的帝王。正因如此,乾隆縱容支持和珅,甚至不惜采用議罪銀這樣的手段來斂財。這一行為,無異于飲鴆止渴,可以說,乾隆的驕奢淫逸與好大喜功,更加助長了貪污腐化之風,真可謂是自毀長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