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微文化”為東營市作協(xié)重點扶持文學(xué)公眾號。平臺宗旨:體現(xiàn)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東營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溫度的文字! 老家的小院 圖文丨馬紅霞 編輯丨文姐 近年來農(nóng)村住宅逐步拆除,被樓房代替,我的老家十六村今年被列入拆遷計劃 , 隨著2018年4月9日搬遷工作組進(jìn)村,陪伴我40多年的老家小院要完成它的歷史使命。這個院有七間屋大,在我小時全是泥土房子,我們稱為垍屋,那時的房子又矮又小,后翻蓋成現(xiàn)在的磚屋,又亮堂又寬敞,天晴時,滿屋滿床的陽光,院子里被老爸老媽種的各種果瓜樹木。一到春天,三棵桃樹競相開花,引的蜂蝶嗡嗡,小院也生機(jī)盎然。七八月份桃子成熟,三棵樹的桃子各有不同的口味,一棵甘甜,一棵軟糯,比賣的好吃多了,桃子一上色會引來好多的“銅錢郎”找那最好的桃子咬,還有各種鳥也來啄。老爸的活來了,每天和銅錢郎和鳥斗智斗勇,塑料袋、遮陽網(wǎng)把桃子包起來,還是會有被螞蟻、蟲子咬得半截拉塊的。南墻根邊上、東墻邊上、屋后面都是香椿樹。四月份香椿芽嫩嫩的,樹不知多少年了,比前鄰的屋都高,誰去也要抅點,好幾米長的竹竿上纏一個鐵勾子就是抅香椿芽的武器,爸媽八十多歲的年齡還自己抅。炒雞蛋、炸佛手、腌咸菜,放到冰箱里可以吃一年。原來進(jìn)門一棵大棗樹,秋天棗成熟,大清早被吵醒,兩個哥哥爬到樹上連打帶晃,棗如雨點般噼里啪啦落下來,我和姐、媽拿著盆子、簸萁滿院子撿。后來棗樹長得太粗了,“騷角子”毛也多了,于是哥哥把大棗樹砍了,在東面種了幾棵小棗樹,現(xiàn)在也長得不小了,每年會長好多的紅棗,偶遇大風(fēng)大雨,未成熟的棗吹落一地,老媽心疼的嘟囔好幾天,棗子逐漸紅甜,誰去老媽也會讓摘,挑挑好的曬干,用來做湯和春節(jié)時蒸糕。西屋邊上的葡萄樹也搭成了涼棚,夏天葡萄抽穗,先如小米粒,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八月份逐漸成熟,老爸老媽每天數(shù)算著每一穗葡萄,轟趕著鳥鵲,去年結(jié)了100多穗,酸酸甜甜,人人來了吃上穗。北屋前面一顆柿子樹,分大小年,即便小年也能結(jié)上幾十個柿子,大年會掛得密密麻麻,熟透了像橘紅色的小燈籠,撕破皮濃濃的汁水流出來,甘甜清爽,我偶爾用其和面,搟餅、蒸饅頭,又甜又韌。有的柿子上面會長白點,老媽說是長虱子,不知具體是哪個虱子,反正她心疼不幾。桃花謝了,牡丹花開,碗口大的牡丹花粉撲撲,一進(jìn)院子就能聞到花香,原來這個位置種著一顆櫻桃樹,因長的櫻桃極酸,被拔掉了。還有幾棵無花果,有能越冬的,冬天在室外凍不壞,有不能越冬的,冬天只能抬到屋里,成熟到爆開的無花果極甜,是我不太喜歡的一種甜,老人卻喜歡吃。另外,滿院子隨處長的中草藥、野菜,如婆婆丁、苦菜子、車前草、薄荷、艾草、大青葉、臭蒲子、人性菜、掃帚菜等等,老媽每年都要種黃瓜、豆角、絲瓜、油菜、菠菜等,每天不是澆水就是摘蟲,因為不打藥,瓜果長得不出息,我卻很愿意摘著吃。最多的是婆婆丁,學(xué)名蒲公英,兩種,一種生長較早,三四月份返青,緊貼地面生長,開極艷的小黃花,老媽說這是野生的,藥力大,還有一種四五月份才開始長,葉片大,嫩綠嫩綠,極喜人,這種可以拌涼菜,煎炒、包水餃,每年會陸陸續(xù)續(xù)拔許多許多。曾一位乳腺癌手術(shù)后,隔幾天來拔些,一直吃到開花咬不到,再晾干、烘炒后泡茶喝。這兩年我也經(jīng)常拿些到班上喝,同事的姨炒制后在辦公室滿屋飄香。老媽說以后再也沒有了,一天時間挖、摘、洗、切、晾,晾了四簸萁。到夏天最招眼的還數(shù)人性菜,能長的和小樹一樣,比人高的高,這是老媽去孤島軍馬場時采回來的種子,葉子又肥又大,包水餃、搟菜餅特別香,與田地里矮矮小小的人性菜截然不同,每次用人性菜和韭菜搟的菜餅,女兒都撐的肚兒滾圓,說這是姥姥的味道。每次去老爸老媽絮絮叨叨地細(xì)數(shù)這些花花草草的來歷和生長特性,艾草是我從山上拔回一棵份生成一片,臭蒲子是從任樓XX那要的......處處透出她們的眷戀和不舍。這個小院不僅花草叢生,枝繁葉茂,還承載了我們兄妹的歡聲笑語、喜怒哀樂。小時候,老爸在長春木材公司工作,每年回家,會帶回花藥, 一種像現(xiàn)在煙花爆竹里面的藥,提前用泥堆些泥窩窩頭,曬干,把花藥放進(jìn)泥窩窩頭中封好,從上面鉆眼插上信子,年三十晚上,我的小伙伴、左鄰右社提著自制的紙燈籠,掛滿院中的天條(拴在樹上的鐵絲,供平時晾衣服),大家歡乎雀躍看放花,那是過年最開心最新鮮的事。我上五年級時家里買上了黑白電視,好像正播放《射雕英雄傳》,每天晚上電視機(jī)放在屋門口,院子里坐滿老街坊。我還被老師訓(xùn)斥:“不好好學(xué),看電視?!蔽沂菍W(xué)習(xí)有自制力的,臨近中考,我把自己關(guān)在屋子里,和一個借住在我家的同學(xué),埋頭學(xué)習(xí),見我吃得少,用肉炒雞蛋,那是那時最好的飯了。雨后在院里一圈圈地走,背誦歷史、政治、語文,功夫不負(fù)有心人,當(dāng)我拿到我夢寐以求的學(xué)校的錄取通知書時,全家人高興地為我祝賀。我10歲左右時,院里被哥哥養(yǎng)的盆盆罐罐缸缸甕甕都是魚,好多好多的魚,小侄剛會走,伸進(jìn)頭去看魚,抬腳抬腳一頭扎了下去,正好一個鄰居來串門,一把把他提拎出來。姐姐是比較調(diào)皮的,一次她吃軟棗,二哥追著她要,滿院子跑,追上她從口袋里抓出來就往嘴里填,“啊啊!”全是羊糞蛋子。......記憶的閘門一打開就控制不住了,后來我們兄妹相繼另立門戶,這個小院只有爸媽生活,逢周末節(jié)假日我一定回來看看,吃上一頓老媽做的飯......點點滴滴、風(fēng)風(fēng)雨雨、一草一木,春天看花開花落,夏天種瓜種豆,秋天葡萄架下乘涼,冬天看雪花飛舞,這一切將不負(fù)存在了,再見了我的童年,再見了我成長的小院,再見了有空急急奔去的地方。老家的小院就要成為一種記憶,有一份失落,一份惆悵,一份欣喜,一份盼望。作者簡介: 馬紅霞,東營廣饒,金融系統(tǒng)工作,喜歡運(yùn)動、旅游,喜歡大山深處的靜謐,更喜歡窗前捧書沉思,向往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生活。 東營微文化編輯部 顧問:陳謹(jǐn)之 橄欖綠 魯北 清泉 主編:郝立霞 副主編:張永君 郝立新 編輯:張旋 任曉娣 呂娟娟 文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