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本草經(jīng)集注》陶弘景:味苦,寒,無毒。主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治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內(nèi)疸。 《雷公炮制藥性解》李中梓:味苦,性寒無毒,入腎經(jīng)。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陽勝,滋化源之陰生。勿犯鐵器,犯之損腎,燒去毛,鹽酒炒用。 知母入腎,為生水之劑,水盛則火熄。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口渴干咳眼花目眩,便赤腰痛,褥勞,煩躁不眠,此皆陽盛陰衰之證,服之皆愈。 《名醫(yī)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 《藥性論》:'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生產(chǎn)后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虛而口干,加而用之。' 《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盜汗,遺精,痹痿,瘈疭。' 《日華子本草》:“消痰止嗽,潤心肺?!?/p> 《用藥法象》:“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 《本草綱目》: “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而瀉火,乃二經(jīng)氣分藥也?!?/p> 《本草經(jīng)解》葉天士:氣寒,味苦,無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去毛鹽水炒) 知母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jīng);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jīng)。氣味俱降,陰也。 腎屬水,心屬火,水不制火,火爍津液,則病消渴;火熏五內(nèi),則病熱中。其苦之者,苦清心火,寒滋腎水也。 除邪氣者,苦寒之味,能除燥火之邪氣也。 熱勝則浮,火勝則腫;苦能清火,寒能退熱,故主肢體浮腫也。腎者水藏,其性惡燥,燥則開合不利,而水反蓄矣;知母寒滑,滑利關(guān)門而水自下也。補不足者,苦寒補寒水之不足也。益氣者,苦寒益五臟之陰氣也。 《長沙藥解》黃元御味苦,氣寒,入手太陰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清金瀉熱,止渴除煩。 二、現(xiàn)代研究: 1、成分:主含知母皂苷、薯皂苷、皂苷、芒果苷、異芒果苷等;尚含知母多糖、生物堿、有機酸及多種金屬元素、黏液質(zhì)等?!吨袊幍洹芬?guī)定:含芒果苷不得少于0.70%,知母片不得少于0.50%,鹽知母不得少于0.40%;含知母皂苷B不得少于3.0%,鹽知母不得少于2.0%。 2、作用:本品有解熱、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免疫調(diào)節(jié)、降血糖、抑制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分解、改善學(xué)習(xí)記憶、改善動脈粥樣斑塊病變、保護腦缺血損傷、抗腫瘤等作用。 3、藥理: ①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知母在體外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等革蘭氏陰性菌及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 ②降血糖作用:以知母200mg/kg水制浸膏給正常家兔灌胃,血糖可下降達(dá)18-30%,持續(xù)6小時以上;以知母每天500mg/kg生藥的水制浸膏給四氧嘧啶糖尿病家兔灌胃,連續(xù)4天,也出現(xiàn)明顯的降血糖作用,并可減輕胰島萎縮。 ③抗腫瘤作用:知母皂甙對人肝癌移植裸大鼠有抑制腫瘤生長作用,使生存期延長,但統(tǒng)計無顯著差異。另對治療皮膚鱗癌、宮頸癌等有較好療效且無副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