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將知母列于中品,謂“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痹诖嘶A上,《名醫(yī)別錄》補充了“傷寒久瘧煩熱”、“膈中惡”、“風汗內疸”等主治病證,同時指出本品“多服令人泄”的副作用。唐代《藥性論》又將主治證擴展到“骨熱勞往來,生產后蓐勞,腎氣勞,憎寒虛煩”?!侗静萸笤穭t認為知母“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盜汗,遺精,痹痿,瘛瘲?!?/p>
中醫(yī)中藥知母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莖。主產于河北、山西、陜西、內蒙古。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習稱“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曬干。切片。本品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以切面色黃白者為佳。生用,或鹽水炙用。 本品性味苦、甘,寒。歸肺、胃、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注意:本品性寒質潤,能滑腸通便,故脾虛便溏者慎用。 《本草柔雅半偈》【核曰】出瀕河、懷、衛(wèi)、彰德、解州、滁州、彭城諸處。二月宿根再發(fā),四月開花,色青如韭。八月結實,根至難死,掘出隨生。修治:槐砧上剉細,木臼搗爛,勿犯鐵器。 【參曰】知母,天一所生,水德體用具備者也。故主濡潤燥涸,對待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潤下水道者也。設舍肺金之母氣,難以游溢轉輸矣。何也?母氣之藏真高于肺,以行營衛(wèi)陰陽,乃能游溢通調,轉輸決瀆耳。蓋益氣者,亦母益子氣;補不足者,亦母能令子實也。原夫金為水母,知母者,如子知有母也。別名蝭母、母者,依母彰名也;兒草、兒踵、昌支者,由母命名也;水浚、水參、水須者,離母立名也;連母者,正顯子連母義;貨母者,即子母遞遷以成變化也。知此則立名之義,或遠取物,近取身,可深長思矣。 《本草經解》知母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腎屬水,心屬火,水不制火,火爍津液,則病消渴;火熏五內,則病熱中。其苦之者,苦清心火,寒滋腎水也。 除邪氣者,苦寒之味,能除燥火之邪氣也。 熱勝則浮,火勝則腫;苦能清火,寒能退熱,故主肢體浮腫也。腎者水臟,其性惡燥,燥則開合不利,而水反蓄矣;知母寒滑,滑利關門而水自下也。補不足者,苦寒補寒水之不足也。益氣者,苦寒益五臟之陰氣也。 制方:知母同麥冬、石膏、貝母、陳皮、鱉甲、青蒿、牛膝,治久瘧煩渴。同桂枝、白芍、甘草、飴糖,治脾虛胃熱,多食而煩。同牛膝、生地、白芍、甘草、桂枝、桑枝,治手足牽引,夜臥不安。同白芍、花粉、甘草、桂枝,治柔痙,驚呼不安臥。同黃柏、車前、木通、天冬、甘草,治強陽不痿。 石膏與知母石膏與知母均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作用,用于治療氣分實熱證,癥見身熱、口渴、汗出、脈洪大等,二者常相須為用。不同之處在于,石膏重在清臟腑實熱,瀉肺胃火,用于肺熱咳嗽,胃火牙痛,此外,煅石膏收斂生肌,用于瘡瘍潰后不斂、濕疹,燒燙傷等;知母甘苦性寒質潤,具有滋陰潤燥作用,既用于肺熱咳嗽,又用于陰虛燥咳、內熱消渴、骨蒸潮熱、腸燥便秘等。 現(xiàn)代藥理中藥知母主要含皂苷,其主要成分為知母皂苷A-I、A-II,知母皂苷B-I、B-I等。還含有知母多糖、芒果苷、異芒果苷、生物堿及有機酸等。 中藥知母浸膏有解熱作用,能防止大腸桿菌所致家兔高熱且作用持久。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糖、抗炎、利尿、祛痰、抗菌、抗癌、抗?jié)儭⒏纳茖W習記憶能力、保護腦缺血性損傷等作用。所含皂苷能明顯降低甲狀腺素造成的耗氧率增高,抑制Na+,K+–ATP酶活性。還能調整β–腎上腺受體及M–膽堿能受體的相互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