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極全息定位 在中醫(yī)天人合一學說中認為每一 個局部均 與全體相關,每一個 局部均能反映全體,也皆能以之治療全體,這就是太極全息論的觀點?!拔镂镆粯O”“處處一太極”的全息性。 這是易學太極元氣論中一個極 重要的觀點。 余之太極全息觀,系以元氣中樞及活動中樞為主,人身整體之總太極,身體后部以命門為太極,對應前部則以肚臍為太極,膈以上為上焦,膈至臍為中焦,臍以下為下焦。但從“一物一太極,一處一太極”之全息觀來看,全身又有許多的太極。從太極全息定位理論,可以找出董氏奇穴及十四經(jīng)穴定穴、布穴的原理,并以之分析其作用。下面就簡單談談幾種太極與董氏奇穴的定位關系。 大太極亦稱肘膝太極,即手足各有一太極,各以中點肘膝為太極(肘為手臂之太極,膝為大小腿之太極) ,對應于人身整體之太極肚臍,因有順對及逆對,故又有正象及倒象之分,以下六法可以說是太極全息觀的應用,可以稱之為太極全息對應: (1)手軀順對法:將上肢自然下垂與軀干呈順向并列對置(圖0-1a),則有如下對應:即肩與頭面,上臂與胸(或背)脘,肘與臍(腰),前臂與下腹下腰,手與陰部對應。如下腹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治療,陰部有病可取手部穴位治療(反之前臂病也可取下腹或腰部穴位施治)。董師以手上大間等五間穴治疝氣即與此一原理關。 (2)手軀逆對法:將上肢與軀干呈逆向并列(圖0-1a),可有下列對應關系:即手(腕)與頭(頸) ,前臂與胸(背)脘,肘與(腰),上臂與下腹下腰,肩與陰部對應。如胸院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治(如用內(nèi)關或董氏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網(wǎng)等),下腹有病可取上臂穴位施治(反之前臂有病,亦可取胸院:下腹有病亦可取上臂穴位施治)。董氏奇穴肩部之天宗、云白等穴治婦科陰道病,及目前流行之手針以手指治頭病都可以此一原理解說。 (4)足軀逆對法:將下肢與軀干呈逆向排列(圖0-1d),可有下列對應關系:即足與頭,踝與頸項、小腿與胸(背)脘膝與臍(腰)、大腿與下腹下腰、髖與陰部對應。如胸脘有病可針小腿,下腹有病可針大腿,反之胸脘及下腹亦能治大小腿病。董師以正筋、正宗治頸項不適,個人常以臨泣治偏頭痛、門金(陷谷)治陽明頭痛、束骨治后頭痛,都與此一對應法有關。
這種關系在手與足間也可對應互用,即成為手足順對和手足逆對。 (6)手足逆對:將上肢與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對應:即肩與足、上臂與小腿肘與膝、前臂與大腿、手與髖。如足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療,大腿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治療(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施治,前臂有病也可取大腿穴施治) ,董師常取手上靈骨、后溪等穴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個人亦常取支溝、外關治大腿酸痛,均系此一原理之應用。 將此手足對應列表如下(表2): 2.中太極(腕踝太極) 中太極又稱腕踝太極,系以腕踝為太極(中心點),其上至于手指腳趾,其下至于前臂及小腿中段。即系以腕踝仍然對應于肚臍,也有順對及逆對。其對屈見下表(表3): 3.小太極(局部太極一手 足面部太極) 小太極又稱局部太極,可以說每個部位都可有一一個太極。若將面部及手臂足腿每一部分再予區(qū)分 ,每一部分仍能 各自治療全身疾病,此一事實充分反映了人身整體相關。關于部位的劃分,每個局部都可分為三部分,即上、中、下三部分,呈三焦對應。上部診治頭部及心肺疾病,中部診治脾胃、肝膽疾病,下部診治腎與膀胱、下肢疾病。每一部亦皆有倒象,變成為上部診治腎與膀胱下肢疾病,中部診治脾胃、肝膽疾病,下部診治頭部及心肺疾病(圖0-2)。 順象則人中線亦即腰臍線,在此一線的穴 位皆治療腰病。腰臍上的位置為腎,所以奇穴馬金水治療腎結石、腎絞痛。稍上貼骨為馬金水治腎,腎上稍外為肝膽,所以木枝穴治療膽結石。 眉為上中焦分界,等于橫膈線,因此攢竹穴能治打嗝,奇穴上里穴亦治打嗝。 倒象則人中線為橫膈線,打隔時指人中有效。橫膈線(人中線)以下為上集(圖03)??跒樾?口唇反映心臟,心臟有病常唇色改變,血虛則色白,血瘀則發(fā)紫:口下兩邊為支氣管兩腮應肺,肺結核.肺陰虛、肺熱均能見及兩觀下腮之部位發(fā)紅。承漿之下應頸部,其水平亦應頸部,所以常以承常穴治療口渴及頸部病(如強硬、落枕、疼痛等)。承漿稍上兩側(水通、水金穴區(qū)域)反映支氣管;氣喘時則水金、水通部位(即對應支氣管部位)會發(fā)青,刺水金穴、水通穴向兩顴皮下斜刺,即系從支氣管刺到肺,因此治咳喘甚效。人中應食道,鼻頭部位反映胃,酒渣鼻即系胃有濕熱。兩顴反映肝脾,左顴對應于脾;右顴對應于肝;肝脾有濕及肝脾不和,則易有褐斑,謂之肝斑。 兩眉(印堂)為腰臍線,攢竹穴能治腰痛;針刺睛明及攢竹能治腰痛。腰臍線(兩眉)下(實則為上面)為腎,眼胞(眼眶周圍)反映腎,腎虛則眼圈發(fā)烏,腎炎則眼皮浮腫。此腰臍線稍下即為腸,所以眉上之奇穴四府一二能治小腹脹腸病。額頂應膀胱、子宮,所以神庭穴能治膀胱病。 這些除經(jīng)絡外也可以說與太極全息有關。 4.微太極 許多小部位亦有其太極,謂之微太極,因此有掌針眼針、耳針、足針、頭針等多種針法的發(fā)明。例如張穎清第二掌骨側全息律的發(fā)現(xiàn)也可以說是微太極的應用。 董師雖將全身區(qū)分為十二治療部位,但每一部位 皆可獨立治療全身疾病。臨床施治時,常藝術化地由病人決定針手或腳而治療病人。同類性質(zhì)作用的穴道在手及腳皆有分布,例如指五金、手五金、足五金;指駟馬、足駟馬即是顯例。再如一一個穴組本身即常蘊有太極全息意味。例如靈骨、大白并用為董師溫陽樸氣要穴,治病之多,幾乎全身無所不包,療效之高,亦非其他穴位所可比擬。大E位置與三間相符,而貼近骨頭,三間系大腸經(jīng)輸穴,靈骨穴在合谷后又骨前,兩個見合用涵蓋輸原所經(jīng)之處若以 全息律而論,大白主上焦,靈骨主下焦。又大白、靈骨皆以深針為主,又深透側面之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論縱橫.此二針皆涵蓋三焦,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再如五虎穴,自指尖向手掌,依序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五虎穴董師原治全身骨腫。按此五穴之分布及主治本身即有太極全息意味,五虎常用于治療手指痛 手掌痛及腱鞘炎:五虎三用于治療腳趾痛(五虎二則用于加強五虎二之作用):五虎四用 于腳背痛;五虎五用于治療腳跟痛。再如八八(大腿部位)、七t(小腿部位)部位之一些主治全身病變的穴組,例如駟馬上、中、下之治肺系疾病;天黃、明黃.其黃之治肝系疾病;腎關、人皇地皇之治腎系疾病。每- 部位全息下點與另- 全息上點相交之處,則上下病變皆能治療。例如靈骨可治腳跟痛,也能治頭暈。曲池能治頭暈,也能治下部之膝蓋痛,還能治腹瀉。 董師的倒馬針法常兩三針并列,雖說因為并列加強了治療作用,但何嘗不是借著太極全息作用,全體互應的結果。尤其是八八部位三針并列的臟腑治療系列,更與全息律有著不謀而合的關系。例如:治肺臟病的駟馬上、中、下;治心臟病的通關、通山、通天;治肝臟病的明黃、天黃、其黃;治腎臟病的通腎、通胃、通背。就有上針治上部、中針治中部、下針治下部的作用。整體合用,全體照應,療效當然突出。 (二)對應針法 《標幽賦》說:“交經(jīng)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倍瓗熒朴蒙喜∠轮危虏∩现?,左病針右,右病針左,絕不在局部針刺,個人將此種針法稱為對應針法。并根據(jù)個人經(jīng)驗補充多項,使成為一套對應系統(tǒng) ,這是一個奇穴及十四經(jīng)都能通用的系統(tǒng)。 根據(jù)對應系統(tǒng)采取對應穴位治病,效果卓著。這里將個人常用之對應取穴法歸類為下列幾種: 1.等高對應。即在痛點對側相等部位施針,左側病痛可取右側等高點,右側病痛也可取左側等高點,例如左曲池痛可針右曲池。這與物理學說之共振理論,有其相合之處,推廣應用治療內(nèi)科病,也可不采用雙側同穴針刺,而采用單側或雙側異穴針刺。 2.前后對應。人身前后亦有對應關系,如胸背對應,腰腹對應,頸口對應等。董師常以頸部之總樞穴治發(fā)音無力,嘔吐等,般十四經(jīng)穴則以承漿治項強,就是這種對應的應用。 3. 頭低對應法。除了手與腳及手腳與軀干的對應外,頭面與尾骶亦形成一種對應。例如臨床以低部之長強治痕狂之腦病:以頭部之百會治療脫肛就是見的例子,董師亦常以沖宵穴治頭痛,也是此原理之運用。 4.頭足對應。頭頂百會與腳底之涌泉也形成對應,即所謂的“天頂對地門”,所以用涌泉治療頭頂痛及腦部病變。 5.手軀順對法。 6.手軀逆對法。 7.足軀順對法。 8.足軀逆對法。 9.手足逆對。 10.手足順對。 上述5~ 10皆請參考前面太極對應, |
|
联系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企业微信
客服QQ:
1732698931联系电话:4000-999-276
客服工作时间9:00-18:00,晚上非工作时间,请在微信或QQ留言,第二天客服上班后会立即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