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即將過半, 大家都是怎么過的呢? 很多爸爸媽媽放下了忙碌的日常工作, 終于可以好好陪陪孩子了。 但光是呆在孩子身邊就算陪伴了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陪伴這個話題。 在我們系統(tǒng)排列課程里有一個案例給我的印象很深刻: 一位媽媽因為孩子情緒的問題來到了我們課堂,排列中,孩子的代表說,很孤獨,非常想讓媽媽多陪陪他。這個媽媽聽了以后非常驚訝,因為她是全職媽媽,每天幾乎24小時不離開孩子,孩子怎么還會這樣的感受呢?后來這個媽媽明白了,雖然她時時刻刻都在陪孩子,但心幾乎不在孩子身上,總是把孩子往玩具堆里一扔,自己要么做飯、收拾屋子,要么看手機、追劇、玩游戲。 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是真沒時間陪孩子,而是“人在曹營心在漢”,以為僅僅呆在孩子身邊就算陪伴了,孩子在一旁自己玩,自己卻拿著手機或ipad一邊刷朋友圈、刷新聞等。面對孩子的互動需求,總是覺得不耐煩,表現(xiàn)得十分敷衍。 相對 “失陪”而言的,這種“精神失陪”比失陪更普遍,也比失陪更容易被大家所忽視。很多職場父母白天工作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了,回到家還要買菜做飯收拾屋子…… 當然也很關(guān)心孩子,比如要操心孩子三餐吃了什么?大便怎樣?中午睡沒睡覺?等孩子大一點還要關(guān)心孩子在幼兒園學了什么?記住了幾個單詞?練了幾遍琴?等上學了關(guān)心的都是作業(yè)寫得怎么樣、考試得了多少分、排名前進了多少……就像白天對待工作一樣,風風火火,雷厲風行,抓的都是影響績效考核的硬指標,但我們卻忽視了孩子正在玩什么、有什么想法、心情怎么樣、有什么心事,有什么煩惱、遇到了什么人、經(jīng)歷了什么事…… 但你知道嗎?只有這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才是和孩子本人相關(guān),才會和孩子內(nèi)心相連,才能聚沙成塔地在日常生活一點一滴中塑造孩子性格。 所以即便有陪孩子的時間,但如果父母和孩子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缺少感情上的連接,長此以往就會造成親子之間的情感淡漠、缺乏信任、難以溝通,孩子長時間感受不到關(guān)愛,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樣,會在身心上會出現(xiàn)種種問題。 2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把一些幼小的獼猴和母親隔離開來,在籠子里安裝了兩個“假媽媽”。其中一個用硬邦邦的鋼絲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個媽媽用綿軟的絨布包裹,但沒有奶瓶。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斷,小猴子應(yīng)該和有奶的“鋼絲媽媽”更親近。但小猴子只有餓了才靠近鋼絲媽媽,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絨布媽媽身邊。這個細節(jié)讓我們看到小生命它們對溫暖的依戀和需求遠遠超越了食物。 更令人警醒的是,這些獼猴成年后,大多數(shù)性情冷漠,不會交配或拒絕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體生活中,走路也蹣跚不穩(wěn),甚至連叫聲都不正常,永遠處在猴子社會階層的最下端。即使通過人工辦法讓一些母猴懷孕,它們也對小猴冷漠無情,殘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這個充分證明早年情感滋潤對一個有思維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長所不可或缺的。 我認識的一位媽媽說,雖然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但童年可謂災(zāi)難深重。因為學習不好,她從小學二年級起就經(jīng)常遭遇校園霸凌,在學校里經(jīng)常被同學推一下,踢一腳,或者被人搶了東西,在一群人哄鬧著傳來傳去中四處討要,這些都不算什么,在放學的路上,一隊同學幾乎天天把她按在地上揍一頓……我問她,你為什么不把這些告訴父母?她一下子愣住了,是啊,為什么從來沒想到求助父母呢?為什么總是一個人扛著這些痛苦? 后來她說,那時候爸爸媽媽工作都非常忙,爸爸常年10點以后回家,媽媽每天把她接回家還要做飯輔導作業(yè),媽媽個性非常上進,最關(guān)心的是她的學習,常說“你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就行,其他都不重要?!?,但即便這樣,她的學習成績也常常令母親失望,責罵、懲罰、嘆氣、羞辱…… 充斥著整個家庭, 她看到母親的時候只有害怕、愧疚,別說求助了,連在母親身邊呆著時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梢哉f,她在心里和父母隔著很遠很遠,即便和他們天天住在一起,心里也像個孤兒。 她后來在學業(yè)、交友、戀愛、工作、結(jié)婚中遭遇的種種不如意,也從來沒跟父母提過。 3 人不僅有著身體層面、頭腦智力層面,也有心靈這一層面,包括感受、情感、情緒、志趣、向往、三觀等等,我們關(guān)注哪個層面,哪個層面就會成長,反之我們忽視哪個部分,這個部分就會停留在原地,甚至日漸萎縮。 所以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哪怕身體長得很強壯,學習也很好,可能還多才多藝,但心靈上卻很貧瘠,有的在行為上屢屢傷害別人,有的受點挫折就跳樓自殺,有的雖然表面上活得很光鮮,讓人羨慕,自己卻體會不到幸福。 陪伴不僅僅是和孩子在一起,也不是僅僅關(guān)注孩子身體怎樣、學習怎樣,而更應(yīng)注重精神上的交流。 如李辛老師在講座時所說:如同飲食在身體中的吸收和代謝,情感這個部分,愛這個部分,你給足了以后,也會轉(zhuǎn)化成純粹的能量,然后滋養(yǎng)他身心各個部分所需要的。但如果這個部分不夠的話,物質(zhì)營養(yǎng)再豐富,他也可能表現(xiàn)得病怏怏的,精神上的不飽足可能會導致身體上的問題。 4 為什么無法和孩子做更深層的交流? 在我們的系統(tǒng)排列的案例里有很多這樣的案例: 這里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最普遍的,就是我們這些爸爸媽媽們也是在這種缺乏精神交流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沒有和父母的深層連接。 自己從來沒有得到多的東西,怎能給予他人呢?更何況很多人壓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缺失,就更不會想到孩子的缺失了。 父母本身就缺少與周圍環(huán)境缺少深層連接,沒有情感互動,當面對孩子時,就更加不知所措,只能對孩子的吃喝拉撒感興趣,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有要求。而無法走入孩子的心里。 和父母相連接 所以如果想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我們就要打通和自己父母的連接,修復和自己父母的關(guān)系,要知道,沒有人生下來是不需要愛、不想去愛的,只是在自己生命的最初關(guān)系——親子關(guān)系中,受到了傷害,為了保護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漸漸把真心掩埋、隔離、壓抑、扭曲了。 多回家看看父母,不僅僅關(guān)心他們的身體,買一大堆好吃的,給很多錢,還要關(guān)心他們的心情,多和他們聊聊天,試著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當然這不是說做就能做到的,尤其是修復和父母的關(guān)系,更需要我們內(nèi)心持續(xù)地成長。 如果父母已經(jīng)過世了,我們更要帶著一顆尊敬的心,經(jīng)常懷念他們,紀念他們,理解他們,最好還能為他們做一些好事。 除此之外,還要看到站在爸爸媽媽背后的一代代先人,和生命的源頭連接,才能尋回愛的源頭活水。 和自己相連接 一個人對外界的態(tài)度,其實是對自己態(tài)度的反映。不能和他人進行深層的精神交流,也是因為無法正視自己內(nèi)心,有太多情感、欲求埋藏在意識深處,不敢碰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下自己的起心動念、各種情緒的變化,比如憤怒,就停下來反思下自己為什么憤怒,是不是憤怒的背后還藏著更深的情緒。慢慢地打開一個個心結(jié),就會對自己有更深的了解。對別人也不會只停留在浮光掠影的認知上了。 和孩子相連接 不管多忙多累,也不管在不在孩子身邊,都要把孩子放在心里,用心去關(guān)照他,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神光照耀”。當我們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也要把孩子放在心里,可以用“心念”來陪孩子,如李辛老師所說,你可以觀想一朵蓮花給他,或者觀想你抱著他。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放下手機,關(guān)上電腦、電視,心無旁騖,全心全意地關(guān)注孩子。 每天要和孩子聊聊天,讓孩子表達情緒和想法,尤其是面臨一些成長中的困境時。不要過多地評判,而是重在讓孩子表達出來,讓孩子感到“被看到”。聊天時要營造一個安全、放松和親密的氛圍,比如和孩子一起躺在床上,或找一個安靜舒適的所在,只有身心放松、情感愉悅,孩子才能真正吐露心聲。 對于小一點的孩子,要多親親,多抱抱,多說說話,多做一些親子游戲。 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挖掘至少一個和孩子的共同愛好,比如養(yǎng)一盆花或者養(yǎng)一個小動物,做某一類手工或是玩一種游戲,也可以把孩子摟在懷里讀讀書。 孩子都愛活動,所以還可以找到一個你和孩子都可以參與的體育運動,比如說打球、游泳、爬山或者散步等等,一起去感受大自然,享受陽光、山水、草木…… 和父母、自己的連接是“源”,和孩子的連接是“流”,有了“源”,再關(guān)注“流”,才能讓我們的愛持久、飽滿、深入。 最后,祝愿每個家庭都能幸福和睦, 每個孩子都能在愛的滋養(yǎng)下健康成長。 近期導讀: 育兒美食|慶祝祖國生日,來一場華麗的素生日趴 蓮華媽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