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中國計算機大會進入最后一天的議程,時任360副總裁兼首席安全官譚曉生因不滿議程拖沓、浪費時間,突然在臺上大聲質問,“臨時加議程、前面的拖堂無人控制,現場是如何控制的?” 沉默幾秒之后,他先拿起文件用力摔在地上,又將話筒甩了出去。隨后,他走下臺說“對不起,可以散會了。” 譚曉生的一摔、一怒,讓不少辦公室社畜產生相似的共鳴。 同是被無效會議折磨,最近在職場論壇上,某世界級中國大廠程序員曬出了每天的工作安排,一天平均開會6次。該員工說自己上午到公司之后,連續(xù)3次開會,一直開到11點30分左右。下午2點還是繼續(xù)開會,一直到下午5點,晚上也有將近1個小時的開會時間。 下面的跟帖中,職工ID顯示為京東、騰訊、百度的員工,紛紛吐槽自己花在大大小小會議上的時間,少則3小時、多則一整天。 這些時間是白花花的銀子。 據北卡羅來納大學組織行為科學教授史蒂文·羅格伯格估算,在美國,各種會議造成的機會成本高達1.4萬億美元,約占美國當年GDP的8%。 你知道嗎?大部分職場人每月參加62次會議,而浪費高達半數以上。簡單做個算數,就算每個會議持續(xù)1小時,每人每月花費31個小時在無效的會議上,就是整整4個工作日! 而會上,大家也是渾渾噩噩。定期開會的人中,有91%說自己在會上開小差,95%的人會避開部分會議,73%的人說他們會把工作帶到會上去做,另外還有39%的人有在會議上睡過去的經歷。 最愛在會議室上呼風喚雨,精神上俯視后輩的領導也處于相似的困境中。 理想汽車的CEO李想就在微博上感慨:疫情一段時間的一個重要反思。過去至少40%的會議都是在浪費時間,為內部低效的信息流通方式和不過腦子的豬隊友在埋單。至少80%的商務社交和公開會議都是在浪費時間,一群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不清本質的人一起刷存在感,比誰更糊涂、更沒腦子、更沒安全感,相互感染,群體陶醉。 雷軍也曾表示,“我們希望小米是一家小公司……我們辦了一個不洗腦、不開會、沒有KPI、不需要打卡的公司。我們一年365天只開了昨天上午三個小時的會……對,我最煩開會了”。 時間粉碎機vs思想碰撞器效率最低的人,通常是最喜歡開會的人。 ——托馬斯·索威爾 不妨先來回答幾個問題—— 領導是不是一直在滔滔不絕,停不下來? 大家是不是一直吵吵嚷嚷,沒有結論、沒有行動方案,開完跟沒開沒有任何差別? 你是不是雙眼一直盯著手機或是電腦,希望領導早點說“散會”? 是不是最后發(fā)現,其實只需要領導在辦公室吼一嗓子或是微信群里@一下全員,就可以解決? 是不是僅僅因為害怕在眾人面前發(fā)言,明明有想法但錯過討論的機會? 是不是陷入一個接一個會議中,疲于奔命、消極應付,發(fā)現一天的工作時間都坑在里面了,什么“正事”都沒做? 上述六個問題,如果任意一個或幾個你的回答是“YES!”,那么,會議“時間粉碎機”的惡名就罪有應得,但其實,是我們忘記了會議的本質。 一百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寫過一本名為《會議通則》的小冊子,他為當時的中國人普及道,“凡研究事理而為之解決,一人謂之獨思,二人謂之對話,三人以上而循有一定規(guī)則者,則謂之會議”“......所以西人合群團體之力,常超吾人之上也?!?/p> 孫中山一文,點明了開會商討的根本目的——為“研究事理”、為“為之解決”、為“合群團體之力”,以消泯歧見、求同存異,運用群體的力量去實現目標。 一個好的會議是聚焦在行動上的,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清談俱樂部,而是一個能夠改變現狀、具有生產力的機制。 就像最好的生產線能夠高效地制作出高質量的產品一樣,最好的會議也能夠產生有效且高效的、焦點明確的行動。 總結下來,一個會議應該: 1.擁有目標。 2.將有共同利益的人們集中起來,以實現這個目標。 3. 產生改變。 最重要的決定:到底有沒有必要?除非你清楚知道自己要達到什么目標,否則,不要召開會議?!返俜颉滩妓?/p> 作為職場中最為重要的對話和談判的組織形式,會議很難被替代,但“來來來,開個會!”,依然不應該是一個隨意而倉促的決定。 做出“開個會”這個決定前,要有一條如紅線般的基本概念:這個決定將占用“所有”參會人員最為寶貴的生產資源——時間。 既然召集開會,就要對別人的時間負責。 那么,最重要的決定就是,到底有沒有必要開個會? 可以先嘗試回答以下這八個問題—— ● 這個決策能由一個擁有專業(yè)經驗的人拍板、獨立完成嗎? ● 一個人來做決策,在道義上行得通嗎? ● 由TA做決策是否權威? ● 一個人來做決策,在商業(yè)上顯得明智嗎? ● 這個決策的潛在結果是什么? ● 這個結果會影響多少人? ● 如果決策錯誤,對決策者有什么影響? ● 如果決策錯誤,對其他人有什么影響? 只有當集體決策是必須且適宜的,召集大家共同決策才是有力的會議目標。 具體而言,有三種類型可供參考: 第一,意義重大,牽涉廣泛。 例如,投資一個風險性項目。成,會有巨大的收益;敗,則面臨財務災難。這樣牽一發(fā)而動全局的決定,就需要召集所有部門開會溝通。 第二,問題繁瑣,需要及時同步。 常規(guī)例會都是這種類型,目的是讓團隊的每個人都知道彼此干了什么、接下來打算做什么,快速與團隊在信息上拉平水位。 第三,眾口難調,又必須達成一致。 比如,針對品牌的設計,不同的部門會有各自的審美見解,但最后的產出只有一種,這就需要所有決策者與設計人員開會討論,減少無效的交叉溝通。 在解決了最為重要的問題,即“必須開會!”之后,接下來,就是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 為了避免與會者只是晃晃蕩蕩進入會議室,一路捧著手機,雙眼無神,腦子不知道在想什么;或是前怕狼后怕虎,不敢發(fā)聲;或是臨時起意,應付發(fā)言。 身為組織者的你需要: 第一,依據不同的類型,確定具體的會議目的。 比如決定會,就是需要做決定的,必須明確角色,誰是做決定的那個/那些人;培訓會就需要列出明確的培訓目標,越實在越好;還有1:1會議,是團隊成員和直屬經理對于職業(yè)發(fā)展、工作難題的私人會議。 第二,限制條件 限制條件是比會議目的更加強有力的一個約束條件,需在會前明確,比如開會時間和討論規(guī)范。 第三,確定議程 議程是把會議時間按照討論的合理邏輯進行劃分的工作,議程的存在讓時間有了分割線,從而把參會者的注意力有效分割,有助于達成會議最終目的。 會議的議程必須在開會前確認。正因為會議的討論還沒有開始,組織者可以以上 帝的視野通觀全局,決定什么議題應該花費多少時間。 開會進行時:你在聽我說話嗎?如果要死的話,我希望死在一次內部員工會議上,因為那樣可以靜悄悄地死去?!返傥摹ち_格伯格 走入會議室的你,面臨一場溝通密度+信息密度的會議,也經常會陷入無意義的爭吵狀態(tài)中,此時,30年前的《哈維爾對話守則》可以幫到你。 《哈維爾對話守則》也叫《守則八條》,由后來擔任捷克總統(tǒng)的瓦茨拉夫·哈維爾制定,這八條對話規(guī)則,被無數講述溝通和公共討論的著作引用,知名時評人羽戈說,這八條規(guī)則,若比喻為空氣和水,也許有些夸張;視作維生素C,則絕不為過。 1. 對話不是為了彼此爭斗首先明確,會議中的對話是為了理清思路、分享信息、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取得辯論式的勝利。 因此,不同的參會者直陳自己的觀點,對問題進行充分討論至關重要;但是,一味陷入討論、執(zhí)著爭斗也是不可取的。如果實在不能達成一致,可以容后再議。要讓緊張情緒蔓延成為責備是很容易的,但是責備就是浪費精力。正確做法是,先呼吁大家大膽說出負面情緒,再喚醒大家的正面情緒。 比如,兩個部門要合并重組,大家很焦慮,會議一開始可以給每個人發(fā)一張紙,寫兩類內容:發(fā)泄內心里的負面想法,和這件事可能會帶來什么好處。用寫的方式,把負能量散掉,并喚起大家對這件事正面的思考。 2. 不做人身攻擊這一點包括語言暴力、動機揣測、道德質疑等所有針對個人的不禮貌行為。不做人身攻擊是說理的根基,要“對事不對人”,切勿“對人不對事”。 實際操作中,人與事的確難分,然而不能因為困難,便不做區(qū)分,甚至有意混淆、顛倒。另外,嘲諷、鄙視都屬于無意義的人身攻擊。 以上種種帶有人身攻擊的討論方式,只會破壞議題,造成跑題,從而拉低議事效率,并破壞原本友好的會議氣氛,甚至僅僅因為觀點不同就造成陣營分裂。 3. 保持主題人們的論爭常常跑題,跑題不僅帶偏了會議主題,還浪費了自己,更浪費了與會其他人寶貴的時間。 比如我跟你討論工作內容,你跟我抱怨任務繁重;我跟你討論如何分解任務,你跟我討論加班苦累;我跟你討論加班苦累,你跟我討論住宿遠近,進而討論到公司搬家、換地租房、買房貸款,甚至牽扯到投資理財、結婚生娃等等。不就同一主題、不在同一平臺爭論,話語難免淪為表態(tài)、共識很難達成。 這就需要一律從“結論”說起。 一個方法是:用視覺化的方式,把內容呈現在白板上??梢园阎黝}寫在正中,圍著它畫一個圈,如果有人的發(fā)言是和主題強相關的,就可以寫在圈內,不那么相關的寫在圈外。跑題的人看見自己的話被歸到了圈外,也就會自覺回歸主題了。 4. 提供論據討論問題時,要有足夠支撐你提出的觀點的證據。爭取讓自己的發(fā)言是針對同一個論點,以事實為依據、以邏輯為鏈條的一系列自我修正的過程;而針對別人發(fā)言的討論和補充,則應是以事實為依據、以邏輯為鏈條,幫助對方進行修正。 這一選擇方案、討論事項的過程,要讓自己的觀點能夠站住腳,做出決定有理有據,不可憑個人臆測、盲目判斷。 5. 承認錯誤面子沒有那么重要,人需要“空杯心態(tài)”才能持續(xù)成長。明知自己有錯仍然死撐,只能說明不夠大度。每個人都難免會犯些小錯,認錯不會被恥笑,反而會給人留下負責任、能擔當的好印象。出現問題后,第一要務是解決問題,若是誤會,相關解釋可以后續(xù)再做說明;若是錯誤,大方承認錯誤未嘗不是一種智慧。 在主動修正自己的同時,也要敢于肯定對方的部分論點。比如說“你提出的三點中,我同意其中的第一點。但不同意第二點和第三點”、“我認可你剛才陳述的事實”等。通過對論點的部分認同,有利于會議議程有序的正常進行。 6. 分清對話與只準自己講話的區(qū)別會議上的參與者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有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不可固執(zhí)己見,一味表達,采用肢體化、情緒化的表現形式進行觀點表達,導致對話的不平等,遏制他人發(fā)言的機會。如果需要不被打斷,進行完整的觀點或事實論述時間,需要先做出說明,請其他人無論如何不要打斷,待論述完成后進行進一步討論。 開會中一旦出現獨霸話語權的人,那么這場會議也就失去了繼續(xù)下去的意義。 7. 對話要有記錄說過的話要認賬,不以“記不清了”、“我有說過嗎”等說辭推卸自己的責任,否認自己說過的話。 為了避免此類問題的發(fā)生,可以考慮采取錄音記錄,便于事后查找與信息確認,或是安排專門的記錄人員。 8. 盡量理解對方溝通過程中,因每個人的知識背景、社會閱歷、個人喜好、關注領域等各方面的不同,難免會有溝通不順暢、理解不一致等問題的存在。 觀點表達方需要盡可能用對方能夠聽得懂、并且容易理解的說法去陳述;如果對方不能理解,需要嘗試換一種方式、再次表達,舉出具體事例輔助解釋說明,而不能輕易的情緒化處理。 觀點接收方則需要努力理解對方的觀點,認真聽講他人的言談細節(jié),結合自己的溝通經驗與技巧,盡量減少溝通過程中的各種阻力;當無法或無法完全理解對方觀點時,應該嘗試表達出自己的不清楚之處,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進行確認,與對方交換理解,請求對方再次描述等,不可置之不理,隨意忽略問題細節(jié)。 切勿墮入的三個誤區(qū)受限制,大家始顯身手;有規(guī)律,吾儕方得自由?!璧?/p> 1 .“吐槽大會”專注于領導力與管理學的國際培訓師大衛(wèi)·科頓,在《如何高效開會》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以銷售為驅動力的組織對每周的銷售數據瘋狂著迷,對利潤當中的任何短期變化都要做出反應。他們有一支銷售團隊,每星期一上午都要開例會。團隊領導告訴科頓,這個例會是具有激勵作用的活動,專門為了激發(fā)新一周的工作。 會議開始,領導宣布小A超越了銷售目標4%。 “我們要對小A說什么?”他問。 “太棒了!”全體人員熱烈回答。 “那小B離銷售目標還差2.5%,我們對她說什么?” “太差了!”他們泄氣地說。 科頓問這個領導,對于這些做法他是怎么想的,他說:“這是為了激勵小B。” 但是,這種“問責會”的唯一目標似乎就是指責表現不佳的人。這種“問責會”是會議主持人的權力表演,對參會者來說,則是一次令人絕望的羞辱。參會者會想:“這次輪到我挨批了嗎?” “問責會”讓員工心驚膽戰(zhàn),團隊成員雖然會因為感受到壓力而在短期內業(yè)績不錯,但往往不會因為內心恐懼而表現出眾。 糟糕的總結匯報大會往往以“問責會”結束,過程中部門間互相推拖卸責,會后沒有正反饋,只是要大家為項目過程中的錯誤承擔責任。 相反,好的會議則應該是一個“雙循環(huán)”的學習過程。 “雙循環(huán)”學習是要找到病因,然后修正系統(tǒng)或改正過程,確保問題不再發(fā)生。同時,如果以短期思維來思考,更容易基于員工表現不佳的一次失誤或僅一周的時間,而指責員工的疏漏,過度解讀一些小失誤或偶然事件,從而忽略長期的趨勢。 2 .“當面不說,背后批評”創(chuàng)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非常不喜歡“當面不說,背后批評”。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開會討論問題的時候,如果某個人因為考慮到某些其他因素(比如不愿反駁上級領導的意見)而在會議上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只知道唯唯諾諾,會后到了洗手間里再和別人說“其實我不同意他的觀點”——這種戴著假面具工作的人不但不能堅持自己的觀點,還會破壞公司內部的溝通和默契,對工作產生負面的影響。 當然,在現實的職場,回避與上級的意見分歧是非常自然的反應,尤其是在開會這樣公開的工作場合?!豆鸾浀錅贤ㄐg》一書的作者霍利·威克斯提了幾個可行的步驟: 清晰陳述“更高的目標” 在分享不同意見之前,認真考慮一下那些有決定權的上司關心的是什么,可能是“團隊的信譽”或“按時完成項目”,如果你可以將分歧與“更高的目標”聯系起來,那么你的意見會更被重視。 獲得許可 在發(fā)表異議前征求許可,這是給上司控制感的明智之舉。可以這樣說:“我知道我們正在朝著第一季度的目標邁進,我覺得這行不通,我想說明一下我的分析,可以嗎?”這給了上司一個“允許他們加入”的選擇。并且,如果他們同意,你在表達意見分歧時也會更有信心。 先闡明對方的觀點 你不同意的想法,意見或建議是什么?清楚地指出這一點,甚至比你的上司更好地表明觀點,這為討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對方知曉你的理解,而不是為你是否明白其觀點而爭執(zhí)。 承認他們的權威 最終,依然是上司做出最終決定。你可以說:“我知道最后還是您拍板?!边@不僅表明你明白自己的位置,而且還提醒他們有權選擇。不過,不要回避你的意見或給予虛假的贊美。 3 .參會人員越多越好即便是在金庸筆下的草莽江湖,也基本遵循一條開會的鐵律——會議的重要性和人數成反比。 也就是說,開會的人越多,會議越不重要。 《天龍八部》里最重要的一場會議,是少林寺藏經閣里蕭氏父子、慕容氏父子和鳩摩智五大高手開的小會,再加上一個列席旁聽的掃地僧,與會者一共不過六人。他們的議題乃是遼國、吐蕃、西夏、大理、大燕五家瓜分大宋,真可謂天下興亡大事,全在幾個大腕的一念之間。 相反,江湖上另有一些轟轟烈烈的大會實則有頭無尾,不知所云。比如《神雕俠侶》里的大勝關英雄大會,說是為了選舉武林盟主領導群雄抵抗蒙元,組織者遍邀天下豪杰,堪稱盛事。然而,我們只記得陸家莊的肉山酒海、各方勢力的狠打亂斗,最后稀里糊涂選了個小龍女當盟主,有名無實,不了了之,再無下文。 貝恩公司的研究表明,一次會議只有7名參會者,開會的效果最好。此外每增加一位參會者,會議的決策效率就會降低大約10%。 怎樣才能在不會冒犯其他未受邀參會同事的情況下,控制住參會者的人數? 為了達成這種平衡,你要反復思考會議的目標,確定哪些參會者對于目標的達成是不可或缺的。你還可以考慮采用“時段議程法”,也就是邀請某些參會者在特定時段參與會議的某些環(huán)節(jié)。 此外,你還可以考慮在會前收集未受邀參會者的意見,開會時做好會議紀要,會后將紀要分享給他們。 跟著名企學開會會議是商業(yè)世界中最為普遍,也最為普遍被鄙視的一部分?!駛悺づ量?羅伯特·霍夫曼 沃爾瑪公司:周六晨會在沃爾瑪成長為世界最大零售商的過程中,周六晨會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并且至今仍然存在,這個會議讓沃爾瑪領先了競爭對手一代。 晨會是這家巨頭的靈魂,歷史與沃爾瑪一樣長久,一年52周從不間斷。公司其他重要會議都以它為模板,這些集會強化了企業(yè)文化,植入沃爾瑪全球150萬員工的身上。 星期六晨會是沃爾瑪的創(chuàng)始人山姆·沃爾頓提出來的,他認為星球六的工作是選擇零售職業(yè)所必須付出代價的一部分。 1962年,山姆·沃爾頓覺得讓便利店職員在周六去面對一周中最忙碌的一天,而自己卻在家里休息,這很不公平。因此,他在每周六凌晨兩三點鐘到商店后面的破舊辦公室,查閱賬本,看看哪些貨走得快,銷售狀況同上周相比有什么變化。店員到達后,他在商店掛出營業(yè)牌之前召開全體會議,把他發(fā)現的問題告訴他們,征求他們的意見,并決定把哪些商品擺在更顯著的位置上銷售。 這樣做不僅使沃爾頓同員工的關系更加親密,還使他們了解到公司的財務狀況,使他們每周能上一次營銷課。 隨著公司的連鎖店越來越多,員工隊伍不斷擴大,他仍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要求所有職員每周必須參加。 前來參觀的微軟前CEO史蒂夫·鮑爾默說:“他們有一種令人驚奇的工具。周六晨會就是關于分享最佳實踐和落實問責制的會議,是關于業(yè)績文化的會議,是提醒人們每天都要執(zhí)行的會議。這些是所有公司都需要奉行的教條?!?/p> IBM公司:“頭腦風暴”會議世界著名電腦商IBM公司每一名管理人員的桌上都擺著一塊金屬牌,上面寫著“Think(思考)”。這個一字箴言,是IBM的創(chuàng)始人湯姆·華特森創(chuàng)立的。 1911年12月,湯姆·華特森還在NCR(國際收銀機公司)擔任銷售部門的高級主管。他經常召集一些會議,但他也發(fā)現,很多時候這些會議都流于形式。會場氣氛沉悶,無人主動發(fā)言,被要求發(fā)言的人也大多搪塞了事;當有人發(fā)表意見時,聽發(fā)言的人毫無反應,甚至根本就沒在聽,這讓華特森感到很惱火。 有一天,華特森從一大早就主持了一項銷售會議。會議進行到了下午,氣氛沉悶,無人發(fā)言,大家逐漸顯得焦躁不安。華特森不得不放下正在談論的工作,直接問他們的下屬,為什么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真正想法說出來,或者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畢竟,這和大家的銷售工作息息相關啊! 出乎意料的是,下屬們說,“習慣了被動的接受會議的決定,再說,自己不過是個普通銷售員,勤動嘴、多跑腿就好了?!?/p> 華特森沉吟了半晌,突然大步走到黑板前寫下了一個很大的“think”。他轉過身來對大家說:“不!我要請大家注意,作為銷售人員,我們不是靠跑腿、動嘴,而是靠動腦才能賺到薪水的。我們共同的缺點是對每一個問題都沒有充分地去思考?!?/p> 后來華特森創(chuàng)立了IBM,他把這個單詞帶到了自己公司。一百多年后,這個單詞一直被每一個IBM人遵守,成為公司的企業(yè)與會議文化。 谷歌公司:簡短高效會議在谷歌這樣的公司里,大部分的工作都在會議中開展,通過會議進行工作,分配任務,討論問題。曾擔任谷歌搜索產品副總裁的瑪麗薩·梅耶爾,平均每周差不多有70個會議。 梅耶爾要求每個會議都必須有明確的議程,內容包括參會者希望討論的問題大綱,以及他們將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時間。 另外,她還要求明確分工,對會議進行管理。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設定專門的會議紀要人員。 谷歌會議的一大特色就是有很多的投影儀,會議紀要人員不僅要記錄會議陳述的內容,還要負責用投影展示當前會議的紀要。這個紀要可以確保參會人員能在會議上達成真正的一致,又方便會后執(zhí)行。對于沒能參加會議的人,會后會收到一份標準的官方會議紀要,來了解會議的決定、團隊前進的方向、接下來需要做什么工作。 在谷歌公司,很多管理人員經常用大段時間中的小塊時間去召集或參加那些有特定議程的小會。梅耶爾也是如此。她經常從大塊會議時間中抽5-10分鐘的時間去參加一些特定領域的會議,如關于站點表現的周例會、新產品發(fā)布會等。這種開小會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而且收效很高。 英特爾公司:會前先問問自己世界著名的電腦公司英特爾成就的取得,與其富有成效的“開會”也是分不開的。 英特爾創(chuàng)辦人之一格魯夫說,“你絕對無法避免開會,但你可以讓會議更有效率!”他甚至親自教授新進員工如何開會,并制訂開會原則來確保決策會議成效可期。 加入英特爾,從初階員工乃至高階主管,只要是新進員工,就必須上一堂“效率會議”的課程。 走進英特爾的會議室,有一張《會議規(guī)則》,其標題是《問問你自己》。對參會者提出的問題有:你知道本次會議的目的嗎?你是否拿到了會議議程?你參加會議的任務是什么,做準備了嗎?你知道要把會議結果向誰傳達和怎樣傳達嗎? 對于組織者提出的問題則有:會議需要做出什么決定?決定前要找誰商量?誰會贊成或否定這一決定?會后誰需要知道這項決定? 嚴肅地看待會議,是英特爾共同創(chuàng)始人格魯夫所奠定的,他深信,好的會議是英特爾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值得他花時間來訓練新進員工。有許多年,格魯夫都是親自教授效率會議這堂課。 蘋果公司:簡化會議人員《喬布斯傳》里曾提到,喬布斯每年都要帶著他最有價值的員工進行一次“百杰”外出集思會議,決定公司每年最重要的事情。 他首先要挑選他認為最重要的100名員工,就當前重要工作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喬布斯會提問:我們下一步應該做的十件事情是什么?喬布斯會把這些建議寫下來,然后再刪掉那些他認為愚蠢的。 幾輪辯論之后,他們會最終確定前十大最應該做的事。喬布斯會把最后七件全部劃掉,然后宣布:我們只做三件。 有一次會議中,有一個與會者選定座位坐下之后,喬布斯悄然走進了會議室。他先和大家聊了幾分鐘,然后會議正式開始。喬布斯用眼睛環(huán)顧了一下會議室,然后說,“在我們開始之前,讓我先向你們提供一些新消息。首先,我們談談……” 突然他停了下來,他的眼睛盯在了會議室中以前從未出現的一個人身上。喬布斯問,“你是誰?”這個與會者首先感到有點驚愕,然后平靜地回答說她被邀請參加會議,是因為她參與了討論的一些營銷項目。喬布斯當然也聽說過此事,但是回答說,“我認為我們不需要你參加這個會議,謝謝?!?/p> 隨后,就像這件事沒有發(fā)生過一樣,喬布斯又開始了他的會議講話。那個可憐的與會者只能拿起物品,從凳子上起身悄然離開會議室。 喬布斯始終認為,人多并不是更好創(chuàng)意的必要條件,他不會因為把不需要的人趕出會議室而良心受譴責。當他組織召開會議時,他希望參與會議的每個人都積極參與討論,他不需要聽眾。 體現你的掌控力:說是48分鐘,就不會是49或是50!會議時間越長,所完成的事項就越少?!倌贰炜?/p> “開會其實不需要什么理由,主要是老板寂寞了,想找人說話?!边@樣的吐槽背后,是滔滔不絕的領導和永不結束的會議。 按照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的說法,你可能遇到了講述型領導,德魯克在《自我管理》中這樣寫道,有的人是通過說話學習的。 德魯克說,“我認識一個總裁,他習慣于每周把所有資深幕僚召集起來,而后滔滔不絕的講上兩三個小時。他會提出各種策略和問題,以三種不同的立場對每一點進行論證。他很少征求下屬意見和疑問,他只是需要聽眾聽自己講?!?/p> 對于講述型領導,他需要聽眾,本來一件事情他不知道如何決策,于是就開始了長篇大論,他只是在講述過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等到他把真正需要決策的事情想明白了,才會停止。 但德魯克同時指出,這樣的組織往往做不大。 領導必須學會自我管理。因為研究表明,約30分鐘后,參加會議的人數開始迅速下降。會議持續(xù)時間越長,注意力水平下降越快。可以肯定的是,一個小時后,領導已經失去了一半與會者的注意力。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在《辛德勒的名單》中,一次酒后,辛德勒對納粹軍官阿蒙·歌德說,“權力是當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去殺戮,卻不那么做”。管理者也是如此,你有足夠的權力延長會議時間,但控制輸出更能體現你的掌控力。 你甚至可以進一步壓縮時長,30分鐘的會只開25分鐘,60分鐘的會只開50分鐘,或是設定一個隨意的48分鐘時長,而且按時結束。 如果你能按時結束會議,參會者會知道你很尊重他們的時間安排,形成“按照議程+準時結束”的良性循環(huán)。 最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重申一下會議的結論、各人的分工,說一句“本次會議的結論是……某某需要負責……大家還有什么疑議嗎?” 這能讓所有人明確自己的職責,減小執(zhí)行時出現矛盾的可能,確保會議的討論內容最后落在實際、可行的行動上。 參考書目 【1】簡寧,《開會是門技術活兒》 【2】郭初陽,《大人為什么要開會》 【3】八幡紕蘆史,《輕輕松松開好會》 【4】大衛(wèi)·科頓,《如何高效開會》 【5】薩拉·庫珀,《聰明人的開會技巧》 【6】帕特里克·蘭西奧尼,《該死的會議》 【7】史蒂文·羅格伯格,《驚人的會議科學:怎樣帶領你的團隊發(fā)揮至最佳》 【8】馬丁·墨菲,《遠離無意義的會議:新型會議徹底改變你的工作方式》 【9】查理·霍金斯,《有效會議全攻略:告別無聊,應對困惑,以及停止浪費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