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飛滑石18克、綿茵陳15克、淡黃芩12克、石菖蒲8克、川貝母6克、木通6克、藿香5克、連翹5克、白蔻仁5克、射干5克、薄荷5克。水煎服。 陳潮祖:滑石30g、茵陳24g、黃芩20g、石菖蒲12g、川貝母10g、木通10g、藿香10g、連翹10g、白蔻仁10g、射干10g、薄荷10g。
甘露消毒丹:具有抗炎、抗病毒、調(diào)節(jié)免疫、調(diào)節(jié)血脂、調(diào)整胃腸功能、保肝利膽、抗肝纖維化等作用。 主治:濕溫時(shí)疫,邪在氣分,癥見發(fā)熱困倦,胸悶腹脹,肢酸,咽腫,頤腫口渴,身黃,小便短赤,淋濁,吐瀉,舌苔淡白或膩或干黃者。 《溫?zé)峤?jīng)緯》濕溫、疫癘之病,而為發(fā)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證。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諸病。
辯證:身熱肢酸,胸悶腹脹,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黃,舌苔白膩或微黃為其辨治之要點(diǎn)。 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方治之。 辯證:以頭面油垢、胸悶心煩、身體酸沉、脘腹脹滿、大便黏膩、舌紅苔白厚膩或黃厚膩、脈濡數(shù)或濡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diǎn)。 頭面油垢為濕熱蒸騰之證; 胸悶為濕熱阻滯氣機(jī)之證; 心煩為火熱擾動(dòng)心神之證; 身體酸沉為濕性重濁之證; 大便黏膩為濕性黏滯之證, 舌紅苔白厚膩或黃厚膩、脈濡數(shù)或濡滑數(shù)為濕熱或濕熱夾痰之證。
藥性: 黃芩、連翹、薄荷清透火熱; 茵陳、藿香、白豆蔻、石菖蒲芳香化濕、悅脾和中; 滑石淡滲利濕; 黃芩苦寒燥濕; 木通苦寒利濕; 射干、川貝母、石菖蒲化痰利咽、散結(jié)消腫。 重用滑石、茵陳、黃芩,其中滑石既可清熱,又可淡滲利濕; 茵陳既可清熱,又可芳香化濕,還可醒脾和中; 黃芩既可清熱,又可苦寒燥濕。三藥相合,清熱利濕,共為君藥。 石菖蒲、藿香、白豆蔻助茵陳芳香化濕、醒脾和中; 木通助滑石、黃芩清熱利濕和苦寒燥濕。上述四藥,共為臣藥。 連翹、射干、貝母、薄荷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利咽止痛,共為佐藥。 全方共湊清透火熱、清熱解毒、芳香化濕、醒脾和中、淡滲除濕、苦寒燥濕、散結(jié)消腫、利咽止痛之功。
適應(yīng)證: 甘露消毒丹適用于濕熱并重之濕溫時(shí)疫。 證見發(fā)熱倦怠、胸悶腹脹、四肢酸沉、咽喉疼痛、咳嗽、咳吐黃痰、身目發(fā)黃、面頰腫痛、口干口渴、小便短赤或淋瀝不通、大便溏瀉黏膩、淋濁、舌紅苔白厚而干或舌紅苔黃厚而干、脈濡數(shù)。 因?yàn)闈駸峤徽?,則發(fā)熱、肢酸、倦??; 因?yàn)闈裥爸凶?,則胸悶腹脹; 因?yàn)闈駸嵫舾文?,則身目發(fā)黃; 因?yàn)闈駸嵯伦?,故小便短赤或淋瀝不通、大便溏瀉黏膩、淋濁; 因?yàn)闊岫旧羡眨士诟煽诳?、咽喉腫痛、面頰腫痛; 因?yàn)闈駸嵘险粞?,則咳嗽、咳吐黃痰; 舌紅苔白厚而干或舌紅苔黃厚而干、脈濡數(shù),為濕熱稽留氣分之證。 濕熱交蒸,則身熱倦怠,面如油垢,汗出酸臭; 濕閉清陽,阻滯氣機(jī),則胸悶脘痞,腹脹不舒; 濕熱菾騰,上蒙清竅,則神志昏蒙; 濕阻三焦,水道不利,則小便短赤; 顧腫、咽腫,是濕熱阻于上焦,壅滯不通之象; 斑疹、出血,是疫毒內(nèi)侵,血熱外溢使然; 身目發(fā)黃,是邪從口入,熱郁肝膽,膽汁外溢之癥; 瀉痢,是疫從口入,侵犯腸道所致; 淋濁,是尿路感染,侵犯腎系而成。 雖然受邪途徑不一,但其基本病理相同:三焦?jié)駸?,濕熱阻于少陽三焦,舌苔黃膩,則是濕熱的佐證。
加減: 1、若黃疸明顯者,可酌情加入生梔子、大黃、虎杖、垂盆草、豨薟草等清利濕熱退黃; 2、咽頤腫甚,可酌情加入山豆根、板藍(lán)根、青果、錦燈籠、玉蝴蝶、胖大海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 3、若濕熱入營、譫語舌絳者,可合用清營湯和清宮湯,并酌情加入水牛角絲、生地、赤芍、丹皮、金銀花、玄參、竹葉、丹參、麥冬、蓮子心等清心解毒、涼血活血; 4、若心慌心悸者,可酌情加入山萸肉、五味子、沙參、麥冬、烏梅等滋養(yǎng)和收斂心之氣陰; 5、若咳嗽明顯者,可酌情加入紫苑、百部、白前、前胡、牛蒡子、瓜蔞、僵蠶、地龍、蟬蛻等宣降肺氣、止咳化痰; 6、若伴有胸部、脅肋等處疼痛者,可酌情加入海風(fēng)藤、絡(luò)石藤、雞血藤、忍冬藤、紅藤、雞屎藤、威靈仙、僵蠶、地龍、土元、生水蛭等活血化瘀、通絡(luò)止痛。 7、若腹部脹滿,可加入木香、大腹皮、厚樸行氣利濕。
治療濕熱在氣分的兩個(gè)常用方: 甘露消毒丹:熱重于濕為長(zhǎng) 三仁湯:濕重于熱為長(zhǎng) 甘露消毒丹 主治:濕溫時(shí)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熱重于濕。 辯證:發(fā)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身目發(fā)黃,頤腫口渴,小便短赤,泄瀉淋濁,舌苔白或厚膩或干黃,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臨床應(yīng)用:以身熱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黃,舌苔白膩或微黃為辨證要點(diǎn)。 甘露消毒丹:主要用于治療濕溫時(shí)疫,濕熱并重之證,為夏令暑濕季節(jié)常用方,故王士雄譽(yù)之為“治濕溫時(shí)疫之主方”。 三仁湯:杏仁、半夏各15g,飛滑石、生薏苡仁各18g, 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樸各6g。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 辯證: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肢體倦怠,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xì)而濡。 臨床應(yīng)用:以頭痛惡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熱,苔白不渴為辨證要點(diǎ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