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今天,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逝世,她是錢鐘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也是讀者眼中堅韌,清朗,獨立,充滿力量和溫暖的女性。今夜,一起懷念先生。
楊絳本名楊季康,小名阿季,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楊家世居無錫,是當?shù)赜忻闹R分子家庭。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學(xué)養(yǎng)深厚,早年留日,后成為江浙聞名的大律師。 一歲時的楊絳
父親對楊絳特別鐘愛,她排行老四,在幾個姐妹中個頭最矮,愛貓的父親笑說:“貓以矮腳短身者為良?!?/span>楊絳極喜讀書,中英文的都拿來啃。一次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么樣?”她說:“不好過?!薄耙恍瞧诓蛔屇憧茨兀俊彼穑骸耙恍瞧诙及谆盍??!?/span>楊絳和母親接觸較少,行文中也甚少提及,“我總覺得,媽媽只疼大弟弟,不喜歡我,我脾氣不好?!?/span>家里的女傭們也說“四小姐最難伺候”,但是楊絳覺得“其實她們也有幾分欺我。我的要求不高,我愛整齊,喜歡褲腳扎得整整齊齊,她們就是不依我”。1927年的楊絳
1928年,楊絳十七歲,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xué)外文系,但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清華招收女生,但南方?jīng)]有名額,楊絳只得轉(zhuǎn)投蘇州東吳大學(xué)。 求學(xué)時老師給楊絳的批語是“仙童好靜”,她中英俱佳,在英才濟濟的東吳大學(xué),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 楊絳念念不忘清華。1932年初,東吳大學(xué)因?qū)W潮停課,21歲的她北上京華,去了清華當借讀生。母親后來打趣說:“阿季的腳下拴著月下老人的紅絲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華?!?/span>同年,楊絳與錢鐘書相識相愛,成就一段“我們仨”的世間傳奇。兩人初見,只匆匆一瞥,甚至沒有說話,但當下都彼此難忘。錢鐘書寫信給楊絳,約在工字廳相會。一見面,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睏罱{答:“我也沒有男朋友?!?/span>兩人相識時,錢鐘書說:“我志氣不大,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xué)問。”楊絳覺得這與自己的志趣十分相投。 清華大學(xué)四年,錢鐘書只去過香山和頤和園,同楊絳談戀愛之后,才破例在楊絳陪伴下進行了北京郊區(qū)周邊游。1935年7月,錢鐘書與楊絳在蘇州廟堂巷楊府舉行了結(jié)婚儀式。多年后,楊絳在文中幽默地回憶道:“(《圍城》里)結(jié)婚穿黑色禮服、白硬領(lǐng)圈給汗水浸得又黃又軟的那位新郎,不是別人,正是鐘書自己。因為我們結(jié)婚的黃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熱的日子。我們的結(jié)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籃的女孩子、提紗的男孩子,一個個都像剛被警察拿獲的扒手?!?/span>錢鐘書的堂弟錢鐘魯回憶,錢家規(guī)矩大,“一套封建老規(guī)矩壓在小輩頭上”,婚姻一般是遵從父母之命,像錢楊這種自由戀愛,“給我們以后小兄弟自由戀愛開了一個好頭”。 錢鐘書以87.95分的高分獲得獎學(xué)金后,楊絳也中斷清華學(xué)業(yè),陪丈夫遠赴英法游學(xué),“既然無緣公費出國,我就和鐘書一同出國,借他的光,可省些生活費”。 1935年,新婚的錢鐘書和楊絳夫婦赴英留學(xué)錢鐘書雖是大才子,但在生活上卻出奇地笨手笨腳,在國外更是拙態(tài)盡顯。楊絳幾乎攬下生活里的一切雜事。錢的母親感慨這位兒媳,“筆桿搖得,鍋鏟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鐘書癡人癡福。”楊絳多年后回憶,初到牛津,錢鐘書一個人出門,就在下公交車時臉朝地摔一大跤,“吻了牛津的地”,把大半個門牙磕掉。 為了照顧錢鐘書的口味,楊絳學(xué)會了做紅燒肉,買來雪利酒當黃酒用,慢慢做出不錯的紅燒肉,“不斷發(fā)明,不斷實驗,由原始人的烹調(diào)漸漸開化,走入文明階段”。 有一次,楊絳做蝦給錢鐘書吃,假裝內(nèi)行要剪去蝦的須子和腳。楊絳一剪,蝦疼得直抽搐,她嚇得丟下剪子和蝦,對錢鐘書說以后不吃蝦了。錢鐘書回答,蝦還是要吃的,以后可以由他來剪。 1937年,女兒錢瑗出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樂趣。錢鐘書致“歡迎辭”:“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span> 楊絳和錢鐘書甚少爭執(zhí),為數(shù)不多的一次是因為法語“bon”的讀音,楊絳認為錢鐘書口音帶鄉(xiāng)音,錢鐘書不服。二人找來同船一位懂英文的法國夫人當裁判,結(jié)果裁定楊絳贏。1938年,楊絳和錢鐘書攜女兒回國,避居上海孤島。為維持生計,她做過各種工作:大學(xué)教授、中學(xué)校長兼高中三年級的英語教師,為闊小姐補習(xí)功課,喜劇、散文及短篇小說作者等等。 在上海期間,有人送給他們一擔西瓜,錢瑗興奮得不得了。楊絳回憶,從前家里買西瓜都是兩擔三擔買,這樣的日子,女兒沒見過。 錢鐘書寫《圍城》時,楊絳甘做“灶下婢”,輔佐夫君全力搞創(chuàng)作,閑時嘗試寫戲劇,并一舉出名,《稱心如意》《弄真成假》均大獲成功。甚至錢鐘書寫《圍城》被人關(guān)注的時候,最簡潔的介紹是“楊絳的丈夫”。楊絳的父親和姐妹一同去看了《弄真成假》,聽到全場哄笑,問楊絳:“全是你編的?”她點頭。父親笑說:“憨哉!”著名劇作家夏衍十分欣賞楊絳,看過她的劇作后,頓覺耳目一新,說:“你們都捧錢鐘書,我卻要捧楊絳!”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門。楊絳泰然周旋,佯裝倒茶,上樓迅速藏好錢鐘書的手稿??芍^十分沉穩(wěn)。1946年錢鐘書出版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時,在自留的樣書上,為妻子寫下一句浪漫的話:“絕無僅有地結(jié)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span>1947年,《圍城》出版,引起學(xué)術(shù)界的轟動,錢鐘書在序言里毫不吝惜地夸贊自己的夫人:“由于楊絳女士不斷的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多年以后,《圍城》被拍成電視劇,片頭那段著名的旁白——“圍在城里的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出去。對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北闶菞罱{的妙手。 女兒錢瑗評價父母兩人的文筆:“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濃烈、刺激,喝完就完了。”解放后楊絳至清華任教,錢鐘書開始養(yǎng)貓,特別寶貝。鄰居林徽因也養(yǎng)貓,且是一家“愛的焦點”。兩家的貓經(jīng)常打架,錢家的貓?zhí)?,常常受欺負。錢鐘書特備長竹竿,倚在門口,隨時幫自己的貓打架報仇。楊絳擔心丈夫為貓而得罪人,引用他自己的話勸他:“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貓要看主婦面了!”(小說《貓》的第一句)錢鐘書可不管什么“主人面”“主婦面”,照打不誤,還說:“理論總是不實踐的人制定的?!?/span>楊絳受邀翻譯《堂吉訶德》,因覺得從英文轉(zhuǎn)譯會有損原作,便在年近五旬之際開始自學(xué)西班牙語。譯稿歷經(jīng)二十多載,終于于1978年4月出版。恰逢西班牙國王訪問中國,鄧小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 楊絳曾在菜園養(yǎng)了一條狗,附近有兩頭惡犬。楊絳這樣寫自己護狗:幸虧我認識那兩只狗——我是蓄意結(jié)識了它們。楊絳愛開玩笑,在《我們仨》中,楊絳寫錢鐘書晚年患哮喘,呼吸急促,自己不顧情分地開玩笑稱之為“呼嘯山莊”。 錢鐘書和楊絳兩人的助手薛鴻時曾回憶,錢鐘書在家里讀到什么有趣的書,或者想到什么事情,經(jīng)常喊著“季康,季康”(楊絳本名),急于跟妻子分享。 楊絳說自己和錢鐘書最想要的“仙家法寶”莫過于“隱身衣”,隱于世事喧嘩之外,陶陶然專心治學(xué)。從1994年開始,錢鐘書住進醫(yī)院,纏綿病榻,全靠楊絳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兒錢瑗也病重住院,與錢鐘書相隔大半個北京城。當時八十多歲的楊絳來回奔波,辛苦異常。楊絳向來含蓄節(jié)制,舉止拿捏恰到好處,從不示人以心緒不好的一面。但是錢瑗病危那天,探訪人群走后,家中只剩她一人,在通電話時失聲痛哭。錢鐘書病到只能靠鼻飼進食,楊絳親自做各種雞魚蔬菜泥,燉各種湯,雞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沒有,魚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鐘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yǎng)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后’,錯了次序就糟糕了。”楊絳把愛女錢瑗稱為“我平生唯一杰作”,1997年,錢瑗去世。僅一年后,錢鐘書也離開了。“我們?nèi)司痛松⒘?,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span>薛鴻時回憶說:“錢先生火化那天,楊先生沒流淚,最后我把錢先生推到火化爐前,楊先生就在那里看,久久不忍離去,好多人都走了,她還是舍不得離開?!?/span>“我們仨”失散后,楊絳“試圖做一件力所不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她翻譯柏拉圖的《斐多》,從古圣賢的著作里尋求安慰。 楊絳不喜過生日,九十歲壽辰時,她為逃避打擾,專門躲進清華大學(xué)招待所住了幾日“避壽”。2001年,楊絳把自己和錢鐘書畢生的稿費,捐贈給母校清華,并設(shè)立了“好讀書”獎學(xué)金。她說:“我的向上之氣,來自于信仰,對文化的信仰 ,對人性的信仰。”獲“好讀書”獎學(xué)金的學(xué)生在楊絳家2003年,《我們仨》出版問世,這本書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了無數(shù)人。 2004年《楊絳文集》出版,出版社準備大張旗鼓籌劃其作品研討會,楊絳回絕了:“稿子交出去了,賣書就不是我該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走到人生的邊上,她愈戰(zhàn)愈勇——錢鐘書留下的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7萬余頁,都被楊絳接手過來,整理得井井有條。 網(wǎng)上流傳甚廣的這段“百歲感言”,并非出自楊絳先生之手。 家人說,每次去看楊先生,都預(yù)先跟保姆說好,不能去太早。楊先生要梳妝打扮,她穿的衣服全是半新不舊的,可是特別有派,百歲老人還有她自己的氣度。 2016年5月25日,楊絳去世。也許,她早就借翻譯蘭德那首著名的詩,寫下自己無聲的心語: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shù);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文/整編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聽楊絳談往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