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絲綢之路是因為張騫初十西域而被載入史冊,但早在張騫西行之前就已經(jīng)有中西貿(mào)易往來(圖159)。按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絲綢之路”的定義,中原與西方往來的通道有四條:北方(草原)通道;西北(沙漠)通道;西南(佛教)通道;南方(海上)通道。這些貿(mào)易通道最早始于什么時候已經(jīng)很難考證準確時間,但是對遙遠外邦的好奇以及冒險和利益的驅(qū)動,使人類從遠古時候就開始了長途的旅行。那些未知的世界也許不是理想的世界,但卻是創(chuàng)造理想的世界,這種想象的天性直到今天仍舊是我們?nèi)ミh方旅行的原動力。
漢代中原人稱為“西域”的地方包括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新疆和中亞?!拔饔颉币辉~最早見于《漢書?西域傳》,與張賽的名字是分不開的。西域是絲路上最精彩的一段,在當時,那里可能是全世界最吸引人的地方,因為那里充滿冒險和機會。不同膚色的人們,說著不同的語言,懷著不同的目的來到這里。這些人中不乏身懷絕技的工匠,他們把各種可以用以維持生計甚或發(fā)財?shù)募夹g和技藝到這星來、其中玻璃工藝是常見的一種。在新疆、各個綠洲小國出土的玻璃珠或其他小裝飾都有各自比較明顯的尺格、在技藝上也有一些小的差別、但均出自中亞美術系,坊間多稱為“樓蘭珠”(圖160)。這些有著強烈西域風格的珠子、跟早些時候的斯基泰美術作品比如黃金飾品樣、同樣受到東端中原文明的過、這是中原地區(qū)出土新和中亞珠子不多,而在“邊地半月形傳”上總能看見這樣的珠于的原因。于是,這些球子帶著自己的風格和技藝沿著斯基泰美術曾經(jīng)走過的路線南下、然沿著我們所調(diào)的“民族走廊”從川西北一直到云南;也許還通過海上絲路到過廣和廣東、因為我們在南越王的組偏上看見過與西域相同形制、色彩和技藝的玻璃珠。
漢代是玻璃制造技術比較普及的時期,漢代新疆的珠子無論形制還是材質(zhì)都很豐富、它們的制作看上去非常和隨意,仿那些制作珠子的工匠是在游戲的過程中將珠子信手拈來。除了各種花色的璃聯(lián),這里的珠子幾乎用上了任何可以用來制作珠子的人工和天然材料,那些千奇百怪的小東西是:天然的小海貝、小海爆、玉石、青金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珊瑚、青銅珠、銀珠子、金珠子和各種地方材質(zhì)等;當然還有玻璃珠和工藝古老的費昂斯珠,而這兩種人工制品可以被來自不同地方的率性的工匠制作成任何可能的樣子和風格,它們可以是鑲有眼圈或者其他各種紋飾的珠子.也可以是仿半寶石的樣子,還可以是仿干枯的植物、色彩艷麗的小鳥、各種小墜飾,這些珠子造型可愛、工藝精湛、不求規(guī)矩、意趣天成,還有些珠子小到毫厘之間,如果不是因為艷麗的色彩和細小的穿孔,真讓人懷疑這些細小的東西究意是珠子還是沙漠中的沙粒。這里沒有中原王朝的禮儀,珠子的搭配和形制都是如此自由,可以說是我們在之前和之后都再也不能看到的最豐富多彩和率性自然的樣子。 漢代的新疆和阿富汗都出土一種獨特的珠子,形制是一只小拳頭的樣子,它的獨特之處除了讓人印象深刻的造型,還有制作工藝(圖161)。這種珠子的胎體是一種天然的白色石料,很可能是印度河谷經(jīng)常使用的皂石,胎體成型后再在表面著色,色彩多用群青和湖藍,著色效果類似陶瓷釉面。我們沒有這種珠子的工藝復原和成分分析資料,很難知道它所使用的具體材料、工藝和步驟。但是我們知道古代埃及最早發(fā)明了給滑石珠子上釉的工藝,并有早期的實物出土,印度河谷文明也出土了相同工藝的珠子,即在滑石珠表面施釉,然后加熱滑石使釉面發(fā)色并與胎體結合,加熱的同時也加強了滑石的硬度。阿富汗自古就出產(chǎn)各種古老形制和工藝的珠子,《漢書?西域傳》記載,屬賓(印度北部和阿富汗喀布爾河流域國出產(chǎn)“珠現(xiàn)、珊瑚、虎魄、璧琉璃”,新疆和阿富汗出土的這種小拳頭形制的釉面珠很可能是來自印度河谷那種古老的釉色工藝。
漢代樂府詩有一首《羽林郎》,描寫漢庭重臣霍光的家奴馮子都調(diào)笑西域來的胡人女子的故事,其中對胡姬的個人裝飾描寫得生動細致:“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diào)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頭上藍田玉,耳后大秦珠?!贝笄乜赡苁钱敃r遠在西端的羅馬帝國或者地中海沿岸的某個港口城市,大秦珠是來自地中海的珠子,除了羅馬,腓尼基人也是制作玻璃珠子的能手。按照國外珠子的編年來看,這種珠子很可能是所謂“羅馬眼”珠子,它的工藝和形制都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地中海,而出現(xiàn)在中原的時間早可到戰(zhàn)國,即我們在“戰(zhàn)國蜻蜓眼”一節(jié)中提到的舶來的“蜻蜓眼”。中原人自己制作眼圈紋珠子的時間并不長,戰(zhàn)國流行之后基本消失。而此時的新和中亞仍廣泛流傳這種玻璃球,由于它們來自地中海和羅馬國,國外一些裝飾品研究者也稱其為“羅馬眼”、其工藝、色彩和質(zhì)地與中原戰(zhàn)國時期風行的蜻蜓眼玻璃珠有比較明顯的區(qū)別。 然而這種所謂“大奏珠”未必一定來自地中海,它們也可以是來自地中海沿岸的工匠在中亞和新疆當?shù)刂谱鞯?圖162)。亞歷山大東征曾將希臘文化帶入中亞并強烈地影響了這一地區(qū)的藝術造型甚至工藝手段,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始于紀元初的佛教造像。地中海的玻璃工藝是否就是跟隨近歷山大的希臘士兵一同進入中亞的不得而知,但此時中亞開始出現(xiàn)地中海風格的玻璃珠是事實。最近幾年在新的考古調(diào)查豐富了這一地區(qū)的實物資料,現(xiàn)在可知的出土有眼圈圖案的玻璃珠的地方有:和田地區(qū)民豐縣尼雅遺址、且末縣扎滾魯克基地、羅布泊西北的樓蘭遺址、洛浦縣山普拉墓地、羅布泊西側的營基地等,這些玻璃珠子的編年從漢代一直到南北朝甚至可能到隋唐,持續(xù)近800年時間,直到公元6世紀突質(zhì)人進人新量并開始了長達幾個世紀的伊斯蘭化才最終消失。我們在戰(zhàn)國封眼”一節(jié)里討論過眼睛紋飾的起源和流傳,這種圖案的用意是護身符的目的,而漢代的新盛行教,這些玻璃珠可能大多保有信仰的內(nèi)涵,《法苑珠林》所記佛教七寶是“金、銀琉璃、我離、赤珠、陣硬、瑪瑙”,其他佛教經(jīng)典有不同的說法,但大多將玻璃視為七寶的必選。
一種個體細小、色彩豐富的玻璃珠子經(jīng)常在新疆被發(fā)現(xiàn),這種被稱為“印度一太平洋珠”。Inde-pacific beads)的玻璃珠最早于紀元初在印度東南沿海的港口城市開始生產(chǎn),那里是羅馬帝國在東方的貿(mào)易中心(圖163)。作為貿(mào)易珠,這種珠子歷時千年,從中亞到中原、從南非到地中等、幾乎在任何加入到海上貿(mào)易的國家和地區(qū)流傳,堪稱貿(mào)易珠之冠。直到公元13世紀還出現(xiàn)在菲津賓等南亞諸島,而印度本土的少數(shù)工匠將這種技藝一直保存到了16世紀。這種珠子出現(xiàn)在中國的時間最早可到漢代、除了新疆大量出土,同時還廣泛流傳于中原及周邊,云南滇文化和廣州南越王基都有出土記錄,而最晚的出土資料是北魏時期的洛陽永寧寺。這種個體細小的珠子除了穿系佩,多用作“珠”,洛陽水寧寺出土的正是用作佛教繡像,我們將在“洛陽永寧寺的玻璃珠”一節(jié)里專門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