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末路狂奔,最后陷到十面埋伏的境地,耳邊四面楚歌,項羽驚問屬下,“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他夜不能寐,飲酒帳中,慷慨悲歌,他在垓下吟出了一首著名的詩歌,后世稱為《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的力量可以拔山,我的氣概足夠蓋世!但卻被時運所拋棄,連我最愛的烏騅馬,都不向前奔跑呀!烏騅馬兒不向前,我也毫無辦法呀!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才妥善呀! 詩歌第一句唱出了項羽本人所具有的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曾經(jīng)叱咤風(fēng)云,可接著卻是對時運不濟、烏騅不前的抱怨。在項羽看來,他得以建立如此偉大的功績,最主要的依靠就是這匹良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無敵。換句話說,他幾乎是單人獨騎地打天下,他最主要的戰(zhàn)友就是烏騅馬,至于別人,對他的事業(yè)所起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他們的向背對他的成敗起不了多少作用。 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嘆息。他唯一憂慮的,牽腸掛肚的,是他摯愛的陪伴他東征西討的美人虞姬的前途與命運。從這首詩里,我們看到了即使是鐵石心腸、殺人如麻的西楚霸王,也會有在愛的面前不免匍匐拜倒的浪漫情懷,但我們從全詩看不出項羽的悔恨和反思,他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時運不濟和上天的不眷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強烈地迷信自己力量的強大,自負(fù)且自傲。 對于一個出身于名門之后的不世出的天才勇將項羽來說,承認(rèn)自己因能力不足而失敗,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與此正相反,劉邦在統(tǒng)一天下回到故鄉(xiāng)江蘇沛縣時,也吟唱了一首著名的詩歌,《大風(fēng)歌》。 “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風(fēng)勁吹啊浮云飛揚,我統(tǒng)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xiāng)。我回到故鄉(xiāng)啊思慮良多,怎樣得到勇士啊去替我鎮(zhèn)守四方! 詩歌第一句中的“云”是劉邦本人的自喻,意思是“我(劉邦)在狂風(fēng)中飛舞”?!?/span>大風(fēng)”一詞,既指時代的大風(fēng),也指那些幫助他打天下的部下掀起的狂風(fēng)。 但詩篇的著重點是最后一句,劉邦沒有繼續(xù)沉浸在勝利后的巨大喜悅與光環(huán)之中,而且是筆鋒一轉(zhuǎn),寫出內(nèi)心又將面臨的另一種巨大的壓力,他希望得到猛士,讓他們守衛(wèi)天下,而不是說依靠自己治理天下。 歸根到底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部下的努力,依靠諸侯和民眾的支持來守衛(wèi)天下。這種想法與始終固守自己力量的項羽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兩個人的詩,一首是面臨人生最大挫折時所作,一首是面臨人生最大成功時所作。兩首詩各自鮮明地表明了二人的不同性格特征。 項羽在吟完生命的絕唱后,猛然向劉邦軍隊的包圍圈沖去,東城快戰(zhàn),來回沖殺,酣暢淋漓。當(dāng)他來到長江北岸的烏江渡口時,烏江的亭長正備好船只等候著他。如果從那里渡江過去,故鄉(xiāng)就近在咫尺,還可卷土重來。然而項羽拒絕了亭長的好意,仰天長嘆,大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說完他將最愛的烏騅馬贈與烏江亭長,再次去迎擊漢軍,最后自刎而死,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 劉邦開創(chuàng)的大漢帝國,是繼大秦之后的又一個封建大一統(tǒng)王朝,分西漢、東漢兩個時期,被承認(rèn)的皇帝共24位,享國40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