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如今的槍法已基本失去了古時很多粗法的粗要及練習方法,現(xiàn)代的槍法多以2.2-2.7米的槍為主,再長的槍法,練習就少了很多。吳殳《手臂錄》對于石家槍、楊家槍、馬家槍、峨眉槍、沙家竿子、少林槍進行了對比認述,并對其槍法特點進行了一些總結(jié),看一下原文,并進行了一些簡單的翻譯與自己的理解解析,希望在石籍中能夠找到一些古時槍法的特點及練習的方法。 原文:敬巖木槍長九尺七寸,根大盈把,尖徑半寸,腰勁如鐵,重需十斤。 譯文解析:石敬巖使用的木槍長為九尺七寸(按現(xiàn)代計算其槍長約:323.3cm)槍根粗槍頭細,槍根粗大滿把,槍尖的直徑半寸(1.67cm)槍腰剛勁如鐵,重量要達到十斤才行?,F(xiàn)在3米多的白蠟桿要達到十斤的話,其槍根的直徑大約在10cm以上。 石敬巖大槍槍桿的形制 原文:沙家竹竿子長丈八至二丈四。楊家木槍丈四為正,加至丈六。夫槍腰長者軟,短者勁,用法由此而分也! 譯文解析:沙家竿子長一丈八到二丈四(6米-8米),楊家木槍以一丈四長(4.67米)為恰好,又加長到一丈六(5.3米)。槍腰長會綿軟,槍腰短才有力,用法由此而分出來。 沙家竿子大致形制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的長槍 原文:石家槍之用在兩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合而為一。沙家槍之用在兩足,身隨其足,臂隨其身,腕隨其臂,乃合而為一。楊家從短槍而變,加長四尺,其法亦兼取短槍、竿子之法,以自成一家之學耳。石家之用在兩腕者,何也?兩腕封閉,陰陽互轉(zhuǎn),百法藏于其中,神妙莫測,為槍之元神也。 石家槍形制 譯文解析:石家槍的使用關(guān)鍵在兩個手腕,手臂用來輔助手腕,軀干又輔助手臂,兩腳又輔助軀干,從而合為一體。沙家竿子的使用關(guān)鍵在兩腳,軀干隨兩腳移動,手臂又隨軀干,手腕再隨手臂,從而合為一體。楊家槍是從短槍變更來的,又加長了四尺,其槍法是同時汲取了短槍和竿子的用法,以自行練成一家槍學。 為什么說石家槍的使用關(guān)鍵在兩個手腕呢?其以兩腕來實施封閉,相互轉(zhuǎn)換陰陽,百余種技法藏在兩腕封閉之內(nèi),神妙莫測,可謂槍法之元神。 持槍式 槍法的練習手腕及臂力非常的關(guān)鍵,尤其是這種大槍在訓練時,對于手腕及臂力的要求是很高的。發(fā)力用他身的勁,但最重要的還是需要你的手臂確實能夠把槍抓牢,保障發(fā)力時或是接觸對方兵器時自己的槍不被打掉或是因外來的力而改變槍的方向。兩腕的封閉旋轉(zhuǎn),是組成槍法的要點,平時需要經(jīng)常對其練習才好。 現(xiàn)代的常用白蠟桿槍 原文:臂以助腕者,以臂之高下伸縮,助腕之陰陽互換也。身以助臂者,以身之蹲立前后,助臂之高下伸縮也。足以助身者,前后左右,稍稍移動,以脫彼槍尖,非剪刀步、十字步也。此峨嵋大意也。 譯文解析:手臂所以輔助手腕,是由于手臂的高低伸縮可協(xié)助兩腕陰陽互換。軀干所以輔助手臂,是以軀干的蹲坐、站立、向前、向后協(xié)助手臂上下伸縮。兩腳所以輔助軀干,是由于前后左右稍微移動,軀干就能避開敵方的槍尖,并非是剪刀步或十字步。這也是峨嵋槍法的大致意思。 手臂與手腕的轉(zhuǎn)換,是形成陰陽之勢,并將身體的力量集中在槍身的關(guān)鍵,身體是輔助發(fā)力之用,整個身體的移動,前進或是后退,是幫助槍法靈活運用的關(guān)鍵,身體的輕微移動是躲閃、進攻的關(guān)鍵。 原文:沙家之用在足者,何也?竿子長軟,兩腕雖陰陽互換,但可以助順臂力,使無倔強,實不能以根制頭。故拿、攔盡處,槍尖正搖,戳即斜去。搖定而戳,彼已走出,茍非十字步追之,戳何能及?其時槍之勝負,全在足之遲速。硬槍妙在進,進則殺。軟槍妙在退,退則活。足不如風,不能進退,是竿子之用在足也。身以助足者,探前以助進勢,倒后以助退勢也。臂以助身、腕以助臂者,身足即熟,則腕臂不過用峨嵋封閉之緒余而倚足也,此沙家大意也。 譯文解析:為什么說沙家竿子的使用關(guān)鍵在兩腳呢?竿子既長又軟,兩手腕即使陰陽互換,卻只能附帶理順手臂的力量,使手臂不致于太生硬,事實上無法用槍根控制槍頭。故爾拿攔動作一結(jié)束,槍尖卻仍在搖顫,一發(fā)戳就歪離目標,等槍尖不搖再戳,敵方早已退出攻擊范圍。如果不用十字步追擊,怎能戳至敵身?此時槍的勝敗,完全取決于兩腳移動的快慢。硬槍的奧妙在于趕進,趕進才能殺敵;軟槍的奧妙在于后退,后退自身方能不死。兩腳不行動如風,就沒法進退,所以說竿子的使用關(guān)鍵在兩腳。軀干所以輔助兩腳,是由于軀干向前探出以協(xié)助進步、向后倒向以協(xié)助后退的原因。手臂輔助軀干、手腕輔助手臂的原因,是由于軀干和兩腳的移動都很熟練,而手腕、手臂不過是用了峨嵋封閉的殘余技法卻還要倚賴于兩腳。這是沙家竿子的大致意思。 戰(zhàn)場中的長槍 春節(jié)時,砍了一根長約7.5米的竹竿直徑約11cm,并用這根竹竿做了扎槍與攔革的練習,槍身太軟了,整個身體想要控制住這根長桿子還是不容易,并且這么長的桿子其份量也是很重的。桿子的根部很粗,一直到梢節(jié),其梢節(jié)的直徑大約在4cm左右,大桿子只要輕輕擺動一下,整根桿子都是顫動的,所以做現(xiàn)在攔拿扎的槍法很難做出來。而扎槍單手槍基本不可能做做到,盡全力扎槍,也就最多扎二十幾下,整個臂和肩就都非常酸了。所以拿這種長桿子練習刺殺,并且隨步法前近扎或后退扎效果還是不錯的,對于提升臂力來說,確實不錯。 在《考工記》說:“凡是兵器,長度不能超過身高的三倍,超過三倍,無法使用,還會無休止地以此傷害自己?!庇纱丝芍松砀呶宄?,槍最長到一丈五為正好,而楊家槍、沙家竿子并非正法。 解析槍式是相當重要的,選擇何種槍,決定了練法,太軟太長太輕,練封閉就會很難,槍圈更不可能圓如銅錢。 原文:楊家兼用沙家之足與勢者,何也?楊家陰陽互轉(zhuǎn),與峨嵋同,但長則利于傷人,而亦苦于外重[zhòng],根不能制其尖,運用不能如峨嵋之靈,此乃器之本然,雖大力者不能強也。于是鋪張展布,以靈其運用,不得不借徑于腳步,倚局于立勢,不覺不知,濫竿子之陳設(shè),失峨嵋之精義。 譯文解析:為什么說楊家槍既使用了沙家竿子的步法又使用了短槍的勢子呢?楊家槍兩手陰陽互換,在這點上與峨嵋是一樣的,但槍長的好處是有利于遠傷敵人,卻也困苦于槍腰之外太重,槍根不能控制槍尖,運用不能像峨嵋那般靈巧,這是因兵器自身規(guī)格導致的,即使讓力氣大的人使用也無法使出強勁的槍法。于是大肆拓展槍技,以便運用靈活,不得不借靠竿子的步法,還要倚賴短槍的部分槍勢。不觀察不會知曉,其混于竿子之中充作擺設(shè),失去了峨嵋槍法的精義。 練習手臂錄中的24式槍法時,可以采用石家槍制,但重量就不必太重了,太重確實練習起太吃力,5-6斤如果能夠經(jīng)常練,那也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 原文:然猶純乎其槍,未嘗兼棍帶打也。其名所以特著者,長則易于得勝,學之者必多。其封閉功夫,不須如峨嵋之移山填海,學之者又易。得峨嵋法者何人,而能察其失精義哉?所以楊家槍之名,驚天動地,人人振而矜之也。其于峨嵋,尚猶二帝之變,而三王所離無幾者也。而夏禹傳子,商湯慚德,武王非圣,人有言之焉。此三家槍法之大端也! 槍陣 譯文解析:然而,其槍法仍然很純凈,向來沒有兼用棍法帶打之技。其名聲之所以特別顯著,是由于槍長容易取勝,學它的人必定很多。楊家的封閉訓練,也不必像峨嵋移山填海般費時費力,學它的人又容易許多。通曉峨嵋槍法的有幾個人?誰又能覺查到楊家槍已失卻峨嵋槍法的精義?所以楊家槍的名望,驚天動地,人人都振奮精神自恃其法。其對于峨嵋槍法而言,姑且好似唐堯、虞舜革代教誨后者,而夏禹、商湯、周武王不會對自己最初的宣誓或承諾悖離太多。但是夏禹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商湯有愧于其德行,武王也并非圣人,每個人都有不好的議論(此句隱喻峨嵋、石家好比唐堯、虞舜,是帝,地位最高;沙家、楊家好比夏禹、商湯、武王,是王,級別稍遜)。上述是三家槍法的大致端倪。 原文:比而論之,學峨嵋者,練習之功至于十分,則沙家望而卻走,功虧一簣,尤為沙、楊得半者所困。此至人絕業(yè),不為[wèi]世用,不可遺之人人者也。楊法學之易而用之利,大有益于行陣,又何間然?沙法學者功力與楊正等,而長則更利,尤行陣所宜也。又前三家皆槍,皆不雜棍。峨嵋賤棍不屑雜,沙家體長不可雜,楊家旁溢于沙,不旁溢于棍,法夠足用,不須雜。至于馬家與少林則不然,王降而伯矣!少林之八母,魚龍并列,已失槍家正眼,其廣布諸勢,全落棍法。馬家之諸六合槍及二十四勢,名目甚繁,少槍多棍。馬家與少林品類正同,而所以致此者特異。馬法本出于楊,而加之擊打,槍為神骨而棍為皮肉,以雜亂之。 譯文解析:對比而論,學峨嵋槍的人,練習的功夫能達到十分,則沙家竿子望而退逃,前功盡棄,更為習練沙家竿子、楊家槍卻只學得峨嵋一半精義而困惑。學成峨嵋槍法,可謂成就超凡脫俗的大業(yè),不是為世上凡夫使用,也不能夠輕易傳授給他人。楊家槍法習練容易,運用猛利,對行軍布陣大有好處,對此怎能有所非議?學沙家竿子法的人,其所有功夫勁道與楊家正好相同,而竿子更長更兇悍,更是行軍布陣中合適的兵器。前面三家都是用的槍法,都不夾雜棍法。峨嵋鄙視棍法,不屑于雜;沙家竿子體長,無法雜;楊家從沙家分流出來,卻沒有分流棍法,其槍法足夠使用,不必雜棍。至于馬家槍和少林槍則不一樣,好比從“王”位上降至“伯”的級別。少林的八母槍,魚龍并列,已經(jīng)失去了槍家的正法眼藏,并大肆布設(shè)各種槍勢,全部落入棍法之內(nèi)。馬家的六合槍及其二十四勢,名目特別多,槍法少,棍法多。馬家槍和少林槍的規(guī)格尺寸恰好相同,卻在這一點上又大有區(qū)別。馬家槍法本出自楊家槍,另加上擊打,槍法是其神骨,棍法是其皮肉,雜亂在一起。 原文:少林自擅棍家絕業(yè),意不能已,于槍而又自矜其名,不肯外學,乃移其棍法中之似槍者,益擴充之以為槍,終屬朱紫之相亂。所不足處,又純用棍法,蓋棍為神骨與肉,而槍為之皮,其混雜視馬尤甚矣!少林雖以棍為槍,而如洪轉(zhuǎn)者,尤知以柔克剛、以弱制強之意。沖斗學于少林,惟取其剛強者以自立一門,又非少林之法也。 譯文解析:少林自來就擅長絕倫的棍法,不情愿中斷棍技,在槍法上又自恃少林名望,不肯向外界學習,于是就將棍法中類似槍的技術(shù)大力發(fā)展完善,移植到槍法中來,畢竟屬于紅與紫互相雜亂。不足的地方,又干脆使用棍法。實際上是棍當神骨和肉,槍做皮,其混雜程度比馬家槍要厲害的多!少林雖然把棍當作槍,而像洪轉(zhuǎn)那樣的人,仍然知道以柔克剛、以弱制強的道理。程沖斗學自少林,卻只節(jié)取少林剛強的部分自成一家,又不是少林之法啦! 解析本篇重點是知道幾家槍法的傳承及聯(lián)系。石敬巖學過少林槍,也學過馬家槍,還跟劉德長學過,其晚年的槍技又跟峨嵋大致相同,并最終達到脫化,所用刀棍全可當槍使。所以吳殳在此給他最終定名的槍法叫石家槍,槍長九尺七寸,不雜棍法。 不同的槍法具有不同的特點,每種槍法的特點就是其優(yōu)勢所在,了解每種槍法的特點并根據(jù)這種槍法的特點,在練習中,結(jié)合其他的槍法特點,進行融匯貫通,將其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在現(xiàn)代的槍法訓練中,并不缺“花法”,而人們對于花法的研究也多于對于傳統(tǒng)槍法的研究。其實練習長槍,重要的還是那些古老的傳統(tǒng)的技法是關(guān)鍵,而現(xiàn)在的花法,只要你掌握了傳統(tǒng)槍法特點、發(fā)力方式以及對于基本的槍法有很多的練習,那么練這些花些,相對要簡單很多,畢竟提升了功力才是用槍的關(guān)鍵?,F(xiàn)代的槍法,雖然很我人練怕速度很快,也很好看,但卻缺少槍法的威猛,以及在扎槍時的氣勢與力量感。 300多年后的現(xiàn)在,上述這些槍家都已分化了,流傳的槍式和技法或小許夾雜于個別現(xiàn)代名稱的門派,或者干脆失傳了,幸好吳老的書還在,不缺后學的研究!對于《手臂錄》的研究,也是對于傳統(tǒng)武學槍術(shù)的理解,結(jié)合現(xiàn)代的兵器練法特點,再考究傳統(tǒng)槍法的奧妙,才能將中華武術(shù)槍術(shù)傳承并發(fā)場下去。 |
|
來自: tjboyue > 《武術(shù)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