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法是中國山水畫中最常見的表現技法,也是美術考試當中常見的考點之一,對于非國畫專業(yè)的美術生這一考點總是較為混亂,本文將從傳統(tǒng)的二三十種皴法中選出常見常考的七種皴法分析如下: 皴法是中國畫技法中的一種筆法,用來表現山石、樹皮的紋理。各種皴法是隨著山水畫的發(fā)展,逐漸豐富起來的。皴的功能除表現物體表面的粗皺紋理以外,還可以輔助勾線時未能完成的效果。進一步體現物體的體積、明暗、質感和距離感。如近處皴成凹凸,中遠漸稀,遠景則可以略而無皴,這就是“遠人無目”“遠水無波”“遠山無皴”。過去皴法只限于畫山水,現代人物畫也用皴法來表現衣紋的皺褶、形體隆起處,甚至老人的胡須也用皴筆。 一、雨點皴(又稱豆瓣皴,芝麻皴) 雨點皴,大點又稱豆瓣皴,小點又稱芝麻皴。多為長點形的短促筆觸,常用中鋒稍間以側鋒畫出。它能表現山石的蒼勁厚重。在畫史上運用雨點皴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寬,他的皴法被人稱為“槍筆”,他的山水具有“峰巒渾厚,勢狀雄厚”的獨特風格。 代表作品: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 二、披麻皴 披麻皴由參差松軟的條形墨線組成,用筆要靈活,皴擦并用,注意濃淡干濕的豐富變化。筆線長的稱長披麻,筆線短的稱短披麻。這種披法常用來表現土質山,或質疏松的巖石。董源多用披麻皴描寫江南山水,淡墨輕嵐,不裝巧趣,具有渾樸自然的風格。 代表作品: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三、解索皴 解索皴是披麻皴的變種,行筆屈曲密集,如解開的繩索,故名解索皴。解索皴可表示山的脈絡紋理,此法適合表現結構繁復、綠蔭茂密的土質山石。元朝山水大家王蒙喜用此法,清朝王概說他是“用古篆隸法雜入皴中,如金鉆鏤石,鶴嘴劃沙?!惫省凹舛恢?,勁而不板,圓而不成毛團,方而不露圭角?!?/p> 代表作品:《惠麓小隱圖》《青卞隱居圖》。 四、斧劈皴 斧劈皴即唐李思訓所創(chuàng)之勾斫方法,筆線遭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稱為斧劈皴。這種皴法宜于表現質地堅硬、棱角分明的巖石。畫斧劈皴常用中鋒勾勒山石輪廓,而以側鋒橫刮之筆畫出皺紋,再用淡墨渲染。筆線細勁的稱小斧劈,筆線粗闊的稱大斧劈。代表作品:馬遠《踏歌圖》,李唐《萬壑松風圖》等。 五、米點皴 這是北宋書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獨創(chuàng),它是用飽含水墨的橫點,密集點山,潑墨、破墨、積墨井用,最能表現江南山水間晨初雨后之云霧變幻、煙樹迷茫的景象。米芾的點形闊大,稱大米點,米友仁畫出的點形略小,稱為小米點。米家山水來源于寫生,米點皴是米氏父子對大自然的長期觀察體驗的產物。 代表作品: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云山墨戲圖》等。 六、折帶皴 折帶皴用側鋒臥筆向右行,再轉折橫刮,向左行可逆鋒向前,再轉折向下。畫出的墨線如轉折的衣帶,橫細豎粗,故以名之。這種皴法用以表現方解石和水層巖的結構。代表作品:元·倪瓚《紫芝山房圖》《六君子圖》《漁莊秋霽圖》等。 倪瓚《容器齋圖》 七、卷云皴(云頭皴) 卷云皴因形狀像卷曲的云塊,故名卷云皴。先描繪出山石輪廓,再用干濕濃淡不同墨色層層皴擦出巖石表面的紋理,令人感覺既深且遠。 代表作品:北宋·郭熙《早春圖》。 七、牛毛皴 牛毛皴,中國山水畫傳統(tǒng)技法之一,是我國元代王蒙結合自身的實踐從“披麻皴”“解索皴”變化而來的一種皴法,因皴法細若盤絲厚若牛毛而得名。此法著力表現江南山川植被茂密、郁郁蒼蒼的景象。 代表作品:元·王蒙《青卞隱居圖》。 責任編輯:伍立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