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白雪乾金飛瓊苑,黃芽坤土發(fā)玉園?!?今天繼續(xù)跟韓金英老師學習《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一章,講述三種人士聞道態(tài)度,相信為基,深信為根,俗念深,道緣淺,大道知而不可及也。
這一章講道之高深莫測,要人知止知退。無為之道,上士聞之,體無為而勤修之;無為之道,中士聞之,無處落腳,似信非信,兩可之心,無奈世味重,道味淡,圣念淺,俗念深,所以不能行無為之道;下士聞之,付之一笑,無影無形,沒法把握,不疑為妖言惑眾,便指為聚眾斂財,不笑不足為無為之大道。圣人之道,不外陰陽,順則生人,逆則成仙。中下之士視神仙為幻術(shù),井底之蛙,不笑就怪了。道至平至常,至神至奇,神奇即在平常中。 “建言有之”,建,設也,設言有道,以明無為之妙。道本無聲無色,無話可說,為了引導后學,以有說無。虛無為道,自然為功。上士明道,幽處靜修,若昧然,昧為明本,退為進基,雖明若昧,隱之深而明之至。中士雖明道,不以為無為實,心疑之,故不昧;下士明道,一聞之而生謗心,根本就不可能昧。夷道者,于天地同類而修之,與無極同體。進道者,進清虛之氣,周流太虛,不知有為,所以是若退。 不言、不動、不聞、不見是上德,無為不有,虛而不盈,上德若谷。上德指無為之士,性命歸于虛空,精氣神合于靈動,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陰陽合其體,與四時合其序,空空動動,窈窈冥冥,一氣于中,若空谷焉。空谷之后,靈不朗耀,體內(nèi)丹光照耀,虛室生白。辱,指打動于心,真心發(fā)現(xiàn),沛然于面,紅光四布,瑞氣蒸揚,形身無影,靈光獨現(xiàn),神隱于中,飄飄蕩蕩,照徹乾坤,叫“大白若辱”。 廣德,好像天地之德,上德不見德,其德廣大,所以像不足。至道不見道,若無道,方見道之至,所以說“若不足”。建德,設言有德,不知德何居。偷,引而伸之,如道無道,故以道名,不過設言,曰道德者,即道也。你看天地間,萬物生育,難道不是上天之德,地之德嗎?天地合其德,萬物感之而生,不見其德,德更大。如人之炁生,就是道,性命合道,炁方生,不見其道,而至道,叫“建德若偷”。 質(zhì)真,真心也。真心現(xiàn),本心現(xiàn),先天炁足,充滿人體內(nèi)天地,浩浩蕩蕩,溢溢盈盈,叫渝。大方,空洞天地,無絲毫障蔽,明明郎照,無處不燭,東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上下下,皆是空洞,成一大竅,惟炁流行,光明萬國,照徹諸天,叫“大方無隅”。 大器,先天現(xiàn),虛空成。器,即神室。不以有尋,不以無覓,靜極生氣,氣生神室現(xiàn),出于自然而然,不待勉強成大器,如水泡一樣,有形無質(zhì)的東西。晚成,氣生神室后現(xiàn)叫晚成?!按笠粝B暋?,音,潮信也。時候到,真陽之炁如潮水,靜極炁生,呼呼若有聲。大象,指神凝。神凝不現(xiàn)其形,神凝即道。 道原無名,惟自知其妙,難于口言,難于目見,所以大象無形,道隱無名。這個道,中士聞而怠心生,下士聞而怪無形,只有上士,善守靜,收拾身形,撇去心意,一點虛靈,常常內(nèi)固。“且”字最妙,稍有絲毫心意,就不成。善空、善靜、善采、善有,復善于無,叫“善始且成”。只有道善于產(chǎn)生一切,善于成就一切。 道是虛無生一炁,它是個人獨自內(nèi)證的,深奧隱微,無形無相,不可能拿出來給人看。至明的上士,表面是昏昏默默,大道的本質(zhì)是深藏內(nèi)斂的。老子用道、德、大描述這個先天一炁,教人們用無為來修道。所謂的用無,就是空掉后天意識、作為、讓先天元神顯現(xiàn),靜中生動, 任其自然。 |
|
來自: 昵稱18991982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