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等德性的人聞“道”,心領(lǐng)神會,立即行動;中等德性的人聞“道”,半信半疑;下等德性的人聞“道”,大加嘲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彰顯大道的奧妙了。所以在此為后世留下忠告:“明白‘道’的理論的人,世人感覺其很愚昧,以‘道’而行的行為,世人不能接受,簡單易行的‘道’,很多人感覺很艱難。具有上品德性的人,心胸謙遜低下;徹底明白了德的含義的人,會感到愧對天下;德布天下的人,總是感覺自身德性還有欠缺。積德的行為總是要不被人看到,質(zhì)樸純真無欲無求。道大方供養(yǎng)萬物而無害,道大器生育天地萬物而晚成,道大音教化萬物而無聲,道大象包羅天地萬物而無形。”大道無形、無聲、無名,但只有“道”,才能夠輔助萬事萬物助其成功。 道德經(jīng)前四十章基本講解了道的存在與道的博大精深,道玄而妙。道德一經(jīng),旨在推行道德理論,欲天下從歸大道的正途。道很難用語言去講解,道很難被世上人所理解。很簡單的道理,人的目光太短淺了,能夠看到一生基本上就是世間的大智慧了,所以能夠過好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大多數(shù)人的追求。不愿追求大道,尋找萬物歸根,生生不息與天地共存的道理。道無窮,道永不損滅,這個道理前面已經(jīng)有很多的講解了,但能相信的人不是很多,也不會有很多。 在中國古典的思想文化中,“聞道”是一種極高的境界??鬃诱f,“朝聞道,夕死可矣”。聞道的人超越地活著,不聞道的人本能地活著。‘聞道’是緣分,是對現(xiàn)實社會認知的一種超越,所謂超越,是內(nèi)在精神層面的,觀念意識層面的,看不見、摸不著,在感官的狹小空間里,非但不能表現(xiàn)出精神升華,讓人驕傲,還會從內(nèi)到外散發(fā)出謙卑,所以上士聞“道”,心領(lǐng)神會,立即行動;中士聞“道”,半信半疑;下士聞“道”,認為有違他所見的世俗法則,不禁大加嘲笑 ?!吧鲜俊笔翘煨匀冇兄腔鄣娜耍弧爸惺俊敝钙接沟娜?;“下士”指知識淺薄的人。在老子看來,“道”是如此地玄妙深邃,的確不能輕易地就被“下士”所領(lǐng)會,“下士聞道”而“大笑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若其聞道不“大笑之”,反而不正常了。所以說,不被嘲笑,就不足以彰顯大道的奧妙了。 鏟除物欲,虛心向下,求中抱一,返璞歸真是道的基本理論,這些理論與世俗人的物質(zhì)追求,名利至上,志向遠大,開拓創(chuàng)新的觀念是相悖的,所以明白的‘道’理被人們看做是愚昧的;潛心修道以‘道’而行的行為世人也不能接受。大道簡單,易行,平常,在生活之間無處不在,但真正能夠時刻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不離’道‘卻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有志之士,深明‘大道’慎獨于心,加之時日終成正果。 道是德的體,德是道之用。有道才有德,無道就無德。德是道‘樸’的真氣在人體的聚集。具有上品德性的人,行為幾與道,所以謙遜向下與世無爭。道生養(yǎng)天下而無不辭。徹底明白了德是道在人身的體現(xiàn),就對自己的德行感到羞愧,感覺自己德的渺小與不足。建德的行為,是無為自然的,無為自然就是要無聲、無相、無目的而做。所以自身有建德的欲望要以‘偷’的概念去做,不為人知,不為人見,不圖有報,情真意切,無有瑕疵,雖有為,仍屬無為,久而久之自然而成上德。 道大方供養(yǎng)萬物而無害,道大器生育天地萬物而晚成,道大音教化萬物而無聲,道大象包羅天地萬物而無形。真正的‘大’且‘方’是沒有棱和角的,真正大愛天下的人大方無邊,真正的能成就大事業(yè)的人成功總是較晚,最大最美的聲音是無聲,最大最美的形象是無像。 |
|
來自: 如冰釋水 > 《道德經(jīng)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