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擔面,特指的是過去沿街走巷,挑擔叫賣的面條扁擔。 擔擔面游走四方,吆吆喝喝送面上門,一旦有人要吃面,立馬將扁擔放在街邊,擺開行頭,呼啦啦的抽動風箱,火旺水開面下鍋,片刻斷生即撈面入碗,放上簡單的調(diào)料和臊子就搞定,一氣呵成,非常嫻熟。待客人捧著碗吃完,兩三下就收拾好,挑起扁擔吆喝一聲“擔擔面咯”,又開走了! 成都擔擔面 擔擔面早期的時候在巴蜀地區(qū)是很多種面食的統(tǒng)稱,豆花面,紅油素面,涼面,炸醬面,臊子面,包括抄手在內(nèi),都歸于擔擔面的范疇,到了清朝末年,僅成都這種挑擔叫賣的“擔擔面”就有好幾百人,清晨夜晚,陋街深巷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伴隨著深遠悠揚的吆喝和忽悠忽悠的煤油燈。 現(xiàn)在我們所熟知的擔擔面是在四川自貢擔擔面的基礎(chǔ)上加了脆肉臊子,其面條細薄,柔韌爽滑,肉臊酥香,香辣回甘,吃口舒爽而名聲大噪,從眾多擔擔面中脫穎而出,從而獨享“擔擔面”的美名,也成了擔擔面唯一的口感味型標準! 紅油炸醬面 擔擔面初到成都時,是一種宵夜小吃,主要是為了那些公館闊太,有錢大戶搓麻將到半夜三更餓了的時候預備的。挑擔的小販站在門口吆喝,厚重的大門“吱呀”一聲打開一道縫,一個小丫鬟用托盤端著幾只青花小瓷碗從門后走出來,小販的生意也就來啦,這種面每一份的份量都很少,一兩左右,面條依舊是斷生就撈出,取其韌力,得筋道口感,入鹽,花椒和紅油,放冬菜末,花生碎,小香蔥,再燙些嫩嫩的豌豆尖,最后來一勺肉臊子,不用說,一道精致可口,味美鮮香的典雅小吃就成了。 一兩一碗,精致可口 后來小販們把肉臊改成了香氣更濃的肉渣,一下子接了地氣,成都的老百姓們也都喜食,價格公道,一兩口解決戰(zhàn)斗,卻能在口中回味很久。這是成都擔擔面的演化史,也是首次將擔擔面提升到葷面條的檔次,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而重慶與自貢則保留了平民風味,依然是素面朝天,做出名后,改名為“重慶小面”,算是徹底劃分明細了擔擔面的種類。 重慶小面基礎(chǔ)上演化的擔擔面 自己老家是河南駐馬店的,家鄉(xiāng)人更喜歡混湯的面,比如刀削面,燴面,湯汁要濃白才可以。當《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時,重慶小面,擔擔面也跟著在北方城市火了一把,而當時我自己家的面館里擔擔面和重慶小面已經(jīng)賣了一年多了,深受顧客喜歡。為了迎合家鄉(xiāng)人的口味,雖然稍微改良了一下,但最講究的“臊,味,湯”三大要素不敢隨意篡改,面條是特制的蛋堿面,切成滾圓面條;臊子取上等五花肉餡,郫縣豆瓣剁碎,一起炒制至水干吐油,香酥脆嫩,色澤金黃,油紅明亮,再入復合醬油,青鹽,白糖,雞粉即可;調(diào)味以復合醬油為主,紅油一勺,漢源花椒粉少許,炒熟的芽菜配酸豆角,花生碎,保寧醋加芝麻醬,再加白糖,雞粉;面條不能渾湯,不能斷節(jié),撈起后必須甩干水,稱之為“干撈”,輔以燙熟的時令蔬菜,再加高湯,三兩一碗。重慶小面的話,少了肉臊,多了蒜水,還有一勺提香的豬油。這便是我店里擔擔面的風味標準。 自家店里的擔擔面 擔擔面流傳了170余年,歷經(jīng)滄桑,風云變化,從小販肩上的扁擔到深巷小店,再到豪華酒樓,直至大雅之堂,味道不改,初衷未變,無聲無息地向世人奉獻著自己的風姿與芳香,展示著巴蜀地區(qū)的風情與魅力! |
|
來自: 昵稱63703230 > 《川陜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