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sheng'zhonrenshengzhon 這兩天,微信群被一篇關于“三觀”的文章刷屏,相信讀者朋友很多都已經看過,作者孫娟,據我觀察也是一位才貌兼得的女子。 文章分析了近二十年來,社會形態(tài)的急劇變化,人與人之間價值觀的撕裂,從而得出本文的結論: 在目前的社會里,親屬關系不再發(fā)揮作用,必將退出歷史舞臺。
也就是作者文章標題所闡述的觀點:三觀一致必將取代血緣關系,成為新的人際紐帶。 平心而論,孫娟女士的這篇文章思路清晰,文字簡練,分析有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因而獲得了諸多讀者的喜愛,也是實至名歸。 對于她的大部分觀點,我也是持贊同的態(tài)度。 只是對這篇文章的結論,不能完全茍同。 在我看來,三觀一致未必能夠取代血緣關系,甚至不能取代某些同學、朋友關系,最多只能說是新的社會形態(tài)下,對已有的社會關系的一種補充,一種完善,它將與以往的種種人際關系一起,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部分,一種新的交友方式。 既然說到三觀一致,那首先得定義一下什么是“三觀”?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三觀一般是指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是被大多數人所認知的三觀,它們辯證統一,相互作用,崇高的真善美為三觀的追求目標。 三觀作為一種“意識”,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其中,生存環(huán)境、知識水平、思維方式以及人生軌跡等等都是形成三觀的重要因素。而隨著各種客觀條件的變更,一個人以往的三觀也可能會受到沖擊而產生新的變化。 就拿最近很火的連岳來說。青年時代的他曾是一個“憤青”,熱心公益、追求公義,曾在廈門PX項目事件中為市民呼喊抗爭,也曾在汶川地震中對政府提出尖銳的批評。 而現在的他,成了一個幾百萬粉絲的公眾號主,不僅寫文章還“帶貨”,年收入估測不低于上千萬元。他現在的文章,與公益與公義絕對無關,就是所謂的“人生導師”炮制的摻水雞湯而已——喝喝無妨,但治不了病,也救不了命。 曾經在朋友的推薦下關注了他的公眾號,看了一段時間他的文章后,果斷取關。 他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卻不是我喜歡的那一類(我喜歡的那人都消失很久了……)。 很多讀者認為,現在的他就是一個歲月靜好的精致利己主義者,我完全贊同。 現在的他與以前相比,所謂的三觀改變的應該不是一點半點。 除了生存環(huán)境,知識水平、思維方式以及人生軌跡等因素都會對一個人的三觀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知識水平可以提高,思維方式可以進步,人生軌跡更是一個捉摸不透的變量……因此,等到這一切全部穩(wěn)定下來,一個人才能說形成了一個比較固定的三觀,而之前都在變化之中。 就我本人來說,現在的我跟十年前的我,三觀肯定有了很大的變化。 據我自己分析一是因為出國,二是因為網絡,我接觸到了很多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新的信息,看到了另一群人的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這些都對我固有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產生了強烈的震撼,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去重新思考人類與社會的關系,仿佛是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有了完全不同的認知。 這一切,不可能不對我固有的人際關系(包括親人、親戚、同學、朋友等)產生不小的影響,也就是說,我慢慢地發(fā)現,在和這些人打交道的過程中,越來越感到三觀不一致的痛苦,同時又如孫娟女士所言,反而在微信中、在讀者中、在文友中認識了更多有著一致三觀的人,交流起來也更加順暢。 難道說,以往的那些人際關系,都要被我當作“腦殘”、“傻逼”,從我人生的書頁中通通刪去嗎? 我覺得完全不需要如此絕對。 中國古人說:“求同存異”,“君子和而不同”。對于不同的人際關系,完全可以找到不同的相處模式。 本來,除了三觀,生活中還有很多可以分享的部分,比如共同的美好回憶、共同的興趣愛好…… 而血緣關系,更是人作為高級動物的一種本能,那種天然的依戀和牽掛,是無論什么樣的三觀都不可能改變,更不可能輕易讓彼此雙方舍棄的。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 這一年多來,我從以往風花雪月的純文學青年變成了一個關注民生和時政的寫手,經常會抨擊某些社會現象,有時也難免有過激之言。 而我的父母覺得我寫的這些東西并不討好,并且對我的某些觀點并不贊同。可以說,在很多問題上,我們都已經很難達到三觀一致。 但即便如此,他們對我的關心和擔心還是一點也不會少。 親戚也一樣。美國疫情加重后,我的姑姑和阿姨們都在微信中慰問我,要給我寄口罩,還問我要不要回國…… 我的這幾個姑姑和阿姨基本上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人,她們的的學生時代都是在文革中度過的,沒有讀過多少書,大多數都是初中甚至小學文化,也都是社會中的普通人(有些還是下崗工人)。 你如果跟她們說普世價值,說ZY、MZ、RQ;讓她們把國家、政府、政黨分開;讓她們去理解自己是納稅人,對國家有管理權……她們會覺得你在說天方夜譚。也許,她們的微信上,也經常會有你看不慣的小紅旗,轉發(fā)的文章也是你所不恥的雞血文,每次災難后點蠟燭最快的也是她們…… 但,那又如何? 除了父母,最關心我的就是她們,關心我是否吃得好,睡得好,生活得好;回國后,最急切地來看望我的也是她們,給我打毛衣,做好吃的;我的小姨雖然未必能看懂我寫的東西,但每篇文章她都轉發(fā)和贊賞,還驕傲地在朋友圈寫下:侄女的文章…… 這些來自血緣和親情的溫暖和感動,是網絡上那些三觀一致的朋友給不了我的。 相比之下,美國的物質條件比中國還要好得多,社會形態(tài)也比中國先進得多,然而與中國相比,美國人之間血緣關系的紐帶反而更加緊密,絕大部分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娛樂活動和社會交往。 社會的進步,并不是靠摒棄血緣關系來得以體現的。 前幾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閨蜜轉發(fā)了一個明顯是謠言的帖子,本想讓她刪掉,后來想想,也不是多大的事情,沒必要上綱上線。 也許,今天的我們因為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對世界和社會的認識有了諸多不同,但我們依然有著共同的人生記憶,我們的這份友情也一直延續(xù)到現在,并沒有半點褪色。 不聊“三觀”,我們依然有很多可以聊的話題:美食、美景、育兒、音樂、電影……尋找與不同的人不同的相處模式,何嘗又不是一種樂趣呢? 而那些僅僅因為“三觀”就能跟親戚朋友翻臉的人,多半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輩。 前幾天,出身農村的娃爸跟他媽媽視頻聊天,剛好村里的老支書也在,他沖著鏡頭就對我們說:“這個病毒就是你們美國放的!” “哈哈,您老也知道了?”我們一點也不生氣,反而覺得他老人家愈發(fā)地可愛了,也知道他的“憤怒”并不是針對我們。 如果是年輕人,也許還可能跟他講講道理,辯論一番;跟一個老人,真的沒必要。受了一輩子D的教育,你如果指望他能改變,那不是他的智商有問題,而是你自己的智商有問題。 他開心就好咯。 而我的大學同學們,他們每個人的智商情商都不低,也受過很好的高等教育,也大多成了社會上的成功人士…… 但,也許是生活軌跡不盡相同,也許是不同的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對某些問題,我們已經很難持有相同的看法。 當然,有些并不是真正的三觀不一致造成,而是客觀條件所限。為了生存,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們必須與TZ保持一致,并不能如實地表達自己。 曾經有一位律師朋友轉發(fā)了我一篇寫張QQ的文章,立馬被領導約談,也是十分無奈。 可每次回國,請我吃飯、陪我逛街、聽我訴苦、迎來送往的都是這些老同學,我們在一起依然觥籌交錯、談笑風生;國內的親人朋友遇到麻煩,我首先想到的也是找他們幫忙……三觀,先拋一邊去吧。 試問:你與父母三觀不一致,就斷絕關系嗎?夫妻三觀不一致,就分居甚至離婚嗎?同學朋友之間三觀不一致,就忘了在最困難的時候,是誰伸出手拉了你一把嗎? 人生中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即使三觀不一致,只要對方沒有惡意,只要在一個可忍受的范圍內,只要你還在乎這段感情或關系,就求同存異。 對陌生人,也許我們可以用三觀來決定彼此之間交往的距離,合則交不合則散,沒有任何損失。 但對于我們生命中已經存在的人,親人也好,同學也好,朋友也好,即使三觀不一致,我們也應當多一些寬容,多一點等待——因為三觀也是會變化的,何況,你就認定只有你的三觀是正確的? 畢竟,與三觀一致相比,人與人之間的愛,才是更讓人著迷的東西。 (全文完)
|
|
來自: CoCo_Pan1969 >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