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公元前3世紀的最后幾年,隨著時代大變局的開啟,一場思想領(lǐng)域內(nèi)的革命也悄然興起,首當(dāng)其沖的就是儒家。 作為先秦諸子中的一大流派,儒家在當(dāng)時的境遇其實非常尷尬,不僅沒有后世統(tǒng)治階級的萬般推崇,還一直飽受各種壓抑,這從孔子惶惶如喪家之犬的一生就可見一斑。 逆境之下,有人開始反思,是固守傳統(tǒng)、墨守成規(guī);還是嘗試變通、突破困局? 一部分人選擇了前者,像孔子最喜歡的學(xué)生顏回那樣,雖一簞食、一瓢飲,君子固窮,卻仍然抱著自己老師那套無人待見的仁政理論,餓死不改其志。 而另外一部分人則選擇了積極入世,投身革命洪流,努力尋求與時代的契合點,像陸賈、劉敬、酈食其以及叔孫通。 這個群體甫一露面就讓人眼前一亮:他們通達世故,處事圓滑;他們不僅專注于理論,更注重身體力行的實踐;他們縱橫捭闔,智計百出,或“脫輓輅一說,建萬世之安(劉敬)”,或“伏軾掉三寸舌,下齊七十余城(酈食其)。” 總之一句話,除了專業(yè),他們在任何方面都不像傳統(tǒng)儒家。 這其中,又尤以叔孫通為最。 叔孫通 01知權(quán)變
孔子說:“(對于“道”這個東西),可以一起學(xué)習(xí),卻不一定都能學(xué)懂;能夠?qū)W懂,卻不一定能堅守;能夠堅守,卻又不一定能隨機應(yīng)變?!?/p> 令孔子沒有想到的是,對于后世的儒家傳人,他這一論點可謂“一語成讖”。 像范進、孔乙己(此二人雖然是文學(xué)作品中的人物,卻是現(xiàn)實之寫照)之流,一輩子都不懂“道”為何物; 像留夢炎、錢謙益等人,什么道理都明白,但就是沒有脊梁和骨頭; 再像司馬光、方孝孺等人,只死守著一堆大道理,卻又不會靈活運用。 這是因為,他們被孔子的另外一個規(guī)定給牢牢束縛住了:
就是做什么事都必須合乎禮法和規(guī)矩,凡是不符合古制的東西,一律不能接受或者嘗試。 這成為儒家的一個著名標(biāo)簽。 叔孫通不符合這個要求,因為他一輩子都講究“權(quán)變”,而且是在“變”中求活。 最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當(dāng)屬他對朝儀的制定,確切說是對古制的改革。 說叔孫通之前先來看一下孔子。 孔子的人生信條是: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對他來說,周禮是最完美的,是世間至真至圣的公理,后人完全不用也不能改動,全盤照搬使用就是了。 所以他的理想是:恢復(fù)周禮。因為在他看來,周禮是一把萬能鑰匙,只要恢復(fù)了它,當(dāng)時的一切社會矛盾和問題全部迎刃而解。 遺憾的是,他只是一個學(xué)者,不是一個社會實踐家。 他一輩子很寒酸、很苦逼、也很失敗,緣于兩點: 第一,沒有搞懂理論和實踐的差距,所以他一輩子長于理論建設(shè)而短于實踐; 第二,如果周禮如此完美,為什么還會“禮崩樂壞”呢?他沒有看到時代的拋棄。 在這一點上,叔孫通遠勝孔子。 劉邦是一個很隨性的人,對于朝儀,他既想隆重,又不想太復(fù)雜繁瑣。
這難不住叔孫通,他說,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每一代都會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朝廷增益或刪減,我把他們的和秦代的結(jié)合一下——背后的意思是,沒有任何東西是一成不變的。
僅僅一個月的工夫,叔孫通就按劉邦的要求完成編排和演練,劉邦一看樂了:嗯,很好,我也能學(xué)會(吾能為此)。 不用現(xiàn)場觀看,以劉邦的脾性,他能相中的東西,在孔子看來肯定是離經(jīng)叛道和荒誕不經(jīng)的(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 孔子窮極一生都沒弄明白的事情是:在專制體制下,任何一種事物存在的前提不是自身品質(zhì),而是來自帝王的喜好和統(tǒng)治需要。 儒家后來的興起即緣于此,道家、墨家們的沒落也緣于此。 叔孫通明白,所以他成功了。 他的那群鐵桿跟班對他的評價恰如其分:
簡言之,他能與時俱進。 朝儀演練 02儒而不腐何為“腐儒”? 按《荀子·非相》的說法:“《易》曰:‘括囊,無咎無譽?!逯^也?!?/p> 通俗的解釋就是只知讀書,不通世故的書呆子。 這類人是儒家的專利,其他諸家沒聽說過,也沒出現(xiàn)過。 先秦其他諸家如縱橫家、法家等,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或者說共同的路數(shù),即重結(jié)果不重過程。 他們做任何事情都完全出于對事功的追求,達到目的是第一要務(wù),至于方法和手段是否符合道德原則、社會規(guī)范或者人倫道義則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之內(nèi)。 也就是說,他們可以為了實現(xiàn)個人抱負而不計代價,不擇手段。 儒家則正好相反,他們重過程不重結(jié)果。同樣做一件事情之前,會先考慮是否符合圣人的規(guī)定,比如前面所說的“非禮勿X”一樣。如果發(fā)現(xiàn)于禮有悖,那么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加以放棄,不管事情的結(jié)果如何利好。 在馬王堆出土的先秦著名縱橫家蘇秦的帛書中就闡述了這一點:
在他看來,所謂的孝、信、廉和仁義,雖然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品質(zhì),但卻只有助于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而對于事業(yè)以及國家利益沒有任何的幫助。 無獨有偶,陳平的推薦者魏無知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當(dāng)劉邦以陳平的人品責(zé)備魏無知時,魏無知說了:我給你推薦的是有能力的人,而你卻和我談德行。依現(xiàn)在的形勢,用人標(biāo)準應(yīng)該是能否對戰(zhàn)爭有利,如果我給你推薦尾生、孝己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能幫你打勝仗嗎?
對于儒家這些天生的理論缺陷,叔孫通不僅有著極其清醒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去規(guī)避和改進這些缺陷。 所以,他看不起魯國那兩個食古不化的書生:“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他對劉邦的時候則坦誠交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strong> 意思是,您在打天下的時候我們這群讀書人幫不上什么忙,但在和平時期就需要我們出面了。 這和陸賈和劉邦的建議如出一轍:在馬上打天下,卻不能在馬上治天下。
從這一角度來說,叔孫通更和后世的儒家大相徑庭。 尤其是自兩宋開始,文人被寵上了天,只要讀上幾篇子曰詩云,那就可以睥睨天下,吞吐萬物。像北宋韓琦就可以對著名將狄青叫囂: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兒! 東華門,北宋狀元游街的地方。 明清更不用說了,“八股文”完全扼殺了文人的想像力,科舉更是成了奴才和腐儒的生產(chǎn)線。 孔乙己就是一個飽讀詩書卻沒有任何自我生存能力的讀書人的典型代表。 腐儒代表孔乙己 03找對的人做對的事古人有句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現(xiàn)代人有句話,說: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從秦二世到項羽再到劉邦,叔孫通三易其主。表面上看,他是一個毫無骨氣和節(jié)操的人。但實際上,他一直在尋找一個合適的主人,一個可以讓他實現(xiàn)自己人生抱負的主人。 秦二世胡亥顯然是不行,對于叔孫通來說,他就屬于那個永遠喚不醒的人。所以,叔孫通對他的態(tài)度是虛于委蛇:皇上,您說什么都是對的。 同事們諷刺他時,他卻說:你們懂什么,保命要緊。 跟隨項氏的時候,一是時間很短,二是項羽最討厭動嘴和動腦子的人,第三是項羽只重用自己人,所以根本沒什么機會。 轉(zhuǎn)投到劉邦門下的時候,他感覺自己找對人了,于是,他開始有目的地“討好”劉邦。 但需要注意的是,他這種近乎“諛”的態(tài)度和對胡亥的時候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對胡亥是敷衍應(yīng)付,而對劉邦則是為了獲取親近和信任。 他發(fā)現(xiàn)劉邦很討厭他穿儒服,就立馬換成短衣,劉邦接著高興了。
投其所好、獲得信任,是叔孫通實現(xiàn)人生目標(biāo)的第一步。不久,他的第二步機會也來到了——制定朝儀。 雖然革命成功了,劉三位極九五,但大臣們還是一副草莽模樣,做什么都沒個規(guī)矩,對劉邦也是不甚尊敬。
對此,劉邦表示很苦惱,但又沒法說,畢竟都是從一個戰(zhàn)壕里爬出來、而且最早還是平輩論交的好兄弟。 科班出身且一直在暗中觀察的叔孫通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他對劉邦建議道:這是我們?nèi)迳膶I(yè),我可以試著給您制定朝廷上的禮儀和規(guī)范。 真是一瞌睡就有人送枕頭,劉邦聽完眼前一亮,二話不說就直接安排叔孫通去辦,他只提了一個要求:我怕麻煩,弄得簡單點,最好是我一看就會。 隱忍了這么多年,叔孫通等的就是這么一句話。 漢七年十月,這對于大漢王朝、劉邦以及叔孫通來說都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第一次朝儀彩排。 在叔孫通的指揮下,文武百官進退趨避、秩序井然,隆重莊嚴的皇家威儀令“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竟朝置酒,無敢讙譁失禮者”。 劉邦龍顏大悅,說:我到今天才真正體會到當(dāng)皇帝的樂趣。
劉邦給了叔孫通以用武之地,叔孫通則讓劉邦享受到了皇權(quán)的尊貴。 叔孫通制禮 04講原則講策略在同事和學(xué)生的眼里,叔孫通就是一個只會阿諛奉承、沒有任何原則的小人,這一點甚至連魯國人都知道。
他們都錯了。 叔孫通是屬于那種看上去有點馬馬虎虎,但在遇到原則性問題時卻絕不讓步的人。 最典型的當(dāng)屬劉邦改立太子事件。 一說到這件事情,歷來都把功勞歸到張良和“商山四皓”頭上。但實際上,劉盈能有驚無險的即位,第一功臣其實是叔孫通。 漢九年(前198年),高帝任命叔孫通為太子太傅。 漢十二年(前195年),劉邦喜新厭舊,想廢掉劉盈,改立小老婆戚姬所生的小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 這時,身為太子太傅的叔孫通站出來表示強烈反對。 他說:原來的時候晉獻公也是這樣做的,為了小老婆驪姬而廢太子、立奚齊,結(jié)果晉國因此亂了好幾十年,全天下都看笑話;始皇帝不早早地把扶蘇的太子地位確定下來,給了趙高詐立胡亥的機會,結(jié)果導(dǎo)致了國家滅亡。現(xiàn)在,太子仁孝,天下都知道;而且呂后和您同生死共患難,怎么可以背棄她呢? 最后,他還追加了一句:如果您堅持廢長立幼的話,那就先把我殺了。 劉邦敷衍道:你不用這樣,我開玩笑呢。
叔孫通卻不依不饒:太子乃是天下之根本,根一動搖整個國家都會不穩(wěn),你怎么可能拿這個開玩笑呢?
劉邦說:嗯,我聽你的。
劉邦沒什么文化,但卻是個明白人,他放棄更立太子的根本原因還是叔孫通的分析和舉例。 他不怕呂后,不怕張良,更不怕幾個老得站都站不穩(wěn)的隱士(所謂“商山四皓”)。 他只怕一件事:國家因此而生亂! 所以,后面的“見留侯所招客(商山四皓)從太子入見,上乃遂無易太子志矣”,只是表面現(xiàn)象而已。 唐代司馬貞評價叔孫通時用了八個字:皇帝始貴……既安太子。前者說的是他制定朝儀,后者說的則是他保住太子劉盈的事。 劉盈和商山四皓 05叔孫通的承上啟下儒家從最初產(chǎn)生就一直不受待見。 孔子想以周王為尊,可各諸侯都想自己說了算,所以誰也不尿他這一壺; 秦王朝倒是給了儒生一定的空間,但職位只是博士,充其量算是政策顧問,真正主政的還是法家; 劉邦是出了名的討厭儒生,他最高興做的事是往儒生帽子里撒尿,酈食其和陸賈都受過做弄甚至是挨過罵。 叔孫通改變了這一切。 首先,他是唯一一個沒挨過劉邦罵的儒生,因為他從不給劉邦添亂; 其次,他像一條蛔蟲,幾乎所有的事都能做到劉邦的心坎上。 以人才推薦為例。 打仗的時候,他給劉邦拉隊伍,而且拉的人很有意思,全是一些流氓強盜。 對此,他的學(xué)生們不愿意了,在背后偷偷地罵他,說放著自己人不用,卻去推薦這么一幫人。 叔孫通耐著性子解釋道:戰(zhàn)爭時期,要的是可以攻城拔寨的人,你們行嗎?別急,我心里有數(shù)。 果然,當(dāng)他制定的朝廷禮儀被劉邦采納后,他的學(xué)生們都被封了郎官。 這雖然是個小細節(jié),但卻體現(xiàn)出了叔孫通獨到的政治智慧。 順應(yīng)時代變化,緊跟新興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求,為新王朝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政治秩序,叔孫通和劉邦實現(xiàn)了雙贏——他不僅給統(tǒng)治者找到了一條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新路徑,同時也為儒家的參政議政打開了一扇前所未有的大門。 儒家門人的大批量入仕正由此開始!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叔孫通的創(chuàng)造性改革和實驗性銜接,后面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會不會出現(xiàn)還是個問題。 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