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最初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鼎中之食稱“鼎膳”,列鼎而食稱“鼎食”,指的是世家大族的豪奢生活。一邊擊打著鐘,一邊列鼎而食,稱“鼎食鳴鐘”,用來形容貴族的豪華生活排場。當把鼎作為刑具的時候就稱“鼎鑊”了,是一種最殘酷的刑罰。 香爐也作鼎形,香爐也稱鼎。道士煉丹煮藥的爐子稱鼎爐。鼎一般是三足兩耳,三足是為穩(wěn)固,兩耳是便于搬動。 后來鼎作為古代王室的祭器,被看成上立國的重器,成為政權的象征。最著名的是九鼎,選擇九鼎之放置在何處,就意味定都在何處,這稱為“卜鼎”。后來稱定都或建立王朝為“定鼎”,而“問鼎”和“窺鼎”,就是陰謀篡國的意思了。 商后期至西周早期亞丑方鼎,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常用三足鼎立、三分鼎立來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那么鼎都是三足的么?答案是否定的,現(xiàn)存的鼎有一些是四足的。 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就是四足,875公斤重,是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青銅器,現(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商亞牧父辛方鼎、商后期酉父丁方鼎、商后期至西周早期亞丑方鼎、西周作冊大方鼎、明晚期文王方鼎等,都是四足。 一、九鼎的由來九鼎象征著國家政權,是傳國之寶,夏、商、周三代都把九鼎視為無價之寶,建國定都或遷都時,都要進行占卜,以此決定將九鼎放在什么地方。 商亞牧父辛方鼎,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帝舜在位時,把天子位禪讓給禹。舜逝世后。禹避居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不買商均的帳,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為了加強權威,禹經(jīng)常巡行盟會。禹到達涂山(當涂山,今安徽蚌埠附近)后,命令各氏族、部落首領聚會涂山,舉行祭天祀土之禮,頌揚禹的功德,防風氏因沒有按時到而被誅殺,以儆效尤。又對還沒有封的酋長封為諸侯或方伯,讓他們每年必須進貢多少物品。 為了紀念涂山大會,禹指派昆吾部落鑄鼎。昆吾部接受任務后,先讓熟悉天下地理的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再制出模具,用各州進貢的青銅,澆鑄成九尊鼎。 九個大鼎,象征夏統(tǒng)轄下的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每個鼎上的名山大川,奇草異獸等,反映的是每個州的情況,禹將華夏大地風物濃縮在九鼎上。象征著大禹威臨天下的權勢,象征著其非凡的文治武功。因此九鼎圖成為夏王朝的鎮(zhèn)國之寶。 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tǒng)一、王權的高度集中,說明夏王順應“天命”,成為天下的共主,九鼎也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意思。從此,九鼎圖成為夏王朝的鎮(zhèn)國之寶,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商亞牧父辛方鼎,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九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了九鼎,就意味著掌握了江山,就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九鼎沒了,就等于丟失了江山,失去了號令天下的權力。 商滅夏朝,九鼎歸商;周滅商朝,九鼎歸周。改朝換代后,通過卜鼎把九鼎遷移到新定首都的官殿門口,舉行九鼎安放儀式,這就是“定鼎”。改朝換代也是九鼎易主,所以,改朝換代又叫“鼎革”。 周成王時,周王朝定鼎于郟鄏(今洛陽市境內)。據(jù)《春秋左傳》宣公(元年—十八年)記載,定鼎時占卜得到的卜辭為:“卜世三十,卜年七百”。意味這次定鼎將傳三十代,總共七百年之久。 九鼎傳到東周定王時,已是傳了二十代,約五百多年。這時已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zhàn)亂頻發(fā),周天子成了徒有虛名的擺設,周朝的江山岌岌可危了。 據(jù)《左傳·宣公三年》和《史記·楚世家第十》記載:公元前606年,楚莊王滅了庸國、打敗了宋國,又興兵攻擊陸渾地方的戎族,到達東周都城雒邑(今洛陽市)時,在城郊舉行閱兵式。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接受了慰勞品,然后又問王孫滿:“我聽說大禹鑄有九鼎,作為傳國之寶,代代相傳。如今九鼎陳列在雒邑,我很想知道九鼎什么樣,究竟有多大多重?” 王孫滿馬上意識到楚莊王想把九鼎搬到楚國去,以楚國取代東周。 王孫滿答道:“夏、商、周三代,都是以德治天下,并是靠九鼎治天下。大禹治天下時,令九州送來青銅,鑄成九鼎。但夏桀無道,雖有九鼎,天下還是落入商朝之手。商紂暴虐,九鼎又歸于周??梢?,如果有德,鼎雖小猶重;如果無道,鼎雖大猶輕。周朝從成王定鼎郟鄏起,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如今,周天子的地位雖然衰弱,但還沒到被人取代的時候,九鼎的大小輕重,就不勞你過問了?!?/p> 西周作冊大方鼎,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楚莊王取代周朝的非分之想,被王孫滿的當頭一棒打清醒了。他自知還沒有取代周天子的實力,自己的輕舉妄動,只會招來其他諸侯國的群起而攻,所以,他只好率軍回國了。這次“問鼎”鬧了個沒臉兒。 二、九鼎的下落楚莊王“問鼎”之后,九鼎下落不明了。《史記》和《漢書》對九鼎的下落有兩種說法,一是被運到了秦國,一是沉沒于泗水之中。 在《史記·秦本紀第五》: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秦王受獻,歸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痹凇妒酚洝ぶ鼙炯o第四》中也有內容大致相同的記載。 前256年,將軍摎先是進攻韓國,隨后進攻趙國。西周君與諸侯結伙,出伊闕攻打秦國。于是,秦國派將軍摎進攻西周,西周君自首請罪,獻出36個城邑,三萬口人。秦王接受了貢獻,把西周君送回了西周。第二年,周朝國都的民眾東逃,周朝的九鼎被運進秦國,周朝首告滅亡。這里說的是,周朝首告滅亡時,九鼎被運到了秦國。 西周文方鼎,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史記·封禪書》載:“其后百二十歲而秦滅周,周之九鼎入于秦?;蛟凰翁鹕缤?,而鼎沒于泗水彭城下?!?/p> 從這個記載看出,秦滅了周,周的九鼎運到了秦。也有人說,宋的太丘社毀壞了,九鼎沉沒在彭城下的泗水之中。 三、對九鼎下落的探尋《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 這段說明,秦始皇路過彭城時,曾讓千余人下到泗水中尋找周的九鼎,沒有找到,同時說明,以前并沒有把九鼎運到秦。 《史記·封禪書》還記載了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涉及到九鼎的兩件事。 漢文帝時,趙人新垣平進言說:“周鼎沉沒在泗水中,現(xiàn)在黃河水溢出直通泗水,我望見汾陰一帶有金寶之氣,估計周鼎會出現(xiàn)吧?瑞兆出現(xiàn)不去迎接,它就不會來。” 西周晚期毛公鼎,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于是皇上派使者在汾陰南面修建祠廟,面封黃河,想藉祭祀迎出周鼎。有人告發(fā)新垣平,皇上把他交給獄吏處治,族滅了新垣平。 漢景帝時,有個巫師在一座祠旁替人祭神,看到地面隆起像鉤一樣,挖開一看,得到一只鼎,它和一般的鼎不一樣,上有花紋但無刻字,覺得很奇怪,這事層層上報,到了漢景帝那里,他派使者查問巫師得鼎的詳情,發(fā)現(xiàn)沒有造假,就把鼎迎到甘泉。景帝問百官為什么寶鼎會出現(xiàn),官員們說了一堆逢迎的話。其中的原文有這樣幾句話: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烹上帝鬼神。遭圣則興,遷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伏而不見?!?/p> 意思是說,禹收集九州的金屬,鑄成九鼎,都曾烹煮食物來祭祀天地鬼神。鼎遇到圣明的時代才會出現(xiàn),鼎傳到夏、商。周的德行衰微,宋的社壇毀滅,鼎就沉沒不見了。 這幾句話說明,由于宋的社壇毀壞,鼎從此就不見了。與鼎被運到秦,完全是兩碼事。司馬遷把自己也繞進去了。 西周晚期毛公鼎上的文字,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漢書》中所記有關九鼎的資料,與《史記》中的內容類似,沒有更新更多的內容。 由于《史記》和《漢書》中對九鼎的下落說得不清,以后的學者在考究九鼎下落時就出現(xiàn)不同的說法。 唐代張守節(jié)在《史記正義》中,對《秦本紀》考證說,周赧王十九年(公元前296年),秦昭王取走九鼎,有一座鼎飛入泗水,只取走了八座鼎。他依據(jù)資料自己沒說,九鼎入秦的時間也提前了,荒誕的是一鼎飛入泗水,今人難以置信。 清代一些考據(jù)學家對九鼎的下落也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結論。考據(jù)學家王先謙認為,秦滅周取走九鼎之說不可靠,九鼎也不會沉沒于泗水,九鼎到底哪兒去了呢?他認為只有一種可能,是被周王熔化鑄成銅錢了!這樣,既防止諸侯國對九鼎的覬覦,又解決了自身經(jīng)濟困難,對外稱九鼎丟了,以掩人耳目。王先謙的這個說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真是腦洞大開說歷史了。 雖然九鼎下落的各種說法都難以被證實,只有等待將來的考古發(fā)掘了,也希望九鼎重見天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