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雨果的人道主義哲學(xué)歸納為以下幾點: 1、人有肉體,這對人來說,既是負擔(dān)又是誘惑。人拖著肉體,又屈從于肉體。 人必須監(jiān)視、約束、抑制肉體,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屈從。即使這種屈從,也還是可能有過錯;不過,這種過失是有情可原的。這是一種墮落,但是落下來雙膝著地,結(jié)果可能成為祈禱的姿勢。 2、成為圣賢,那是極其特殊的;做個正義者,倒是為人的準(zhǔn)則。你們盡可徘徊,怯懦,盡可犯錯誤,但是要做正義者。 3、盡量少犯錯誤,這也是為人的準(zhǔn)繩。不出一點差錯,這是天使的夢想。生在塵世,就難免有錯。過錯就是一種地心吸力。 4、對于沒有知識的人,你們就要多教給他們一些事情;社會不提供免費教育是有罪的,應(yīng)當(dāng)為它制造的黑暗負責(zé)。這顆靈魂充滿了黑暗,必然要產(chǎn)生罪惡。有罪的人并不是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 5、我在這世上,不是守護自己的生命,而是守護靈魂。 6、教士,尤其是主教,他的慈悲心懷的首要證據(jù),就是清苦的生活。 7、飛黃騰達,是一件相當(dāng)丑惡的東西。它貌似才能,實為欺世盜名的冒牌貨。 8、在當(dāng)今時代,有一種幾乎是正宗的哲學(xué),到成功的門下甘為仆役,穿上成功的號服,卑躬屈膝地效命。 9、多少人奮力挖掘黃金,而他則奮力挖掘憐憫。普天下的悲慘就是他的礦藏。 比起福樓拜的在表達上的隱晦,雨果毫無顧忌地將他的所思所想付諸于筆端,這種直接的表達讓讀者更輕松地汲取到了所需的養(yǎng)分,感覺更加酣暢淋漓。 主教對冉阿讓的影響不僅僅通過以上的言談,還在于他的所作所為,以及特定環(huán)境的影響。 雨果將冉阿讓第一次靈魂救贖的場景,設(shè)在了主教居住的地方,當(dāng)冉阿讓偷走主教的銀燭臺時,作者別具匠心地寫到了一個富有深意的意象:即耶穌受難像。 細心的讀者或許會發(fā)現(xiàn),整部小說中,耶穌受難像曾多次出現(xiàn),每一次出現(xiàn),幾乎都伴有當(dāng)事人靈魂的掙扎。 7000字長文,深度解讀雨果史詩級作品《悲慘世界》 耶穌受難像第一次出現(xiàn)時的場景給人印象最深,那是冉阿讓靈魂救贖的起點:“一縷月光依稀照見壁爐上的耶穌受難像:耶穌似乎向他們二人張開雙臂,為一個賜福,為另一個赦罪。” 這讓冉阿讓領(lǐng)悟到了什么呢?“現(xiàn)在他必須升得比主教還要高,否則就會跌得比苦役犯還要低;如果他愿意向善,他就得成為天使,如果執(zhí)意為惡,他就得化為魔鬼。 是主教的至善化解了冉阿讓心中的極惡,“使這個無賴的整個靈魂充滿燦爛的光輝”。 作者深知,即便再偉大的人,對其他人的影響,都會有一定的時間期限。尤其對于冉阿讓這樣一個被社會極度歧視的人來說,主教的言傳身教,即便對他有影響,卻難以影響他一生。 面對悲慘的命運,如何讓冉阿讓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中屹立不倒、靈魂不滅呢?就是第二個靈魂救贖人的出現(xiàn)。此時,我們的小主人公柯賽特隆重登場了。 在此之前,柯賽特一直是故事的次要人物,直到冉阿讓將她從德納第夫婦的魔爪中解救出來之后,這個弱小的沒有任何親人的女孩,成了冉阿讓心靈最大的寄托。 7000字長文,深度解讀雨果史詩級作品《悲慘世界》 貧窮與弱小能激發(fā)出什么呢?毫無疑問,就是愛。柯賽特的悲慘遭遇激發(fā)了冉阿讓的大愛。 “一顆心產(chǎn)生愛時,那種偉大而奇異的悸動,是一件難以捉摸而又十分甜美的事情?!庇旯麑懙溃斑@是他遇到的第二顆啟明星。從前多虧了主教,他的天際升起美德的曙光;現(xiàn)在多虧了珂賽特,他的天際又升起愛的曙光?!?/p> 三、被“上帝”影響的兩個人 如果有人問我,《悲慘世界》中最突出的文學(xué)表現(xiàn)手法是什么?我一定會說,就是對比手法。 整部小說無論人物、社會,還是歷史與現(xiàn)實,幾乎無一例外都在大大小小的對比中,其中最鮮明的幾組對比,就是冉阿讓與沙威這兩個被上帝深深影響的人,以及芳汀、柯賽特母女和德納第一家。 在這兩組最強烈的對比中,意蘊更深的,是冉阿讓和沙威這兩個“冤家”的性格與命運的對比。 7000字長文,深度解讀雨果史詩級作品《悲慘世界》 苦役犯冉阿讓(左)與警察沙威(右) 通過以上的文字,相信大家對冉阿讓的經(jīng)歷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這里,我重點介紹一下沙威這個人。 為了刻畫出沙威這個人物的特點,作者花費了大量的筆墨,通過詳寫和略寫,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以及比喻、對比等多重手法,讓這個人物立體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 沙威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呢? 我很難給出一個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 雨果是這樣評價沙威的:“阿斯圖里亞斯那地方的農(nóng)民都確信,在一窩狼崽子里,必有一只屬狗性,要被母狼咬死,否則它長大就會吃掉其他小狼。這條狼生的狗崽子,加上一副人的面孔,就是沙威了?!?/p>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與他的出身與成長環(huán)境密不可分。沙威生在監(jiān)獄,母親是用紙牌算命的人,父親是個苦役犯。他長大之后,就想到自己處于社會之外,無望回到社會中了。他注意到社會注定要把兩類人排斥在外:攻擊社會和保衛(wèi)社會的人;他只能在這兩類人之間作出選擇,同時卻覺得,自己身上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刻板,規(guī)矩而廉政的特質(zhì),而對于他出身的游民階層,卻懷著一種難以言傳的仇恨。于是,他當(dāng)了警察。 這個人由兩種情感構(gòu)成:尊敬官府,仇視反叛。這兩種情感本來很樸實,也相當(dāng)好,然而他做得過分,就幾乎變壞了——他父親越獄,他也照樣給抓回來;母親違反放逐法令,他也照樣告發(fā)。他干得出來,還會因大義滅親而自鳴得意。 “正直、坦率、誠實、自信、忠于職守,這些品質(zhì)一旦誤入歧途,就會變得丑惡,但即使丑惡,也不失其偉大;這些品質(zhì)的莊嚴(yán)性是人類良知所特有的,因而能在丑惡中延續(xù)。這是有瑕疵的美德,錯了。一個狂熱分子在肆虐中所表現(xiàn)的誠實而無情的快樂,含有難以名狀的令人敬畏的慘光。沙威在欣喜若狂的時候,也還像得志的小人那樣令人可憐。他那張面孔顯露善中的萬惡,比什么都可怕,更令人痛心?!?/p> 這樣一個人,我們的確無法用好人與壞人去定義,他似乎站在正義與非正義之間。正如雨果所說,“沙威兇猛,但絕不卑鄙。” 雨果為何如此耗費心力,來塑造這樣一個矛盾的人物呢?就是為了讓讀者看到他內(nèi)心的掙扎。 他一次又一次揭發(fā)冉阿讓是“苦役犯”,一次又一次想把這名善良的有心悔過的苦役犯重新送進監(jiān)獄。他的確得逞了,但“冉阿讓有這樣一個特點,可以說他身上有個褡褳,一頭囊中裝著圣徒的思想,另一頭囊中裝著苦役犯的驚人才能。他掏哪頭行囊,要視情況而定?!睂τ谶@樣的一個如同超人的苦役犯而言,監(jiān)獄豈能關(guān)得住他!他終于靠苦役犯驚人的才能逃了出來。 之后的故事越來越耐人尋味,當(dāng)冉阿讓再次與沙威相遇的時候,命運有了極大的反轉(zhuǎn)——他們相遇在1832年的人民起義,相遇的地點,就在街壘。彼時,沙威被起義者抓起,五花大綁起來,準(zhǔn)備槍斃。就在他命懸一線之時,冉阿讓秘密將他放走了。 最后,他們在塞納河灘再次重逢的時候,沙威的心情既像狼抓到了獵物,又像狗找到了主人。 “一個壞人成了救命恩人,欠了這筆債要償還,這就是違心地同一名慣犯平起平坐,還要還這個人情。聽對方說一聲:‘走吧’,然后自己再還一句:‘你自由了’;為了個人動機而犧牲職責(zé),犧牲這種普遍的義務(wù),同時又感到這種個人動機也包含著普遍的意義,可能還要高出一等;背叛社會而忠于良心;這種極荒謬的事都出現(xiàn)了,都堆積在他身上,令他目瞪口呆。” “有件事令他驚詫不已,就是冉阿讓寬恕了他;還有一件事更加令他愕然,就是他沙威也寬恕了冉阿讓?!保▽τ谏惩?,這是多么不可思議) 雨果通過制造內(nèi)心的矛盾,置沙威于萬劫不復(fù)之地——“沙威和冉阿讓,一個天生肆虐者,一個天生逆來順受者;兩個人都是法律的產(chǎn)物,而現(xiàn)在,他們卻高踞法律之上,難道這不可怕嗎?”——這樣的情節(jié)設(shè)置不禁讓我內(nèi)心大贊:“妙!” “冉阿讓令他驚愕。支撐他一生的所有原則,在這個人面前全垮掉了。” 沙威的命運,究竟如何收場呢? “一個行善的惡人,一名苦役犯,卻富有同情心,既和藹,又樂于助人,心腸寬厚,總以德報怨,以恕道化仇恨,重憐憫而輕報復(fù),寧愿斷送自己也不肯毀掉敵手,救助打擊過他的人,跪在美德的高高的神壇上,超脫凡塵而接近天使!沙威不得不承認(rèn),這個怪物確實存在。面對這個怪物,這個無恥的天使,這個可惡的英雄,他憤慨和驚愕幾乎參半,并不是毫無抵抗就投降了?!?/p> 當(dāng)一個人喪失了信念,他的生命之根,也就化為烏有了。于是,他向上帝遞交了辭呈——職權(quán)在他心中死去了。他沒有理由活在世上了。 沙威身上所發(fā)生的,是一個正直良心的極大震動,是一顆靈魂出了軌,也是一種正直被無法抗拒的筆直拋出去,撞到上帝而粉碎了。 上帝究竟是什么?上帝為何可以俘獲人心,亦可以改變?nèi)诵模?/p> 在讀第一遍的時候,我不太理解,甚至沒有分辨出作者到底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如今終于在書中找到了答案: “上帝,永遠是人的內(nèi)心,是真正的良心,抵制虛偽的良心,防止火星熄滅,命令光記住太陽,每逢心靈面對虛假的絕對時,它就指導(dǎo)心靈識別真正的絕對、必勝的人性、不滅的人心,這種光輝燦爛的現(xiàn)象,也許是我們內(nèi)心最壯麗的奇跡?!?/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