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關于無與有的辯證關系,《道德經(jīng)·第一章》已有論述:
那么,“無名”為什么是“天地之始”呢?因為天地初開之前,萬物本原的道尚未“生一”,更沒有所謂的名稱,所以“無名”才是天地萬物的初始狀態(tài)。“有名”為什么是“萬物之母”呢?因為道體作為萬物本原,衍生出所謂名稱的概念,有了名稱,才有我們周圍各式各樣的宇宙萬物,所以“有名”是萬物的母體。 以上邏輯應是:“無名”之道居于萬物產(chǎn)生之前,無生出有,有又生出萬物,正如宇宙大爆炸理論,爆炸之前的宇宙處于混沌未分的本初狀態(tài),即“無名”,大爆炸之后才生成“有名”的萬物。 緊接著,《道德經(jīng)·第二章》便提出無與有的相生關系:
女性化妝打扮,使自己美麗的行動實際源于厭惡丑陋的心態(tài)。從這個角度說,正是丑孕育了美;善也不可能孤立存在,正是因為有惡,才使善的相對存在成為可能,從這個角度說,恰恰是惡成就了善的存在。此外,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后,都是互相依存,相互轉(zhuǎn)化的。如此一來,原本相對固定的無與有開了相互轉(zhuǎn)化、不斷運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 由此可知,萬事萬物都是相對卻也相成的,矛盾雙方不但不可能單獨存在,更有相互轉(zhuǎn)化孕育的奇妙關系。 按照以上邏輯,“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見《道德經(jīng)·第二十章》)是啊,善惡只在一念之間,正因為社會有太多丑惡現(xiàn)象,才更加激勵人們?nèi)プ穼ど频墓饷?,善與惡原來相去不遠,甚至融為一體。還有“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見《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一句,更是給后人以無數(shù)哲學與生活的啟發(fā),既然矛盾雙方在不斷轉(zhuǎn)化,一味追求好與善也就沒有意義,所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這里的“一”指道,圣人只會以道治世,因為掌握了道,就掌握了天地萬物運行的根本規(guī)律,也便能以不變應萬變,更是以萬變應萬變。 從這開始,老子思想的哲學層次悄然開始向?qū)嵱脤哟无D(zhuǎn)化,而這兩個層次本身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轉(zhuǎn)化,又都統(tǒng)一于道——這個神秘,神圣的靈魂概念。 |
|
來自: 智見智定 > 《宇宙規(guī)律宇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