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雜病解上卷首【原文】 病不過內(nèi)傷外感,而雜病之傳變,百出不窮。感傷者,百病之綱,百病者,感傷之目,譬如水火,源本則合,支派攸分,雖殊途而同歸,實一致而百慮。先圣既往,此道絕傳,搏考方書,乖訛萬狀??v身若松柏,未必后雕,況資如蒲柳,動輒零謝,申之以雜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藥,真輕塵之棲弱草,朝露之落薤上矣。痛昔親從凋亡,手足傷毀,荒草頹墳,煙籠霧鎖,感念存歿,情何可言,作雜病解。 【翻譯】病不過內(nèi)傷外感(外感風邪,內(nèi)有郁積),但雜病的病邪或病變的傳移、演變,百出不窮。感傷,百病的綱目,百病,感傷的條目,譬如水火,本源是合二為一的,醫(yī)學流派截然分開,雖然殊途而同歸,實際上各種不同的思想歸于一致。先圣已經(jīng)作古,此間的道理失傳,廣泛地考證專門記載或論述方劑的著作,不合情理錯訛什么樣的都有??v然身體如同松柏,不一定守正不茍而有晚節(jié),何況資質(zhì)如同蒲柳,動不動就凋零,再加上雜病的侵凌,越發(fā)用庸醫(yī)的毒藥,真是輕塵上停的弱草,朝露落在薤草上了。痛惜親人衰老死亡,手足兄弟傷亡失去,荒草頹墳,煙籠霧鎖,感念生存和死亡,感情又怎么能承受這種打擊呢?作雜病解。 鼓脹根原【原文】 鼓脹者,中氣之敗也。肺主氣,腎主水,人身中半以上為陽,是謂氣分,中半以下為陰,是謂水分,氣盛于上,水盛于下,陰陽之定位也。而氣降則生水,水升則化氣,陰陽互根,氣水循環(huán)。究其轉(zhuǎn)運之樞,全在中氣,中氣一敗,則氣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謂氣鼓,水不化氣,而泛濫于上,是謂水脹。《靈樞·營衛(wèi)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上焦氣盛,故如霧露之空蒙,下焦水盛,故如川瀆之注泄,而氣水變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氣水之交,氣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氣,氣欲成水,氣水未分,故其形如漚。氣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氣,由于肝脾。肺胃右降則陰生,故清涼而化水,氣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則陽生,故溫暖而化氣,水不化氣者,肝脾之不升也。氣不化水,則左陷于下,而為氣鼓;水不化氣,則右逆于上,而為水脹。而其根,總因土濕而陽敗,濕土不運,則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 【翻譯】鼓脹,中氣的衰敗癥狀。肺主氣,腎主水,人的身體中半以上為陽,這叫做氣分,中半以下為陰,這叫做水分,氣旺盛于上,水旺盛于下,陰陽的定位。而氣降則生水,水升則化氣,陰陽互相為根本,氣水循環(huán)。探究轉(zhuǎn)運的樞紐,全在中氣,中氣一敗,則氣不化水,而抑郁在下,這叫做氣鼓,水不化氣,而泛濫于上,這叫做水脹。《靈樞·營衛(wèi)生會》說:上焦如霧氣,中焦如積水的田地,下焦如水溝。上焦氣盛,所以如同霧露之空蒙,下焦水盛,所以如同河流的傾瀉,而氣水變化的根原,出在中焦,中焦,氣水的交會,氣剛開始升而水剛開始降,水欲成氣,氣欲成水,氣水未分,所以其形狀如同積水的田地。氣轉(zhuǎn)化為水,由于肺胃,水轉(zhuǎn)化為氣,根源在肝脾。肺胃右降則陰氣生,所以氣清涼而轉(zhuǎn)化為水,氣不化水的,是肺胃的不降;肝脾左升則陽氣生,所以溫暖而轉(zhuǎn)化為氣,水不化氣的,是肝脾的不升。氣不化水,則左陷于下,從而為氣鼓;水不化氣,則右逆于上,從而為水脹。而病的根源,都是因為土濕而陽敗,濕土不運,則金木郁積而上升下降阻塞不通的緣故。{解讀}在人體以水火立極,這是這本書最關(guān)鍵的,其次是升降,升降在道家講氣流,氣液互相轉(zhuǎn)化,權(quán)在中氣、黃芽,中州樞轉(zhuǎn),是金木的作用,亦斂亦發(fā)的作用,水液病都是通過金木的調(diào)和。肝代表脾路、是升舉,下元的一點元陽,水中之真陽,上邊火中的真陰,火中之陰怎么來的,火中之陰怎么斂降的,如何斂降君火,君火怎么才能靈冥不眛呢,七情之用在于中土,所以溫養(yǎng)先后天的陽氣,顧護后天之本。對于上焦一點真陰的潛降,五志相火沸騰,自然心驚不安,一方面病人要通過合理心相調(diào)攝,然后酌藥物斂降,這兩方面缺一不可。藥物的潛斂本來是消散,屬陰,情致不能夠調(diào)心,雖然用藥取得一定效果,用藥多了,陽氣不能潛斂,元氣受到消伐,元氣是欲斂不能斂,藥物強制上焦亢陽歸根,產(chǎn)生不是順而是逆,逆向消伐。鼓脹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腎功能失調(diào),氣滯、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導(dǎo)致的以腹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luò)暴露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本病在古醫(yī)籍中又稱單腹脹、臌、蜘蛛蠱等。鼓脹為臨床上的常見病。西醫(yī)的肝硬化、腹腔內(nèi)腫瘤、結(jié)核性腹膜炎等形成腹水,出現(xiàn)類似鼓脹的證候,可參照鼓脹治療。 氣鼓 【原文】 氣從上降,而推原其本,實自下升,坎中之陽,氣之根也。氣升于肝脾,肝脾左旋,溫暖而化清陽,是氣升于水分也。肝脾不升,陰分之氣堙郁而下陷,故臍以下腫。木性善達,其發(fā)達而不郁者,水溫土燥而陽升也,水寒土濕,脾陽下陷,肝木不達,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升運,是以凝滯而為脹滿。肝氣不達,郁而生熱,傳于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濕熱,傳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勢固然也。土燥則木達而水清,土濕則氣滯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熱,故淋澀而黃赤。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則肝木下郁,胃逆則膽火上郁。其下熱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熱者,膽火之不降也。病本則屬濕寒,而病標則為濕熱。宜瀉濕而行郁,補脾陽而達木氣,清利膀胱之郁熱也。 【翻譯】氣從上往下降,而推其本原,其實是從下往上升,腎中的陽氣,是氣的根本。氣上升在肝脾,肝脾左旋,溫暖而化清陽,是氣升于水氣的分界線。肝脾不升,陰氣郁結(jié)而下陷,所以肚臍以下腫。木性善于通達,發(fā)達而不郁積,水溫土燥而陽氣升,水寒土濕,脾陽下陷,肝木不通達,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上升運轉(zhuǎn),所以凝滯而為脹滿。肝氣不通達,郁積而產(chǎn)生熱,熱傳到脾土,脾土受熱,把脾土的濕熱,傳到膀胱,五行的本性,發(fā)病就傳他所能夠克制的,氣勢本來就如此。土燥則木達而水清,土濕則氣滯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所以水道不順利,加上發(fā)熱,所以排尿開始時尿痛明顯或合并排尿困難并且呈黃色或者紅色。脾土既然下陷,胃土必定上逆,脾陷則肝木下郁,胃逆則膽火上郁。發(fā)病下熱的原因,是肝木的不升,發(fā)病上熱的原因,是膽火的不降。發(fā)病根本原因?qū)儆跐窈?,而病的表面上則表現(xiàn)為濕熱。宜瀉濕而通郁,補脾陽而達木氣,清利膀胱的郁熱。 【原文】 桂枝姜砂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三錢,炙砂仁(炒,研)一錢 干姜三錢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漿一湯匙,溫服。膀胱濕熱,小便紅澀者,加梔子清之。脾肺濕旺,化生郁濁,腐敗膠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飲。在下則瀉利而出,在上則嘔吐而出,去其菀陳,然后調(diào)之。續(xù)隨子仁,最下痰飲,用白者十數(shù)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翻譯】桂枝姜砂湯 茯苓11克 澤瀉11克 桂枝11克 芍藥11克 甘草(炙)11克 砂仁(炒,研)4克 干姜11克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漿一湯匙,溫服。膀胱濕熱,小便紅澀的,加梔子清之。脾肺濕旺,化生郁濁,腐敗膠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飲。在下則瀉利而出,在上則嘔吐而出,祛除日久積滯糟粕,然后調(diào)之。續(xù)隨子仁,最下痰飲,用白色的十數(shù)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原文】 瓜蒂散 瓜蒂(研)二十個 赤小豆(研)三錢 香豉(研)三錢 熱水一杯,煮香豉,令濃,去渣,調(diào)二末,溫服。取吐下為度。病重人虛者,不可服此,當用葶藶散。 【翻譯】瓜蒂散 瓜蒂(研)二十個 赤小豆(研)11克 香豉(研)11克 熱水一杯,煮香豉,令濃,去渣,調(diào)調(diào)上二種藥沫,溫服。取吐下為度。病重人虛的,不可服此藥,應(yīng)當用葶藶散。 水脹 【原文】 水從下升,而推原其本,實自上降,離中之陰,水之根也。水降于肺胃,肺胃右轉(zhuǎn),清涼而化濁陰,是水降于氣分也。肺胃不降,陽分之水淫泆而上逆,故臍以上腫。金性喜斂,其收斂而不郁者,陽明胃土之降也。土濕胃逆,肺無降路,陽分之水,不得下行,陰分之水,反得上泛,水入于肺,宗氣隔礙,則為喘滿,水入于經(jīng),胃氣壅阻,則為腫脹。水生于肺而統(tǒng)于腎,藏于膀胱而泄于肝,腎與膀胱之腑,相為表里。飲入于胃,脾陽蒸動,化為霧氣,而上歸于肺,肺金清肅,霧氣灑揚,充灌于經(jīng)絡(luò),熏澤于皮膚,氤氳郁靄,化為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則注集滂沛,勢如江漢矣。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氣化水,傳于膀胱,肝氣疏泄,水竅清通,是以腫脹不作。膀胱之竅,清則開而熱則閉?!鹅`樞》:三焦者,入絡(luò)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其虛而遺溺者,相火之下虛也,其實而閉癃者,非相火之下實也。以腎主蟄藏,腎氣能藏,則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腎氣不藏,則相火泄露而膀胱熱。相火蟄藏,膀胱清利,是謂之實。膀胱之熱者,相火泄于腎臟而陷于膀胱也。相火藏于腎水,原不泄露,其泄而不藏者,過在乙木。木性疏泄,疏泄之令暢,則但能泄水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濕,生氣郁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氣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郁陷,合相火而生下熱,傳于己土,己土以其濕熱傳于膀胱,是以淋澀而赤黃也。膀胱閉癃,水不歸壑,故逆行于胸腹,浸淫于經(jīng)絡(luò),而腫脹作焉?!杆疅嵫ㄕ摗梗浩浔驹谀I,其標在肺,皆積水也。故水病下為跗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其本之在腎者,宜瀉之于膀胱,其標之在肺者,宜瀉之于汗孔。汗溺之行,總以燥土疏木為主。水病之作,雖在肺腎兩臟,而土濕木郁,乃其根本也。 【翻譯】水從下往上升,而推其本原,其實是從上往下降,心中的陰氣,是水的根本。水降到肺和胃,肺胃右轉(zhuǎn),清涼而化濁陰,是水降于氣水的分界線。肺胃不降,陽分之水泛濫而且上逆,所以肚臍以上腫。金性喜斂,發(fā)病收斂而不郁的原因,是陽明胃土的下降。土濕胃逆,肺無下降的路,陽分的水,不得下行,陰分的水,反得上泛,水入到肺,宗氣(水谷精微化生,聚積胸中,與呼吸之氣相合發(fā)揮作用的氣)隔礙,則為氣喘而有胸部滿悶,水入到經(jīng),胃氣堵塞,則為腫脹。水產(chǎn)生在肺而由腎統(tǒng)領(lǐng),藏于膀胱而泄于肝,腎與膀胱的腑,相互為表里。飲水進入胃里,脾陽蒸動,化為霧氣,而上歸于肺,肺金清肅,霧氣灑揚,充灌于經(jīng)絡(luò),熏澤于皮膚,彌漫郁靄,化為雨露,等到了中焦以下,則流瀉匯集豐盛,氣勢如江河了。膀胱,水的溝壑,肺氣化水,傳到膀胱,肝氣疏泄,水竅清通,所以腫脹不發(fā)作。膀胱的竅,清則開而熱則閉。《靈樞》說:三焦,入絡(luò)膀胱,約束下焦,實則閉塞不通,虛則遺尿。發(fā)病虛而遺尿的,相火的下虛,發(fā)病實而閉塞不通的,不是相火的下實。因為腎主蟄藏,腎氣能藏,則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腎氣不藏,則相火泄露而膀胱熱。相火蟄藏,膀胱清利,這叫做實。膀胱熱的,相火泄于腎臟而下陷于膀胱。相火藏在腎水里,本來不泄露,相火泄露而不能收藏的,過錯在乙木。木性疏泄,疏泄的功能暢通,就只是泄水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濕,生氣郁遏,疏泄的功能不能發(fā)揮,從而越想疏泄,因為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所以水道不能清爽利落。相火的下陷,根源在肝,肝氣的下陷,根源在脾,肝脾郁積下陷,加上相火從而產(chǎn)生下熱,傳到己土,己土把他的濕熱傳到膀胱,所以小便不通而赤黃色。膀胱閉塞,水不能歸到膀胱,所以逆行在胸腹,泛濫在經(jīng)絡(luò),從而腫脹發(fā)作了?!杆疅嵫ㄕ摗拐f:膀胱的根本在腎,膀胱的表面在肺,都是積水。所以水病下為足背浮腫大腹,上為喘息聲粗大不得臥,表面和根本都發(fā)病。發(fā)病在根本在腎的,適宜于瀉在膀胱,病在表面上在肺的,適宜于從汗孔瀉之。汗尿的排泄,總是以燥土疏木為主。水病的發(fā)作,雖在肺腎兩臟,但土濕木郁,才是他的根本。 【原文】 苓桂浮萍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浮萍三錢 桂枝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中氣虛,加人參,寒加干姜。肺熱加麥冬、貝母。 【翻譯】苓桂浮萍 湯茯苓11克 澤瀉11克 半夏11克 杏仁11克 甘草二錢浮萍11克 桂枝11克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中氣虛,加人參,寒的加干姜。肺熱加麥冬、貝母。 【原文】 苓桂阿膠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阿膠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小便不清,加西瓜漿,熱加梔子。中氣虛加人參,寒加干姜。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陽敗土濕,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腫脹。瀉濕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后世八味加減之方,地黃助脾之濕,附子益肝之熱,肝脾未至極敗,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則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誤人也。 【翻譯】苓桂阿膠湯 茯苓11克 澤瀉11克 甘草7克 桂枝11克 阿膠11克煎大半杯,熱服。小便不清,加西瓜漿,發(fā)熱的加梔子。中氣虛加人參,寒加干姜。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陽敗土濕,不能制伏水邪,所以發(fā)病腫脹。瀉濕燥土,疏木行水,是一定的治法。后世庸醫(yī)的八味加減的方子,地黃助脾的濕,附子加重肝的熱,肝脾沒達到極度腐敗,服藥可以達到效果,肝脾病嚴重的就不見效,而反加重其害,最是誤人。 【原文】 氣位于上,水位于下,氣之在上,雖壅滿郁遏,而不至于脹,惟下陷而不升,則病氣鼓;水之在下,雖停瘀凝結(jié),而弗至于腫,惟上逆而不降,則病水脹。腫在身半以上者,水脹也;脹在身半以下者,氣鼓也。其一身俱至腫脹者,氣病于下而水病于上也。氣水交病,則氣中亦有積水,水中不無滯氣。總之,氣不離水,水不離氣,氣滯則水凝,水積則氣聚。氣病于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于上者,其氣道必不通。仲景《金匱?水氣》之法,腰以上腫,當發(fā)其汗,汗發(fā)則氣通而水亦泄;腰以下腫,當利小便,便利則水行而氣亦達矣。 【翻譯】氣位于上,水位于下,氣在上,雖壅滿郁遏,但不至于脹,惟有下陷而不升,便發(fā)病氣鼓;水在下,雖停瘀凝結(jié),但不至于腫,惟有上逆而不降,便發(fā)病水脹。腫在上半身以上的,水脹;脹在下半身以下的,氣鼓。病人全身都腫脹的,氣病于下而水病于上。氣水交加發(fā)病,便是氣中也有積水,水中也有滯氣。總之,氣不離水,水不離氣,氣滯則水凝,水積則氣聚。氣病于下的,病人水道必定不通利的,水病于上的,其氣道必定不通。仲景《金匱?水氣》的治法,腰以上腫,應(yīng)當發(fā)汗,汗發(fā)則氣通而水也泄下;腰以下腫,應(yīng)當通利小便,小便順利則水行而氣也通達。 噎膈根原【原文】 噎膈者,陽衰土濕,上下之竅俱閉也。脾陽左升,則下竅能開,胃陰右降,則上竅不閉。下竅開,故舊谷善出,上竅開,故新谷善納。新舊遞嬗,出納無阻,氣化循環(huán),所以無病。其上下之開,全在中氣,中氣虛敗,濕土湮塞,則肝脾遏陷,下竅閉澀而不出,肺胃沖逆,上竅梗阻而不納,是故便結(jié)而溺癃,飲礙而食格也。緣氣之為性,實則清空,虛則滯塞。胃主降濁,脾主升清,胃降則濁氣下傳,上竅清空而無礙,是以善納;脾升則清氣上行,下竅洞達而莫壅,是以善出。胃逆則肺金不降,濁氣郁塞而不納,脾陷則肝木不升,清氣澀結(jié)而不出。以陽衰土濕,中氣不運,故脾陷而杜其下竅,胃逆而窒其上竅,升降之樞軸俱廢,出納之機緘皆息也。其糟粕之不出,全由脾陷而肝郁,而谷食之不納,則不止胃逆而肺壅,兼有甲木之邪焉。甲木逆行,克賊戊土,土木摶結(jié),肺無下行之路,霧氣堙瘀,化生痰涎,胸膈滯塞,故食噎不下。肺津化痰,不能下潤,水谷二竅,枯槁失滋,而乙木之疏泄莫遂,故便溺艱澀。總緣中氣不治,所以升降反作,出納無靈也。 【翻譯】噎膈,陽衰土濕,上下的竅都閉塞。脾陽左升,則下竅能開,胃陰右降,則上竅不閉。下竅開,所以舊谷善出,上竅開,所以新谷善納。新舊依次更替,出納無阻,氣化循環(huán),所以無病。竅上下打開,全在中氣,中氣虛敗,濕土堵塞,則肝脾遏陷,下竅閉澀而不出,肺胃沖逆,上竅梗阻而不納,所以便結(jié)而小便不通,飲食都有阻礙。緣于氣的本性,實是清空,虛則阻塞不通。胃主降濁,脾主升清,胃降則濁氣下傳,上竅清空而無阻礙,所以善于收納;脾升則清氣上行,下竅洞達而不堵塞,所以善于排出。胃逆則肺金不降,濁氣郁塞而不納,脾下陷則肝木不升,清氣澀結(jié)而不出。因為陽衰土濕,中氣不運,所以脾陷而阻塞其下竅,胃逆而阻塞其上竅,升降的樞軸都廢,出納的機能全部停止。糟粕的不出,全因脾陷而肝郁,而谷食的不納,則不止胃逆而肺堵塞,兼有甲木的邪氣了。甲木逆行,克制戊土,土木集聚凝結(jié),肺無下行的路,霧氣堵塞淤積,化生痰與口水,胸膈滯塞,所以食噎不能下。肺津化痰,不能下潤,水谷二竅,干涸失去滋潤,而乙木的疏泄功能不能發(fā)揮,所以大小便阻塞難行??偟氖蔷売谥袣獾牟贿\行,所以升降作用相反,出納無效。 【原文】 苓桂半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半夏三錢 干姜三錢 生姜三錢 芍藥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翻譯】苓桂半夏湯 茯苓11克 澤瀉11克 甘草7克 桂枝11克 半夏11克干姜11克 生姜11克 芍藥11克 煎大半杯,溫服。 【原文】 噎病胸膈滯塞,霧氣淫蒸,而化痰飲,上脘不開,加以痰涎膠黏,故食阻不下,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氣。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濁,生姜取汁,多用益善。痰飲極旺,用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飲,胸膈洗蕩,腐敗清空,則飲食漸下矣。胸膈之痞,緣肺胃上逆,濁氣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陽甲木之邪。蓋胃逆則肺膽俱無降路,膽木盤結(jié),不得下行,經(jīng)氣郁迫,是以胸脅痛楚,當以甘草緩其迫急,芍藥泄其木邪,柴胡鱉甲,散其結(jié)郁。若兼風木枯燥,則加阿膠當歸,滋木清風,其痛自差。其大便燥結(jié),糞粒堅硬,緣土濕胃逆,肺郁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大腸。大腸以陽明燥金之腑,枯槁失滋,自應(yīng)艱澀。而陰凝氣閉,下竅不開,重以飲食非多,消化不速,谷滓有限,未能充滿胃腸,順行而下。蓋以肝木郁陷,關(guān)竅堵塞,疏泄之令不行,是以便難。此宜以干姜、砂仁,溫中破滯,益脾陽而開腸竅,以桂枝達木郁而行疏泄。干澀難下者,重用肉蓯蓉以滑腸竅,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膠、當歸,滋其風木。其小便紅澀,緣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滲膀胱,而土濕木郁,疏泄不行,故水道不利,此宜苓澤桂枝,瀉濕疏木,以通前竅。甚者用豬苓湯加桂枝,豬茯滑澤,瀉濕燥土,桂枝阿膠,疏木清風,水道自利。噎家痰多溲少,全是土濕,濕土莫運,肝不升達,是以溺癃,肺不降斂,是以痰盛,瀉濕以澤苓為主,佐以利肺疏肝之品,則痰消而溲長矣。下竅閉塞,濁無泄路,痞郁胸膈,食自難下。下竅續(xù)開,胸膈濁氣,漸有去路,上脘自開。再以疏利之品,去其胸中腐敗,食無不下之理。而上下之開,總以溫中燥土為主。土氣溫燥,胃不上逆,則肺降而噎開,脾不下陷,則肝升而便利矣。庸工以為陰虛燥旺,用地黃、牛乳滋潤之藥。更可誅者,至用大黃,噎病之人,百不一生,尚可壽及一年者,若服湯藥,則數(shù)月死以。醫(yī)法失傳,千古不得解人。能悟此理,則病去年增,不得死矣。 【翻譯】噎病胸膈滯塞,霧氣淫蒸,而化痰飲,上脘(胃脘上口賁門部)不開,加上痰涎膠黏,所以食物阻礙不能下去,治療方法宜重用半夏,以降下胃氣。痰盛的,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濁,生姜取汁,多用越好。痰飲極其旺盛的,用瓜蒂散,吐出來原來的積痰,下瀉阻滯的飲食,胸膈洗蕩,腐敗清空,那么飲食漸漸的就下去了。胸膈的郁結(jié)懣悶,緣于肺胃上逆,濁氣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陽甲木的邪氣。因胃逆則肺膽都沒有下降的道路,膽木盤結(jié),不得下行,經(jīng)氣郁積壓迫,所以胸脅痛楚,應(yīng)當用甘草緩和其迫急,芍藥發(fā)泄其木邪,柴胡、鱉甲,發(fā)散其結(jié)郁。如果同時有風木枯燥,則加阿膠、當歸,滋木清風,病痛自然減輕。病人大便干燥結(jié)塊,糞粒堅硬,緣于土濕胃逆,肺郁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潤大腸。大腸是陽明燥金的腑,枯槁失去滋潤,自然應(yīng)該是阻滯難行。而陰凝氣閉,下竅不開,重病的因為飲食不多,消化不迅速,谷滓有限,不能充滿胃腸,順行而下。因為肝木郁積下陷,關(guān)節(jié)孔竅堵塞,疏泄的功能不發(fā)揮,所以大便困難。這適宜用干姜、砂仁,溫中破滯,益脾陽而開腸竅,用桂枝通達木郁而行疏泄。干澀難下的,重用肉蓯蓉以潤滑腸竅,白蜜也很好。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膠、當歸,滋潤他的風木。病人小便紅澀的,緣于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滲膀胱,土濕木郁,疏泄不行,所以水道不利,這宜用茯苓、澤瀉、桂枝,瀉濕疏木,以通前竅。嚴重的用豬苓湯加桂枝,豬茯滑澤,瀉濕燥土,桂枝、阿膠,疏木清風,水道自然順利。噎病的人痰多大小便少,全是土濕,濕土不運轉(zhuǎn),肝不升達,所以大小便不通,肺不下降收斂,所以痰盛,瀉濕以澤瀉、茯苓為主,輔佐以利肺疏肝的藥品,則痰消而尿長了。下竅閉塞,濁無泄路,痞郁胸膈,食物自然難以下咽。下竅續(xù)開,胸膈濁氣,漸漸有了去路,上脘自開。再以疏利的藥品,去除病人胸中的腐敗,食物沒有不下的道理。而上下打開,總是以溫中燥土為主。土氣溫燥,胃不上逆,則肺降而噎開,脾不下陷,則肝升而大小便順利了。庸醫(yī)以為陰虛燥旺,用地黃、牛乳滋潤的藥物。更可殺的是,大量的用大黃,噎病的人,還可以壽到一年的不到百分之一,如果口服湯藥,就數(shù)月死了。醫(yī)法失傳,千古沒有理解的人。能悟通這個道理,那么病去壽增,死不了了。 {解讀}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種疾病。噎膈多見于高年男子。噎與膈有輕重之分,噎是吞咽不順,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寒,食物下咽即吐。所以噎是膈的前驅(qū)癥狀,膈常由噎發(fā)展而成。西醫(yī)中的食道炎、食道狹窄、食道潰瘍、食道癌及賁門痙攣等均屬本病范疇。 反胃根原【原文】 反胃者,陽衰土濕,下脘不開也。飲食容納,賴于胃陰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陽之升,中氣健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關(guān)門洞啟,精華之上奉者,清空無滯,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達者,傳送無阻,是以便溺不澀。濕盛陽虧,中氣虛敗,戊土偏衰,則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則能受而不能消。以陽含陰則性降,降則化陰而司受盛,故胃以陽土而主納,陰含陽則氣升,升則化陽而司消磨,故脾以陰土而主磨。陽性開,陰性閉,戊土善納,則胃陽上盛而竅開,己土不磨,則脾陰下旺而竅閉。水谷善納,上竅常開,所以能食,飲食不磨,下竅常閉,所以善吐。蓋土性回運,氣化無停,新故乘除,頃刻莫間,飲食不磨,勢難久駐,下行無路,則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其便結(jié)者,糟粕之傳送無多也。隧竅閉澀,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積既久,而后破隘而下。下而又閉,閉而又下,零星續(xù)斷,不相聯(lián)屬。及其遲日延時,傳諸魄門,則糞粒堅硬,形如彈丸。緣大腸以燥金之腑,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潤,故燥澀而艱難也。仲景《金匱》,于反胃嘔吐,垂大半夏之法,補中降逆,而潤腸燥,反胃之圣方也。若與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翻譯】反胃,陽衰土濕,下脘(胃腔下口幽門部)不開。飲食容納,依賴于胃陰的下降,水谷消磨,借助于脾陽的上升,中氣健旺,則胃氣下降而善于接納,脾氣上升而善于消化,水谷化消,關(guān)門敞開,精華的上奉,清空無滯,所以痰涎不生,渣滓的向下通達,傳送無阻,所以大便小便暢通。濕盛陽虧,中氣虛敗,戊土偏衰,則能消化而不能吸收,己土偏弱,則能吸收而不能消化。因為陽含陰則性質(zhì)下降,降則化陰而吸收功能旺盛,所以胃以陽土而主納,陰含陽則氣升,升則化陽而消化功能好,所以脾以陰土而主消化。陽性開,陰性閉,戊土善納,則胃陽上盛而竅開,己土不消化,則脾陰下旺而竅閉。水谷善納,上竅常開,所以能食,飲食不消化,下竅常閉,所以容易嘔吐。土性回環(huán)運轉(zhuǎn),氣化不停,新舊混合增加,頃刻不能容納,飲食不消化,勢難久駐,下行無路,則逆而上涌,自然的道理。病人大便結(jié)塊的,糟粕的傳送不多。于是竅不開,但渣滓有限,不能快速下行,蓄積時間長了,而后突破關(guān)口而下。下而又閉,閉而又下,零星續(xù)斷,不連續(xù)。等到延遲比較長時間,傳到肛門,則糞粒堅硬,形如彈丸。緣于大腸以燥金的腑,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潤,所以干燥滯澀而艱難。仲景《金匱》說,對于反胃嘔吐的,傳留后世加大半夏的治法,補中降逆,而潤腸燥,反胃的圣人方子。如果與茯苓四逆湯合用,其效更神奇了。 【原文】 姜苓半夏湯 人參三錢 半夏三錢 干姜三錢 茯苓三錢 白蜜半杯 河水揚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溫服。 【翻譯】姜苓半夏湯 人參11克 半夏11克 干姜11克 茯苓11克 白蜜半杯 河水揚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溫服。 【原文】 反胃與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閉耳。全以溫中燥濕,降逆開結(jié)為主。土燥陽回,飲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潤,渣滓盛滿,傳送無阻,大便自易。濕氣滲泄,必由便溺,若肝氣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膠,疏木清風。利水滑腸之法,依噎膈諸方,無有異也。 【翻譯】反胃與噎膈同理,只是胃脘上口賁門部不閉合罷了。治療的時候全以溫中燥濕,降逆開結(jié)的藥物為主。土燥陽回,飲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潤,渣滓盛滿,傳送無阻,大便自然就容易了。濕氣滲泄,必然通過大小便,如果肝氣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膠,疏木清風。利水滑腸的方法,依照治療噎膈的各個方子,沒有不同。仲景《金匱》說,對于反胃嘔吐的,傳留后世加大半夏的治法,補中降逆,而潤腸燥,反胃的圣人方子。如果與茯苓四逆湯合用,其效更神奇了。此處改為:仲景《金匱》說,對于反胃嘔吐的,傳留后世大半夏湯的治法,補中降逆,而潤腸燥,反胃的圣人方子。如果與茯苓四逆湯合用,其效更神奇了。消渴根原 消渴根原【原文】 消渴者,足厥陰之病也。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相為表里,風木之性,專欲疏泄,土濕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強欲疏泄,則相火失其蟄藏。手少陽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陽膽從相火化氣,手少陽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陽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緣風火合邪,津血耗傷,是以燥渴也。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膽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脾陷胃逆,二氣不交,則消病于上而淋病于下。但是脾陷,則淋而不消,但是胃逆,則消而不淋。淋而不消者,水藏而木不能泄也,消而不淋者,木泄而水不能藏也。木不能泄,則肝氣抑郁而生熱,膀胱熱澀,故溲便不通,水不能藏,則腎陽泄露而生寒,腎臟寒滑,故水泉不止。肝木生于腎水而胎心火,火之熱者,木之溫氣所化,木之溫者,水之陽根所發(fā)。水主蟄藏,木主疏泄,木虛則遏抑子氣于母家,故疏泄不行,而病淋澀,木旺則盜泄母氣于子家,故蟄藏失政,而善溲溺?!端貑枴庳收摗罚盒囊茻嵊诜危蜗?,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此上下俱寒,上寒則少飲,下寒則多溲。飲一溲二,是精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督饏T》: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一斗,小便一斗。此下寒上熱,下寒則善溲,上熱則善飲。飲一溲一,是溺多而精少也,則猶可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是消淋之兼病者也。 【翻譯】消渴,足厥陰經(jīng)的病。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互相為表里,風木的本性,特別想疏泄,土濕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如意,卻強想疏泄,那么相火失去他蟄藏的功能。手少陽三焦經(jīng)以相火主令,足少陽膽經(jīng)跟從相火轉(zhuǎn)化為氣,手少陽下陷于膀胱,因此下面發(fā)病淋病,足少陽上逆于胸膈,所以上面發(fā)病為消渴,緣于風和火聚集邪氣,津液、血液耗傷,所以燥渴。淋病是因為肝脾的下陷,消渴是因為膽胃的上逆,脾下陷而乙木不升,所以發(fā)淋病,胃上逆而甲木不降,所以發(fā)病消渴。脾陷胃逆,二氣不交,于是消渴病在上而淋病在下。只是脾下陷,則是淋病不是消渴,只是胃逆,則是消渴而不是淋病。淋病但不是消渴的,水藏但木不能泄,消渴但不是淋病的,木能泄但水不能藏。木不能泄,則是肝氣抑郁而產(chǎn)生熱,膀胱熱澀,所以小便不通,水不能藏,則是腎陽泄露而產(chǎn)生寒,腎臟寒滑,所以水象泉那樣不止。肝木生于腎水而孕育心火,火的熱,木的溫氣所化,木溫的,水的陽根所發(fā)。水主蟄藏,木主疏泄,木虛則遏抑子氣于母家,所以疏泄不通,從而發(fā)病淋澀,木旺則盜泄母氣于子家,所以蟄藏失去功能,而產(chǎn)生多小便的病證。《素問·氣厥論》說:心熱移到肺,肺消,肺消的,喝一小便二,死亡不能治了。這是上下都寒,上寒則是少喝水,下寒則是多小便。喝一小便二,是精和尿各半,所以必死?!督饏T》說:男子消渴,小便反而多,飲一斗,小便一斗。這是下寒上熱,下寒則多小便,上熱則多飲水。喝一小便一,是尿多而精少,但還可以治??视嬎”悴焕?,是消渴淋病兼而有之的病人。 {解讀}消渴病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病名,是指以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為主要特征的綜合病證。若做化驗檢查其主要特征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變部位在肺、胃、腎,基本病機為陰津虧耗,燥熱偏盛。 【原文】 腎氣丸 地黃二兩八錢 山萸一兩四錢 山藥一兩四錢 丹皮一兩 茯苓一兩 澤瀉一兩 桂枝三錢五分 附子三錢五分 煉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漸加。 【翻譯】腎氣丸 地黃10克 山萸5克 山藥5克 丹皮4克 茯苓4克 澤瀉4克 桂枝13克 附子13克 煉蜜丸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一日兩服。不知,漸加。 【原文】 《金匱》:消渴,飲一斗,小便一斗,上傷燥熱,下病濕寒,燥熱在肝肺之經(jīng),濕寒在脾腎之臟。腎氣丸,茯苓澤瀉,瀉濕燥土,地黃丹桂,清風疏木,附子溫腎水之寒,薯蕷山萸,斂腎精之泄,消渴之神方也。肝主疏泄,木愈郁而愈疏泄,泄而不通,則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則水泉不止。腎氣丸能縮小便之太過,亦利小便之不通,《金匱》:小便一斗者主之,小便不利者亦主之,以其瀉濕而燥土,清風而疏木也。 【翻譯】《金匱》說:消渴,飲一斗,小便一斗,上面?zhèn)谠餆?,下面病在濕寒,燥熱在肝肺的?jīng)上,濕寒在脾腎的臟上。腎氣丸,茯苓、澤瀉,瀉濕燥土,地黃、丹皮、桂枝,清風疏木,附子溫腎水的寒,薯蕷、山萸,收斂腎精的泄露,治療消渴的神方。肝主疏泄,木越郁積而越疏泄,泄而不通,則是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則是水如泉水不止。腎氣丸能縮小小便的太過,也治療小便的不通,《金匱》說:小便一斗的起作用,小便不利也起作用,因為他可以瀉濕而燥土,清風而疏木。 【原文】 豬苓湯 豬苓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滑石(研)三錢 阿膠三錢 煎大半杯,入阿膠,消化,溫服。治上消下淋者。 上渴而下淋者,土濕木郁,而生風燥。豬茯滑澤,瀉濕燥土,阿膠滋木清風,解渴通淋之良法也。若木郁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以達木氣。若消淋兼作而發(fā)熱脈浮者,是土濕木郁而感風邪,當以五苓發(fā)其汗也。 【翻譯】豬苓湯 豬苓11克 茯苓11克 澤瀉11克 滑石(研)11克 阿膠11克 煎大半杯,入阿膠,消化,溫服。治療上消渴下淋病的。 上消渴下淋病的,土濕木郁,從而產(chǎn)生風燥。豬苓、茯苓滑澤,瀉濕燥土,阿膠滋木清風,是解渴疏通淋病的良法。如果木郁不能疏泄,適宜加桂枝,以通達木氣。如果消渴淋病同時發(fā)作并且發(fā)熱脈浮的,是土濕木郁而感風邪,應(yīng)當用五苓散發(fā)汗。 【原文】 桂附苓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龍骨(鍛,研)三錢 牡蠣(鍛,研)三錢 首烏(蒸)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治飲一溲二者。 【翻譯】桂附苓烏湯 茯苓11克 澤瀉11克 桂枝11克 干姜11克 附子11克 龍骨(鍛,研)11克 牡蠣(鍛,研)11克 首烏(蒸)11克 煎大半杯,溫服。治療飲一便二的。 【原文】 《素問》飲一溲二,水寒土濕,木氣疏泄,宜苓澤,瀉濕燥土,姜附,暖水溫中,桂枝首烏,達木榮肝,龍骨牡蠣,斂精攝溺。病之初起,可以救藥,久則不治。 【翻譯】《素問》說飲一小便二,水寒土濕,木氣疏泄,宜用茯苓、澤瀉,瀉濕燥土,干姜、附子,暖水溫中,桂枝、首烏,通達木強肝,龍骨、牡蠣,收斂精和尿。病剛得的時候,可以救藥,時間長了不能治。 癲狂根原【原文】 癲狂者,即驚悸之重病也。肝為木,其氣風,其志怒,其聲呼。心為火,其氣熱,其志喜,其聲笑。肺為金,其氣燥,其志悲,其聲哭。腎為水,其氣寒,其志恐,其聲呻。脾為土,其氣濕,其志憂,其聲歌。氣之方升而未升則怒,已升則為喜,氣之方降而未降則悲,已降則為恐。蓋陷于重淵之下,志意幽淪,是以恐作。方其半陷,則凄涼而為悲,悲者,恐之先機也。升于九天之上,神氣暢達,是以喜生。方其半升,則拂郁而為怒,怒者,喜之未遂也。凡人一臟之氣偏盛,則一臟之志偏見,而一臟之聲偏發(fā)。癲病者,安靜而多悲恐,肺腎之氣旺也;狂病者,躁動而多喜怒,肝心之氣旺也。肺腎為陰,肝心為陽,二十難曰:重陰者癲,重陽者狂,正此義也。而金水之陰旺,則因于陽明之濕寒,木火之陽盛,則因于太陰之濕熱。緣胃土右降,金水所從而下降,濕則不降,金水右滯而生寒,金旺則其志悲,水旺則其志恐也。脾土左升,木火所從而上行,濕則不升,木火左郁而生熱,木旺則其志怒,火旺則其志喜也。濕寒動則寢食皆廢,悲恐俱作,面目黃瘦,腿膝清涼,身靜而神迷,便堅而溺澀,此皆金水之旺也。濕熱動則眠食皆善,喜怒兼生,面目紅肥,臂肘溫暖,身動而神慧,便調(diào)而水利,此皆木火之旺也。癲緣于陰旺,狂緣于陽旺。陰陽相判,本不同氣,而癲者歷時而小狂,狂者積日而微癲。陽勝則狂生,陰復(fù)則癲作。勝復(fù)相乘而癲狂迭見,此其陰陽之俱偏者也。 【翻譯】癲狂的,即驚悸的重病。肝為木,肝氣屬風,其志怒,其聲呼。心為火,其氣熱,其志喜,其聲笑。肺為金,其氣燥,其志悲,其聲哭。腎為水,其氣寒,其志恐,其聲呻。脾為土,其氣濕,其志憂,其聲歌。氣剛開始上升而但未升起來則怒,已經(jīng)升起來則為喜,氣剛開始下降而未降下來則悲,已經(jīng)降下來則為恐。陷于深淵,志意幽淪,所以驚恐發(fā)作。等到下陷一半,則凄涼而轉(zhuǎn)為悲,悲,恐懼的先機。升于九天之上,神氣暢達,所以產(chǎn)生歡喜。等到上升一半,則抑郁而轉(zhuǎn)為怒,怒,歡喜未達到。凡是人一個臟器的氣偏盛,則一臟的意志偏重的表現(xiàn)出來,從而一個臟器的氣偏發(fā)。癲病的,安靜而且多悲傷驚恐,肺腎的氣旺盛;狂病的,躁動而多歡喜憤怒,肝心的氣旺盛。肺腎為陰,肝心為陽,二十難說:陰氣重的發(fā)癲病,陽氣重的發(fā)狂病,正是這個意思。而金水的陰氣旺盛,則是因為陽明經(jīng)的濕寒,木火的陽盛,則是因為太陰經(jīng)的濕熱。緣于胃土右降,金水隨從而下降,濕則不降,金水右滯而生寒,金旺則其志悲,水旺則其志恐。脾土左升,木火隨從而上行,濕則不升,木火左郁而生熱,木旺則其志怒,火旺則其志喜。濕寒發(fā)動則寢食都廢,悲恐都發(fā)作,面目黃瘦,腿膝清涼,身靜而神迷,大便堅硬而小便不通,這都是金水的旺盛。濕熱發(fā)動則睡眠吃飯都好,喜和怒同時發(fā)生,面目紅肥,臂肘溫暖,身動而神慧,大便順調(diào)而小便通利,這都是木火的旺盛。癲病緣于陰旺,狂病緣于陽旺。陰陽的性質(zhì)相互不同,本來不是同樣的氣,而癲病的,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而發(fā)小狂,狂病的,積累時日而發(fā)微癲。陽氣勝過陰氣則狂病發(fā),陰氣再盛則癲病發(fā)作。陽氣勝陰氣陰氣勝陽氣而癲狂輪流發(fā)病,這是陰陽氣都偏。 【原文】 苓甘姜附龍骨湯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茯苓三錢 麥冬(去心)三錢 龍骨三錢 牡蠣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有痰者,加蜀漆。治癲病悲恐失正者。 【翻譯】苓甘姜附龍骨湯 半夏11克 甘草7克 干姜11克 附子11克 茯苓11克 麥冬(去心)11克 龍骨11克 牡蠣11克 煎大半杯,溫服。有痰的,加蜀漆。治療癲病悲恐失正的病。 【原文】 丹皮柴胡犀角湯 丹皮三錢 柴胡三錢 犀角(研汁)一錢 生地三錢 芍藥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炙)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治狂病喜怒乖常者。 【翻譯】丹皮柴胡犀角湯 丹皮11克 柴胡11克 犀角一錢,研汁 生地11克 芍藥11克 茯苓11克 甘草(炙)7克 煎大半杯,溫服。治療狂病喜怒乖常的病。 【原文】 勞傷中氣,土濕木郁,則生驚悸。濕旺痰生,迷其神志,喜怒悲恐,緣情而發(fā),動而失節(jié),乃病癲狂。癲狂之家,必有停痰。痰者,癲狂之標,濕者,癲狂之本。癲起于驚,狂生于悸,拔本塞原之法不在痰。若宿痰膠固,以瓜蒂散上下涌泄,令藏腑上下清空,然后燥土瀉濕,以拔其本。 【翻譯】過度勞累而引起的傷害中氣,土濕木郁,就產(chǎn)生驚悸。濕旺就產(chǎn)生痰,神志模糊不清,喜怒悲恐,順乎情緒而發(fā)作,動而失去控制,便發(fā)癲狂病。癲狂的病人,一定有滯留的痰。痰,癲狂病的表面現(xiàn)象,濕,是癲狂的根本。癲病緣起于驚恐,狂病產(chǎn)生心驚肉跳,拔除本原堵塞源頭的方法不在于痰。如果過夜的痰膠固,用瓜蒂散上下吐瀉,讓藏腑上下清空,然后燥土瀉濕,以拔除發(fā)病的根本。 痰飲根原【原文】 痰飲者,肺腎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濕,肺腎為痰飲之標,脾胃乃痰飲之本。蓋肺主藏氣,肺氣清降則化水,腎主藏水,腎水溫升則化氣。陽衰土濕,則肺氣壅滯,不能化水,腎水凝瘀,不能化氣。氣不化水,則郁蒸于上而為痰,水不化氣,則停積于下而為飲。大凡陽虛土敗,金水堙郁,無不有宿痰留飲之疾。清道堵塞,肺氣不布,由是壅嗽發(fā)喘,息短胸盛,眠食非舊,喜怒乖常。蓋痰飲伏留,腐敗壅阻,礙氣血環(huán)周之路,格精神交濟之關(guān),諸病皆起,變化無恒,隨其本氣所虧而發(fā),而總由脾陽之敗。緣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手太陰肺從濕土化氣,濕旺脾虧,水谷消遲,脾肺之氣,郁而不宣,淫生痰涎,歲月增加,久則一身精氣盡化敗濁,微陽絕根,則人死矣。高年之人,平素陽虛,一旦昏憒痰鳴,垂頭閉目,二三日即死。此陽氣敗脫,痰證之無醫(yī)者也。其余百病,未至于此。悉宜燥土瀉濕,絕其淫泆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滯之物,使之精氣播宣,津液流暢,乃可扶衰起危,長生不老耳。 【翻譯】痰飲,肺、腎的病,而根原在于土濕,肺腎為痰飲的表面表現(xiàn),脾胃才是痰飲病的根本。因為肺主藏氣,肺氣清降則化水,腎主藏水,腎水溫升則化氣。陽衰土濕,則肺氣堵塞,不能化水,腎水凝瘀,不能化氣。氣不化水,則郁蒸在上而化為痰,水不化氣,則停積于下而為飲。大凡陽虛土敗,金水郁結(jié),沒有不有宿痰留飲的疾病的。清氣上升的道路堵塞,肺氣不能宣布,于是堵塞咳嗽發(fā)病哮喘,氣息短胸氣旺盛,睡眠吃飯不如原來,喜怒無常。因為痰飲隱藏停留,腐敗堵塞,阻礙氣血循環(huán)周流的通路,阻礙精神交流的關(guān)鍵,各種病都發(fā)生,變化無常,隨著本氣所虧虛而發(fā)作,但總是由于脾陽氣的衰敗。緣于足太陰脾經(jīng)是以濕土主使職能,手太陰肺經(jīng)隨從濕土轉(zhuǎn)化為氣,濕旺脾虧,水谷消化遲緩,脾肺的氣,抑郁而不能宣布,多產(chǎn)生痰涎,歲月增加,時間長了則一身精氣都化為敗濁,微陽斷絕根本,那么人就死了。年齡大的人,平時就陽虛,一旦神志不清痰多,垂頭閉目,二三天就死。這是陽氣敗脫,痰證沒法醫(yī)治的情況。其余百病,不至于此。都適宜燥土瀉濕斷絕病人淫亂產(chǎn)生痰飲的根源,去其瘀塞停滯的殘物,使他精氣播散宣布,津液流暢,才可扶衰救危,延年益壽。 【原文】 姜苓半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橘皮三錢 生姜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翻譯】姜苓半夏湯 茯苓11克 澤瀉11克 甘草7克 半夏11克 橘皮11克 生姜11克 煎大半杯,溫服。 【原文】 百病之生,悉由土濕,是以多有痰證,而鼓脹、噎膈、虛勞、吐衄、嗽喘、驚悸之家更甚。原因土濕陽虛,氣滯津凝。法宜燥土瀉濕,利氣行郁,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是定法也。在上之痰,半成濕熱,在下之飲,純屬濕寒,上下殊方,溫清異制,大要以溫燥水土為主。上熱者,加知母石膏,下寒者,佐干姜附子。痰之陳宿纏綿,膠固難行者,加枳實開之。飲之停瘀藏腑者,上在胸膈,用十棗湯,瀉其氣分;下在臍腹,用豬苓湯,瀉于水道;流溢經(jīng)絡(luò)者,用五苓散,瀉之汗孔。上脘之痰,可從吐出,中脘之痰,可從便下,若經(jīng)絡(luò)之飲,非使之化氣成津,瀉于汗尿,別無去路也。一切痰飲,用瓜蒂散吐之,功效最捷。續(xù)隨子仁,驅(qū)逐痰飲,亦良物也。 【翻譯】百病的產(chǎn)生,全由土濕,所以多有痰證,而鼓脹、噎膈、虛勞、吐衄、嗽喘、驚悸的病人更嚴重。原因在土濕陽虛,氣滯津凝。治療方法適宜于燥土瀉濕,利氣行郁,小半夏湯加茯苓、橘皮,是一定的法則。在上的痰,一半是濕熱,在下的飲,純屬濕寒,上下用不同的方子,溫暖清涼不同的癥狀,大的要點是溫燥水土為主。上熱的,加知母、石膏,下寒的,輔佐干姜、附子。陳痰纏綿的,膠固難行的,加枳實化開他。飲停留淤積藏腑的,上在胸膈,用十棗湯,瀉其氣分;下在臍腹,用豬苓湯,瀉于水道;流溢經(jīng)絡(luò)的,用五苓散,瀉在汗孔。上脘的痰,可從口中吐出,中脘的痰,可從大小便下去,如果是經(jīng)絡(luò)的飲,非使他化成氣化成津液,瀉于汗和尿,別沒有排除的道路。一切痰飲,用瓜蒂散吐之,功效最快捷。用續(xù)隨子的仁,驅(qū)逐痰飲,也是好的藥物。 {解讀}痰飲,痰與飲的合稱,臟腑病變過程中滲出并積存于體內(nèi)的病理產(chǎn)物,可阻礙氣血運行而成為繼發(fā)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較稠濁的稱為痰,清稀的稱為飲。痰不僅是指咳吐出來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滯在臟腑經(jīng)絡(luò)等組織中的痰液。飲,即水液停留于人體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癥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咳嗽根原【原文】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右轉(zhuǎn),肺金順下,霧氣降灑,津液流通,是以無痰,呼吸安靜,上下無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無降路,霧氣堙塞,固痰涎淫生,呼吸壅礙,則咳嗽發(fā)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風寒外閉,里氣愈郁故也。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緣陽明之陽虛。太陰以己土而生濕,陽明從庚金而化燥,燥敵其濕,則胃降而脾升,濕奪其燥,則脾陷而胃逆,以燥為陽而濕為陰,陽性運而陰性滯,理自然也?!端貑枴た日摗罚浩浜嬍橙胛福瑥姆蚊}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合內(nèi)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是咳嗽之證,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細辛。其燥熱為咳者,金燥而火炎也。手陽明以燥金主令,燥氣旺則手太陰化氣于庚金而不化氣于濕土,一當胃逆膽升,刑以相火,則壅嗽生焉。然上雖燥熱,而下則依舊濕寒也。蓋肺胃順降,則相火蟄藏而下溫,肺胃逆升,則相火浮動而上熱。上熱則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緣足太陰之濕盛,則辛金從令而化濕,是生濕嗽,手陽明之燥盛,則戊土從令而化燥,是生燥咳,燥則上熱,濕則下寒。究之濕為本而燥為標,寒為原而熱為委,悟先圣咳嗽之意,自得之矣。 【翻譯】咳嗽,肺胃的病。胃土右轉(zhuǎn),肺金順下,霧氣降灑,津液流通,這就沒有痰,呼吸安靜,上下無阻,這就不咳嗽。胃土上逆,肺無降路,霧氣堵塞,固痰涎多生,呼吸阻礙,則會咳嗽發(fā)作。病多發(fā)作于秋冬的,風寒外閉,里氣越郁積的原因。而胃氣之所以不降,全緣于陽明經(jīng)的陽虛。太陰經(jīng)以己土而生濕,陽明經(jīng)隨從庚金而化燥,燥強于濕,則胃降而脾升,濕氣勝過燥,則脾陷而胃逆,因為燥為陽而濕為陰,陽氣的性質(zhì)循序移動但陰氣性質(zhì)郁滯,自然的道理。《素問·咳論》說:病人的寒氣隨飲食進入胃里,隨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合內(nèi)邪,因為是外來的寒氣,則為肺咳。凡是咳嗽的病證,病因在于胃逆而肺寒,所以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細辛。病人燥熱為咳的,金燥而火熱。手陽明經(jīng)以燥金掌管職能,燥氣旺則手太陰經(jīng)化氣于庚金而不化氣于濕土,一旦遇到胃逆膽升,克制相火,則堵塞咳嗽就發(fā)生了。然而上雖燥熱,但下則依舊濕寒。因為肺胃順降,則相火蟄藏而下溫,肺胃逆升,則相火浮動而上熱。上熱則下寒,因為他的火升而不降。緣于足太陰經(jīng)的濕盛,則辛金隨從而化濕,所以產(chǎn)生濕嗽,手陽明經(jīng)的燥盛,則戊土隨從而化燥,所以產(chǎn)生燥咳,燥則上熱,濕則下寒。終究是濕為本而燥為標,寒為原而熱為委,體悟先圣治療咳嗽的意圖,自然得到治療的方法了。 【原文】 姜苓五味細辛湯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干姜三錢 半夏三錢 細辛三錢 五味(研)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翻譯】姜苓五味細辛湯 茯苓11克 甘草7克 干姜11克 半夏11克 細辛11克五味(研)4克 煎大半杯,溫服。 【原文】 咳證緣土濕胃逆,肺金不降,氣滯痰生,竅隧阻礙,呼吸不得順布。稍感風寒,閉其皮毛,肺氣愈郁,咳嗽必作。其肺家或有上熱,而非脾腎濕寒,不成此病。岐伯之論,仲景之法,不可易也。其甚者,則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氣。若肺郁生熱,加麥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膽火刑金,加芍藥貝母,以清膽肺。勞嗽吐血,加柏葉,以斂肺氣。若感冒風寒,嚏噴流涕,頭痛惡寒,加生姜蘇葉,以解表邪。 【翻譯】咳證緣于土濕胃逆,肺金不降,氣滯痰生,竅通道阻礙,呼吸不得順利分散到各處。稍感風寒,閉塞其皮毛,肺氣越郁積,咳嗽必然發(fā)作。病人的肺或有上熱,但不是脾腎濕寒,不形成此病。岐伯的論斷,仲景的方法,不可改變??人試乐氐模瑒t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氣。若肺郁生熱,加麥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膽火克制金,加芍藥、貝母,以清膽肺。勞累過度咳嗽吐血,加柏葉,以收斂肺氣。若感冒風寒,嚏噴流涕,頭痛惡寒,加生姜、蘇葉,以解除體表的邪氣。 肺癰根原【原文】 肺癰者,濕熱之郁蒸也。陽衰土濕,肺胃不降,氣滯痰生,胸膈瘀塞,濕郁為熱,淫泆熏蒸,濁瘀臭敗,腐而為膿。始萌尚可救藥,膿成肺敗則死。此緣濕旺肺郁,風閉皮毛,衛(wèi)氣收斂,營郁為熱,熱邪內(nèi)閉,蒸其痰涎,而化癰膿故也。蓋風中于表,則腠理疏泄而汗出,熱蒸于里,則經(jīng)陽遏閉而惡寒。衛(wèi)陽外斂,呼氣有出而不入,營陰內(nèi)遏,吸氣有入而不出,營衛(wèi)不交,風熱兼作,風邪外傷其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濕土郁滿,肺氣不降,而風襲皮毛,泄其衛(wèi)氣。衛(wèi)氣愈泄而愈斂,皮毛始開而終閉,肺氣壅塞,內(nèi)外不得泄路,痞悶喘促,痰嗽彌增,口干咽燥,而不作渴。少飲湯水,則津液沸騰,多吐濁沫。熱邪內(nèi)傷其津血,津血與痰涎郁蒸,腐化膿穢,吐如米粥。久而肺臟潰爛,是以死也。病生肺部,而根原于胃逆,其胸膈之痛,則是膽木之邪。以胃土不降,肺膽俱無下行之路,膽以甲木而化相火,甲木克戊土,則膈上作疼,相火刑辛金,則胸中生熱。是宜并治其標本也。 【翻譯】肺癰,濕熱的凝聚和蒸騰。陽衰土濕,肺胃不降,氣滯痰生,胸膈瘀塞,濕郁為熱,淫亂熏蒸,濁瘀臭敗,腐而為膿。開始發(fā)作為還可救藥,成膿肺氣衰敗則死。這是因為濕旺肺郁,風閉皮毛,衛(wèi)氣收斂,營郁為熱,熱邪內(nèi)閉,蒸其痰涎,而化癰膿的原因。中風在體表,則皮膚、肌肉的紋理疏泄而汗出,熱蒸于里,則經(jīng)陽遏閉而怕冷。衛(wèi)陽外斂,呼氣有出而不入,營陰內(nèi)遏,吸氣有入而不出,營衛(wèi)不交,風熱同時發(fā)作,風邪外傷其皮毛。皮毛,肺主皮毛。濕土郁滿,肺氣不降,而風襲擊皮毛,泄其衛(wèi)氣。衛(wèi)氣愈泄而愈斂,皮毛始開而終閉,肺氣堵塞,內(nèi)外不得排泄的路,氣悶氣喘,痰嗽更加厲害,口干咽燥,但不感覺渴。少飲湯水,則津液沸騰,多吐污濁的唾沫。熱邪內(nèi)傷其津血,津血與痰涎凝聚和蒸騰,腐化膿穢,吐如米粥。時間長久肺臟潰爛,所以死亡。病生在肺部,但根原在于胃逆,病人胸膈的痛,則是膽木的邪氣。因為胃土不降,肺膽都無下行的通路,膽以甲木而化相火,甲木克戊土,則膈上發(fā)作疼痛,相火克制辛金,則胸中產(chǎn)生熱。適宜一塊治療標和本(標本兼治)。 【原文】 蘇葉橘甘桔湯 蘇葉三錢 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 杏仁三錢 茯苓三錢 貝母三錢 橘皮三錢 生姜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胃逆胸滿重,加半夏。 肺癰,胸膈濕熱,郁蒸痰涎,而化癰膿。痰盛宜逐,膿成當瀉,膠痰堵塞,以甘遂葶藶之屬驅(qū)之,膿血腐瘀,以丹皮桃仁之類排之。劇者用仲景二白散,吐下膿穢,以救臟真,勝于養(yǎng)癰遺害者也。 【翻譯】蘇葉橘甘桔湯 蘇葉11克 甘草7克 桔梗11克 杏仁11克 茯苓11克 貝母11克 橘皮11克 生姜11克 煎大半杯,溫服。胃逆胸滿重的病,加半夏。 肺癰,胸膈濕熱,郁蒸痰涎,而化癰膿。痰盛宜逐,膿成當瀉,膠痰堵塞,用甘遂、葶藶等種類藥物驅(qū)逐散痰,膿血腐瘀,用丹皮、桃仁之類排除。嚴重的用仲景的二白散,吐下膿穢,以救臟真,勝過養(yǎng)癰遺留后患的。 【原文】 二白散 桔梗三分 貝母三分 巴豆(去皮,炒,研如脂)一分 為末,飲服半錢匕,虛者減之。 膿在膈上當吐,則膈下則泄。下多,飲冷水一杯,則止。 【翻譯】二白散 桔梗1.3克 貝母1.3克 巴豆(去皮,炒,研如脂)0.4克 為末,飲服半錢匕,虛的減少。膿在膈上應(yīng)當吐,在膈下則泄下。下多,飲冷水一杯,則止。 【原文】 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炒黃,研,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水三杯,煮棗,取二杯,去棗,入葶藶,煮取一杯,頓服。 膿未成則痰下,膿已成則膿下。 【翻譯】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炒黃,研,彈子大) 大棗12枚 水三杯,煮棗,取二杯,去棗,入葶藶,煮取一杯,頓服(一次較快地將藥物服完)。膿未成則痰下,膿已成則膿下。 {解讀}肺癰,中醫(yī)病名。肺部發(fā)生的癰瘍。證見發(fā)熱振寒,咳嗽,胸痛,氣急,甚則咳喘不得平臥,吐出腥臭膿性粘痰,或咳吐膿血等。本病與肺膿瘍、肺壞疽等相似。肺癰是肺葉生瘡,形成膿瘍的一種病證。臨床以咳嗽、胸痛、發(fā)熱和吐痰腥臭,甚則咳吐膿血為特征。西醫(yī)的肺膿腫、化膿性肺炎、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等,均可參考本證辨證論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