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湯燕菜 現(xiàn)在很多人都知道廣東人善于熬湯、喝湯,殊不知,說到制清湯,魯菜才是鼻祖。早在1400多年前,在山東高陽曾做過太守的賈思勰就曾在《齊民要術》中記載到:“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取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這大概是中國人制作清湯的最早文字記載。而這種清湯的制作原料是牛羊骨,而且要將其捶碎,充分利用骨骼中的骨髓及有機物質。煮熟之后再煮,是較長時間的水煮,掠去浮沫,下火靜置使渣滓沉淀,湯汁清澈??梢?,當時的魯菜大廚們已經(jīng)懂得并掌握了“停之使清”的清湯技巧。元明之際,韓亦在《易牙遺意》中有“捉清汁法”,是用煮熟之原湯汁,掠去浮油,將活蝦和醬一起搗爛后放入湯內,然后火燒開,掠凈浮沫,如此吊三四次至無一點浮油為止。從這些情況看,清湯的制作方法在當時已經(jīng)趨于成熟。 魯菜中有一道清湯燕菜是最具代表性的以清湯調味、非清湯不能成菜的菜式,對于這道菜,不同的大廚有不同的做法,但對于清湯的利用卻是一致的。比如,厲家菜制作時講求保留燕窩獨有的清淡氣質。清湯蒸制而成,用去皮去骨的雞胸肉,肉質要新鮮而潔凈,沒有脂肪附著。雞肉焯水后加入一定比例的水放到鍋中蒸制4個小時,恒定的溫度使雞胸肉中的鮮溶解到水中,無色、無油、毫無雜味。譚家菜的清湯則是在雞湯中加入火腿、瑤柱、干貝、整鴨等,慢火細吊至少10個小時,再過細籮出醇湯,之后再用雞蓉吸附掉湯中的雜質,直至其成為“湯清如水,色如淡茶”的清湯。譚家的清湯燕菜看起清淡入口卻鮮美異常,湯中自帶幾分溫補的功效。兩大官府菜,做法和口味雖然不盡相同,但追求的都是湯清致鮮。 更高等級的三套湯 其實清湯并非湯中至尊,同是魯菜系的孔府菜中用的高湯就比清湯高級多了。它是用三只肥雞、三只肥鴨、三個肘子、九斤豬后腿骨分成三等份,依次在鍋里放入一份,加蔥、姜、鹽等作料開鍋后撇沫兒,煮兩小時后,把鍋中所有原料撈出別用,取三次煮成的湯晾涼后撇去浮油,再用一斤雞腿肉做成“紅俏”,一斤雞胸肉做成“白俏”,湯再加溫分別下入二“俏”,最后把撈出的二“俏”再拍成肉餅,推入湯中再吊一小時,等二俏的鮮味全部融入湯中之后,再撈出棄之,過濾。這樣吊好的湯稱之為“三套湯”。一般來說,制作三套湯的原料之一:老雞,必須是散養(yǎng)柴雞,且經(jīng)過了三個伏天。這種雞帶有天然的豐富黃油,保證三套湯色澤呈茶色且清澈見底,口味鮮醇、淡雅、口緊,冬季舀到平盤內自然凝固后可拌涼菜。三套湯是孔府菜制湯中的絕技,非“門里”廚師,絕不懂其內里做法。 后味精時代的高湯 魯菜最精于以湯調味,但味精的出現(xiàn)卻給魯菜帶來了不少的困惑。原因很簡單,熬一鍋做菜用的美湯,時間大約為10個小時,費時費力,成本高,熬制一鍋也只能用三五天??捎米詠硭游毒?,清水瞬間變雞湯,故而大家群起而效之。但就算不計較健康問題,味精的鮮和湯的鮮終究也是不同的,味精做的菜鮮味只停留在舌頭上,湯做的菜鮮味一直從舌頭鮮到嗓子眼兒。但即便湯的鮮與味精的鮮相差甚遠,在物欲橫流、什么都講究效益的時代,實打實的用高湯調鮮也僅僅能在少數(shù)派高檔餐廳的后廚“存在著”,很多面向大眾的魯菜餐廳因為成本控制的問題,一直不得不在高湯與味精之間博弈著。然而,如果選擇一款高品質的濃縮湯底,配合店內秘制高湯一起使用,或許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四季長安”的魯菜大廚張大江最新研發(fā)的奶油雞湯栗子白菜便是把傳統(tǒng)魯菜高湯和現(xiàn)代調味料完美結合,先以自制清湯煨白菜,而后用濃翅湯加金寶奶油雞湯再次煨白菜,經(jīng)過兩次煨湯的白菜,湯水的鮮味已經(jīng)悄悄浸入白菜的肌理中,特別是金寶奶油雞湯還賦予了白菜微微的奶香,口感更佳豐富、潤滑。 轉載注明來源:https://www./1/view-6477195.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