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波頭的豬油幫
2015-11-05 10:35
作者:老波頭 粵菜館里常有上湯菠菜、上湯豆苗之類的菜式,看到上湯二字,以為很高級,結(jié)果一試,要么淡出鳥來,要么下了很多的味精,總之永遠(yuǎn)不像樣。 不知道什么時候起,吊湯這項基本技能已沒有多少廚師做得好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各樣現(xiàn)成的罐頭產(chǎn)品,更致命的,舍得用罐頭湯的師傅還算能保持一點(diǎn)操守呢,大部分館子的廚房里,堆砌著瓶瓶罐罐的“XX膏”、“XX寶”和“XX香”。 到底是些什么東西?成分里寫著數(shù)十個專用名詞,我是記不起來,但眼睛里看出去,分明是“化學(xué)品1號-100號”,吞進(jìn)肚里,來場合成實(shí)驗,后果只有天曉得。 唉!唉!唉!我早說過一百遍,與其選擇這些化學(xué)元素,還不如下味精,至少人家是從糧食中提取的天然物質(zhì),吃不死人的。 也確實(shí)跟味精無關(guān)。味精傳入中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老師傅最多是在起鍋前,用骨尖挑一小撮放入,并非毫無節(jié)制,而且食材和工序上一點(diǎn)也不偷工減料,那一丁丁的味精,只求畫龍點(diǎn)睛之效。九十年代化工品開始泛濫,是造成吊湯技術(shù)沒落的根本原因。 中國菜的高明,離不開作為配料的吊湯。所謂“廚師的湯,唱戲的腔”,這句話一向流傳在烹飪教材中,大家都快忘了吧。但我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diǎn),吊不好湯的廚子做不好菜,沒有例外。 從老菜譜中尋找一些端倪好了。 先說大家印象中不太講究湯的上海菜,其實(shí)不然,本幫菜中亦多用到高湯的場合,像肉絲黃豆湯和扣三絲,皆是靠湯調(diào)味。我們的高湯,叫做肉清湯,制法是:準(zhǔn)備雞鴨骨、爪、翅膀(豬肉、豬腳或豬骨也可)十斤,加清水二十斤煮沸,撇去浮沫,下蔥二兩、姜一兩,再煮三個鐘頭,待湯色濃白即成。 但是肉清湯跟魯菜、川菜一比,確實(shí)不太入流。魯菜的奶湯,獨(dú)步天下,《舌尖上的中國》介紹奶湯蒲菜這道菜,說奶湯要先炒面糊,不然湯色不夠濃白,是個明顯的謬誤。炒面糊是三流廚師手法,下等得很,上等奶湯,是將老母雞一只、鴨一只、豬肚兩個、豬蹄和豬肘各三斤,沸水汆過,一次性加水四十斤,猛火煮沸,撇沫,熬約兩個鐘頭以上。吊湯有句口訣,“無雞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無肚不白”,一鍋奶湯,把奧妙都道盡了。 川菜的清湯,出于魯菜而勝于魯菜,將老母雞一只、鴨一只、豬排骨三斤、火腿棒子骨二斤,加水四十斤,猛火煮沸,撇沫,下蔥結(jié)三兩、姜一兩、紹酒五兩,始終保持沸而不騰,熬約一個鐘頭,將食材撈出洗凈,蔥姜棄之,再用豬肉茸、雞茸(各用原湯解散)各掃湯一次,再把雞鴨、排骨、火腿骨下鍋,連同豬肉茸、雞茸分別壓成餅放在鍋內(nèi),取其鮮味。 火腿骨自帶咸味,用時不必再下鹽。僅下豬肉茸,掃出的即為清湯,追加雞茸,就叫特級清湯了。掃湯的原理和法國人用蛋白一樣,但掃完再煮的道理,還是四川師傅高明。清湯呈茶色,名副其實(shí)地清澈見底,美名曰“開水”。千萬不要被這個名字唬住,認(rèn)為寡淡,如果你用手指搭一點(diǎn),即刻粘住,絕對不夸張。 川人用清湯,出神入化,有四大名菜:清湯腰方、肝膏湯、雞蒙葵菜和開水白菜,工藝由難至易,令大家驚為天人的開水白菜,只有忝陪末座的資格。 粵人對湯的研究,天下第一,他們的高湯,有頂湯、上湯、淡二湯和二湯之分。 陳夢因先生在《食經(jīng)》中說,三十斤肉,得三十斤湯,即是頂湯。各家的配方不同,通用的是八斤重老母雞、瘦豬肉十九斤、帶骨生火腿三斤、清水四十斤,一并入鍋,猛火煮沸,改小火慢熬,以成菊花心為度,熬四個鐘頭,得湯三十斤。起湯時,撇去湯面浮油,另用一盆,上面放干凈的梳竹篩一塊,鋪潔凈白布,把湯濾入,便為頂湯。 老母雞、瘦豬肉、火腿用量均減少一半,就是上湯,因為火腿減量,咸度不夠,額外加鹽三錢。 用已熬過上湯的湯渣做原料,加滾水三十三斤,熬一小時,起湯三十斤,叫做淡二湯,加鹽一兩二錢,就可以把淡字去掉了。 二湯又叫毛湯,高檔筵席不合用,普通菜式馬馬虎虎湊合。陳夢因先生說,“二湯是將熬過上湯的肉渣加水再熬,其中也有加上其他如鴨殼豬骨之類。當(dāng)然,二湯的成本比上湯平得多。時下二三十元一海碗爛雞翅,只是用二湯制作再加上味精調(diào)味,絕不會用真正上湯的。” 老先生的這段文字距今半個多世紀(jì),當(dāng)今大家都不熬上湯,連二湯的原料也拿不出來矣。 粵菜中另有素上湯,是用黃豆五斤、捶裂的姜塊一兩,加清水三十斤,熬三個鐘頭,得湯二十斤。也有用豆芽、香菇和筍的。各種菌類不是不行,成本上不太合算。 所有的高湯,一下子幾十斤,食材的量不足,味道就出不來。所以吊湯這件事情,家里不太容易做到,平時請客,用雞湯亦可,或者切幾片好火腿,清水蓋沒,蒸兩個鐘頭,也行。 至于有一種金湯,又是店家的噱頭。普通的肉湯,再下南瓜茸去煲,顏色好看,又有甜味,取巧的江湖伎倆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