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漢武帝時期,頒布了一項重要的政令,這項政令就是推恩令。推恩令的推行可以說是非常巧妙的,它本質上是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分權而想出來的一個政策。它的要求是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后來根據(jù)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大學生網(wǎng)賺 推恩令的實質 前面也有講過七國之亂的起因,因為諸侯國之間的實力越來越大,對中央造成了威脅。所以漢景帝采納了晃錯的削藩建議,想要削減諸侯國的封地,卻沒有想到爆發(fā)了“七國之亂”,漢景帝斬殺晃錯仍不能平息諸侯之怒。雖然后來漢景帝決心抵抗,取得了七國之亂的勝利,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這個問題并沒有被徹底解決,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之間,仍然存在矛盾。 歷史是驚人的相似,等到漢武帝登基的時候,也有一個叫做主父偃的大臣,給漢武帝出主意,削弱地方藩王的勢力,加強中央的勢力。不過他提的建議不像晃錯的削藩令那么直接,他提的推恩令,明面上看上去有更正當?shù)恼f法。 因為推恩令的要求是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而在此之前,諸侯王的封地只能傳給自己的嫡長子。簡而言之,推恩令是把一塊本來只能專屬于諸侯嫡長子的蛋糕,平均的分給了諸侯的各個兒子。諸侯的其他兒子,從原本一無所有的狀態(tài),到能夠獲得封地,自然是選擇支持漢武帝啊。所不滿的只有嫡長子了。但架不住庶子多啊。因此在輿論上,推恩令是完全占據(jù)有利地位的。 你看,同樣是削弱藩王實力,漢武帝的推恩令做得讓各諸侯王啞口無言,卻又達到了他中央集權的目的。相比于他老爹漢景帝直接下詔說削藩,漢武帝這一步走的實在太巧秒了。 但究其根底,推恩令仍然是統(tǒng)治者為削弱地方實力所推行的一個政策啊,通過推恩令,漢武帝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分權,達到穩(wěn)固中央統(tǒng)治的目的。而且明面上會讓諸侯國之間完全找不到反抗的理由。 想想吧,假如你的封地本來是一個市的,你生了三個兒子,原本這個市的所有權都是屬于大兒子的,其他子女都沒有,這個市的實力很強,能夠組織20萬大軍,哪怕是皇帝也害怕。尤其他還要想到你可能會和其他市的市長聯(lián)合。 可是,當皇帝把你這個市切成三塊,分給你的三個兒子,然后你的三個兒子又分別生了三個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到最后,可能每個人分到手的封地,不過一個街道大小??赡芤磺€人的軍隊都組織不起來了,這個時候,皇帝還用得著怕你嗎? 同樣是削藩,推恩令卻披了層溫情的外衣,讓諸侯王之間完全沒有反對的理由,卻不得不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封地變少。這個時候,能采取的措施,或許就是少生幾個兒子? 推恩令實施的背景 當然,漢武帝能夠成功實施推恩令,也不是說他的父親祖父就比較笨,想不到這個辦法,只能說,若是沒有漢景帝前期的削藩令,也就沒有漢武帝后來的推恩令。 推恩令的實施,有其不可忽視的歷史背景。 1、削藩問題由來已久 漢高祖時期,確立了劉姓天下,劉姓宗族拱衛(wèi)皇族,確保劉氏江山的穩(wěn)定傳承。只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卻不可避免的演變成了中央王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所以早在漢文帝時期,削藩問題就已經有了隱隱的苗頭,只是當時限于環(huán)境原因,漢文帝也并沒有采取什么激烈的手段去解決這個問題,一直是和諸侯國之間打太極的方式,險險度過。 等到漢景帝時期,他不想再忍了,在大臣晃錯的建議下,直接就想把藩王手里的權力調出來,這也就是后來說的削藩,而這樣簡單粗暴又沒有正當理由的做法,顯然是行不通的。諸侯國立馬聯(lián)合起來造反。剛開始漢景帝還指望著和平解決,不惜殺了自己的心腹大臣晃錯來平息眾怒。只是各諸侯國并沒有收手,中央和各諸侯國之間爆發(fā)了戰(zhàn)爭,史稱“七王之亂”。 這場戰(zhàn)亂最終是以中央獲勝,地方諸侯被削弱為結果告終的,中央進一步集權,而諸侯國的實力受到了沖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徹底解決了這個矛盾。一些比較大的諸侯國,卻依舊有著數(shù)十座城的擁有、使用權,這些諸侯國對皇帝或是中央政府而言卻依舊是一個不小的威脅,這樣的局面也一直持續(xù)到漢武帝登基。 等到漢武帝登基的時候,因為有了前面兩代帝王的鋪墊,加上“七王之亂”的勝利,才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提供了歷史參考和政治基礎。若是沒有前面兩代帝王的試錯和實力儲備,漢武帝未必能順利推行推恩令。 2、推恩令內核早有醞釀 雖然都說推恩令是主父堰給漢武帝提的建議,但其實這個思想內核,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有人提出了。當時,賈誼鑒于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曾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漢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這一建議,并做了一個小范圍內的施行。 當時,淮南王劉長造反,在流放途中絕食自殺,漢文帝說是為了補償,將劉長的封地分給他的三個兒子,而并不是依照以往的慣例,直接讓嫡長子繼承封地,其實就已經是對賈誼提的建議做得一個小幅度嘗試,只是并沒有擴大這個嘗試的范圍。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歷經漢文帝和漢景帝兩朝的經驗,再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主父偃所提出的“推恩令”已經具備了實施的條件。 3、土地兼并嚴重,社會矛盾突出 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社會矛盾突出,也是促使?jié)h武帝決心加強中央集權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因為土地兼并問題,社會矛盾突出,并不利于社會生產力的持續(xù)發(fā)展和國家的強盛發(fā)展。而在當時西漢大一統(tǒng)條件已經日趨成熟的情況下,漢武帝也不可能放任這個問題不管,所以這也成為了漢武帝快速推進推恩令的一個重要因素。 4、匈奴問題 縱觀西漢歷史,匈奴問題從來是無法避免的一個問題,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這兩位帝王限于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政治因素,都沒有大動干戈。而到漢武帝時期,匈奴不斷入侵,兩越不停制造事端,使得西漢王朝邊境不寧。這讓漢武帝意識到,匈奴問題已經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須集中力量,組建一支精銳之師,去挫一挫對方的銳氣,揚起西漢的國威。而想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得保證中央的實力,為這樣的戰(zhàn)爭提供堅實的政治基礎。因此,這也成為漢武帝不得不加快推進推恩令的一個重要原因。 推恩令和削藩的主要區(qū)別就在于,一個是間接委婉,最終使整個藩國被層層削弱,另一個則是強制執(zhí)行,不給藩王任何機會。雖然兩者的共同目的都是維護中央集權,弱化地方分權,但是明顯推恩令實際執(zhí)行起來,會有更多的可操作性。 參考資料: 1.司馬遷的千古箴言“強本干,弱枝葉”; 2.漢朝歷史: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3.推恩令與分封令的區(qū)別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