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一位傳奇媽媽是如何把重度腦癱兒送進北大又送進哈佛的,她就是鄒翃燕和兒子丁丁的故事。 沒有人起點比他更低!丁丁一出生就被診斷為重度腦癱。在5份病危通知書以及“這個孩子沒有搶救價值了,將來非癱即傻”的預言面前,媽媽鄒翃燕坦言:哪怕有1% 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我要讓他活著。而丁丁的父親在現(xiàn)實選擇了放棄,從此丁丁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和媽媽相依為命。 一位單親媽媽獨自養(yǎng)育一個重度腦癱的孩子有多難,是很多人沒辦法想象的。 鄒翃燕回憶:丁丁1歲時手還不會捏握,也坐不住,2歲才會站立,3歲才能扶著墻往前走,6歲才會跳。學用筷子,對普通人來說很簡單的動作,丁丁卻花了一年的時間……類似的事情太多太多! 即使命運如此,又怎樣!記得著名的北大才女劉媛媛在《超級演說家》里說過:命給你一個很低的起點,也許是為了讓你絕對反擊! 這句話對丁丁也是恰如其份。2007年,丁丁以660分成績考入北京大學。2011年,進入北大國際法學院讀研。2016年3月,已經(jīng)工作一年的丁丁被哈佛大學法學院錄取。 如果單看后半部分光鮮的成績單,誰也不會想到他曾是一名重度腦癱兒!他的起點幾乎比任何人都低得多,為何最后能逆襲? 且看在鄒翃燕坐客央視和其它媒體訪談節(jié)目,從她聊的點點滴滴細節(jié)中,不難發(fā)現(xiàn)她獨特的教育秘籍,非常值得“雞飛狗跳”家庭的父母學習。 不可思議的奇跡背后,母子兩是如何一步步闖關(guān)的?第一:“做個為孩子不斷成長進步的媽媽” 把腦癱孩子送進了哈佛,鄒翃燕不覺得自己偉大。她更愿意把自己定義為“一個為了孩子不斷成長進步的媽媽”。 僅這一點很多父母便望塵莫及。前有小學生吐槽:我的媽媽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后有很多媽媽的口頭禪:我這輩子就這樣的,你可得努力學習啊。有句話我覺得說得太現(xiàn)實了:家庭教育最可怕是“一群不讀書,不上進的父母在拼命育兒”。
托爾斯泰曾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jié)到榜樣上,歸結(jié)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strong> 很多人會說:現(xiàn)在的父母真難,又要忙賺錢養(yǎng)家,又要陪孩子讀書。其實再忙再苦能賽過鄒翃燕嗎?一個單親媽媽獨立帶腦癱孩子,即使這樣鄒翃燕年年是單位的先進個人,另外兼了三個職,拼命工作。 父母不一定是清北學霸,也可以是普通農(nóng)民,但是父母努力的樣子,對孩子的影響是根深地固的。還記得今年開學初,被清華校長點名表揚寒門之子林萬東嗎?在收到清華錄取通知書時,還在工地搬磚,同樣林萬東的母親就是一位不怕吃苦,不愿服輸?shù)膵寢尅?/p> 鄒翃燕說:自己絕不只是這場馬拉松的陪跑者,自己也是運動員,伴隨醫(yī)生當年斷言的“痛苦艱辛又漫長”,她也收獲了力量與快樂,也正是這份力量讓丁丁絕地反擊。 第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激發(fā)孩子的內(nèi)驅(qū)力 如果說做一個為孩子不斷成長進步的媽媽,是從自己做起,那么對丁丁的教育學習方面,鄒翃燕的觀點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自己只負責給孩子學習的工具和方法,絕不過度參與。 她是這樣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在訪談中鄒翃燕說:自己卻從不輔導孩子功課,也從不逼孩子上培訓班。對兒子的求助,她的回答是:“別問我,你媽是文盲”鼓勵兒子自己去查資料,先靠自己努力,再求助。 剛上小學時,鄒翃燕就送給兒子一本《新華字典》。有不認識的字,媽媽就一句話“自己查字典去”,無形中,獨立學習的能力得以鍛煉。 讀三年級時,老師要求,家長出試卷給孩子做,做完還要檢查、打分。鄒翃燕從來不出,都是鼓勵丁丁自己出、自己做。鄒翃燕統(tǒng)統(tǒng)不檢查就打100分。 有次甚至受到老師的批評,但鄒翃燕很談定,“我以后還會天天給你打100分?!本碜幼约撼觯约鹤?,還好意思做不對?從此丁丁養(yǎng)成了做一道題、就盡量做仔細做對的習慣,正確率越來越高。 初中時,因為軍訓練習高抬腿,丁丁站不穩(wěn),被教官特殊照顧后,遭同學質(zhì)疑,年輕的教官脫口而出“他是腦癱”,讓他一度厭學和媽媽說:不想上學了!這時鄒翃燕又當?shù)之攱?,連夜趕到學校,為丁丁解圍,讓孩子知道母親永遠是自己的“靠山”強大的后盾。 高二中,成績一度十分不理想。丁丁反問媽媽:為什么一定要考名校?鄒翃燕沒有多說什么,只是帶他去東湖邊看房子,然后讓丁丁形容在一樓,6樓,20樓看到的東湖景象有何不同?從此讓丁丁明白:人在不同的平臺,視野不同,看到的景象才有所不同,站得高了,才有可能看到你想要看到的。 著名女演員胡可在一期節(jié)目中作為嘉賓,聽完鄒翃燕的分享,大呼受益良多。 反觀的普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么把自己氣到心臟搭橋,要么養(yǎng)出“雞娃”:
拋開一切問題的表象,其實孩子不愛學習,不想學習本質(zhì)的原因只有一個:沒有內(nèi)驅(qū)力。 有一條流傳甚廣的生活哲學可以說明: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nèi)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從外打破乃壓力,從內(nèi)破殼是成長。 如何尋找孩子內(nèi)驅(qū)力?4種方法 (一)歌德的“限定法” (二)謝里曼“追求冒險學習法” (三)佐伯佑三的“激情點燃法” (四)村上春樹的“體能強化法” |
|
來自: 專業(yè)工作hj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