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錢幣上的格林兄弟像] 格林定律和威爾納定律,是英語詞匯音變規(guī)律中非常重要常見的兩個規(guī)律。這兩個規(guī)律乍看起來比較抽象難懂,但其實仔細用例子想一想,明白了收獲和獲益也非常大。了解了這兩個音變規(guī)律,以后的英語學習都會變得簡單而有趣了。 印歐語到日耳曼語(古英語)的轉變 印歐語(IE)輔音在日耳曼語(Gmc)里所發(fā)生的變化稱為第一次音變(the First Sound Shift),又稱格林定律(Grimm’s Law),其內(nèi)容如下: IE p, t, k>Gmc f, t (=th), x(在詞頭—h) IE b, d, g>Gmc p, t, k IE bh, dh, gh>Gmc b, d, g 下面分別舉例: IE p>Gmc f: 拉丁文pater ‘father’>古英語f?der ‘father’ 希臘文pyr ‘father’>古英語 fyr ‘fire’ IE t>Gmc t: 拉丁文tres ‘three’>古英語treo ‘three’ 拉丁文tenuis ‘thin’>古英語tynne ‘thin’ IE k>Gmc x(或h) 拉丁文quod ‘what’>古英語hw?t ‘what’ 希臘文kardia ‘heart’>古英語heorte ‘heart’ IE b>Gmc p: 拉丁文bucca ‘cheek, mouth cavity’> 古英語pohha ‘sack’ IE d>Gmc t: 拉丁語duo ‘two’>古英語twa ‘two’ 希臘文drys ‘oak’>古英語treow ‘tree’ IE g>Gmc k: 拉丁文genu ‘knee’>古英語cneow ‘knee’ 希臘文gyne ‘woman’>古英語cwen ‘queen’ IE bh(梵文bh,希臘文ph,拉丁文f) >Gmc b: 梵文bhratar,(拉丁文frater)>古英文brotor “brother” 希臘文phogein ‘roast’>古英語bacan ‘bake’ IEdh(梵文dh,希臘文th,拉丁文f)>Gmcd: 梵文duhitar(<dhugh?ter:希臘文thygater>) > 古英語dohtor ‘daughter’ 梵文madhu ‘honey’(希臘文methy ‘wine’)>古英語meodu ‘mead’ IE gh(重建原始印歐語*gh, 希臘文kh, 拉丁文h)>Gmcg: 重建原始印歐語*ghostis ‘stranger, guest’(拉丁文hostis)>古英語g?st‘guest’(WS giest) 希臘文khole ‘bile’(拉丁文fel ‘gall’)>古英語galla ‘gall’ (WS gealla) 印歐語p,t,k變?yōu)槿斩Zf t (=th) x(詞頭h) 先于 印歐語b,d,g變?yōu)槿斩Zp,t,k, 否則p,t,k進一步變?yōu)?/span>f t (=th) x(詞頭h),英語本族詞就沒有p,t,k的詞了。 思考題:你還能舉出英文詞匯其他格林定律音變的對應詞匯例子嗎?歡迎寫在評論區(qū)與大家一起交流。 更多細節(jié)和特例,歡迎在“英語史-詞源規(guī)律-英文人名簡史”的主題學習交流解答群里參與討論,或在評論里與大家交流。 【威爾納定律(Verner’s Law)】是對格林定律的修訂和補充,由丹麥語言學家卡爾?威爾納(Karl Verner,1846-1896)在1875年發(fā)現(xiàn)。 印歐語清閉止音(爆破清輔音)p, t, k, s演變來的日耳曼語清摩擦音f, t, h, s一律分別變?yōu)闈崮Σ烈?/span>v, e, g, z,[實際應為b,d, g,z]以及詞尾s也變?yōu)?/span>z。這個輔音變化在什么情況才發(fā)生呢? 必須是當印歐語上述輔音(p, t, k, s)前面的音節(jié)不是重音部位。這就意味著第一次音變(格林定律)的發(fā)生早于重音部分變化的發(fā)生,也就是說:IE p, t, k, s>Gmc f, t, h, s的變化早于IE(希臘文)pater>Gmcfadar(重音部分的變化)。 格林定律的缺欠,很快被人們注意到了,如下表: 詞義 希臘語 拉丁語 哥特語 古高地德語 父親 pater pater fadar Vater 兄弟 phrator frater brotar Bruoder 由上可以看出,印歐語的t在日耳曼語中成了d,而沒有變成θ。 人們可以認為印歐語中的t在日耳曼語中共有兩個不同的對應音,即d和θ。 但丹麥著名語言學家卡爾?威爾納(KarlVerner,1846-1896)為此苦費心思,一天他剛好看到梵語pitár(父親)和bhrátar(兄弟)上的重音符號。他想,梵語里這兩個詞各有一個t, 而pitár的t重音在前,拉丁語變成pater;哥特語變成fadar,高地德語變成Vater。 而bhrátar的t卻在重音之后,拉丁語變成frater,哥特語變成brotar,高地德語標成Bruoder。 就是說,梵語的一個t,在日耳曼語和高地德語有兩種變化,是重音位置在其作用。 于是,1875年,他著文寫到,當重音落在詞根音節(jié)上,印歐語p,t,k就變成日耳曼語f, θ,x; 如果重音落在其他音節(jié)上,則在日耳曼語中變成b,d,g。 【重要補充】這學期英語史課上老師提到他認為經(jīng)常被人忽視的一點是威爾納定律發(fā)生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1(p,t,k)前后都是元音,2(p,t,k)前無重讀。這兩點是常容易被忽視的。 威爾納定律應用: 這種語音變化與英語中x的發(fā)音變化一樣。在exit—exact和exercise—examine這兩對詞中,x出在重音之后,成為清輔音叢/ks/,x出現(xiàn)在重音之前,成為濁輔音從/gz/。 從中我們看到,/p/,/t/,/k/在日耳曼語中的變化,只不過是請摩擦音與濁摩擦音之間的變化,而不像格林所說的是摩擦音和塞音之間的變化。這一發(fā)現(xiàn)被后來的學者成為“威爾納定律(Verner’s Law)” 思考題:你還能找出威爾納定律的其他例子嗎?你能說出格林定律和威爾納定律的產(chǎn)生區(qū)別的原因嗎? 關于從日耳曼語到英語的演變,即高地德語音變(第二次音變),由于是英語和德語產(chǎn)生區(qū)別的規(guī)律,受眾是德語和英語的雙語學習者,受眾相對較小。所以在讀書筆記真題交流群里對此規(guī)律和上述兩個規(guī)律的細節(jié)進行交流討論。 這兩個規(guī)律看起來比較抽象難懂,但其實仔細用例子想一想,明白了收獲和獲益也非常大。了解了這兩個音變規(guī)律,以后的英語學習都會變得簡單而有趣了。 轉載敬請標明作者和來源,感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