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蓮才筆九州橫,一生低首謝宣城”,這是清初著名文人王士禎所寫的《論詩絕句》,詩中的“青蓮”無疑就是青蓮居士李白,而那個令李白低首的“謝宣城”是誰呢? 他就是南北朝的山水田園大詩人謝朓,他曾任宣州太守,是李白一生最為欽佩的詩人。 不知是不是因為謝朓的緣故,李白一生曾七次到訪宣城,傳聞他曾在此留下了42首詩歌。 例如“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其中最蕩氣回腸的一首當(dāng)屬《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通篇都是名句,境界之高常人難以企及。 全文如下: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極高,說它是“如天馬行空,神龍出?!?/strong>,我深以為然。 李白寫這首詩時大約是在公元753年,自公元744年,他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后,便開始了看似逍遙實則憂愁的漫游生活。 在古代,除了真正的隱士,沒有一個讀書人不渴望步入仕途,一展抱負(fù)。 李白自然也不例外,公元743年,他懷著滿腔的熱血到了長安,得到唐玄宗的召見,成了翰林待詔。 這是一個很清閑也很尷尬的職位,說白了就是為帝王歌功頌德,溜須拍馬。 這樣的官場生活不是李白想要的,而他那放蕩不羈的性格讓他得罪了很多人。 他們在唐玄宗面前百般詆毀李白,于是不到一年,李白就被“賜金放還”。 這對他而言是解脫,也是煩惱。 他不想“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但是他也不想就此放棄心中的政治理想,所以這段時期,他的心情,瀟灑中帶著憂郁,這首《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就很能代表他的煩憂苦悶、慷慨豪邁。 原本是很極端的兩種心情,可是卻能在李白的詩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即使這首詩不按常理出牌,卻成不世經(jīng)典,驚艷了世人1000多年。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歌開頭既不寫景渲染氣氛,也不是抒發(fā)依依惜別之情,而是直抒胸臆,表達(dá)了他難以紓解的苦悶心情。 瀟灑的李白明白,棄他而去的昨日,早已是過去式,不能也不可以挽留。 往事不可追,而更令他愁苦的是今日的煩憂。 無數(shù)個昨日,無數(shù)個今日,日復(fù)一日,他的憂愁之深之遠(yuǎn)之廣可想而知。 而他的煩惱也是很多懷才不遇,空度時光的有志之士的心聲,所以這兩句才能引起千古共鳴。 不過他并沒有一直陷在這樣的苦悶中,接下來筆風(fēng)一轉(zhuǎn),描繪了一幅秋空萬里的壯美畫面。 一碧如洗的秋空中,萬里長風(fēng)吹送著一行行的鴻雁,這樣爽朗壯闊的畫面令李白精神為之一振,逸興遄飛,對酒當(dāng)歌。 從開頭的極端苦悶,到這里的豪邁,如此大的轉(zhuǎn)折看似不可思議,卻讓人看到了獨屬于詩仙的瀟灑浪漫。 即使身處困頓,也不改豪邁本色,這也是很多人喜歡李白的原因。 接下來的四句承接著這一句的氣勢,進(jìn)一步渲染主客雙方的意興。 李白送別的這位友人李云,是唐朝的散文家,雖然在詩壇上聲名不顯,但是能成為李白的好友,想來文采應(yīng)該不差。 所以李白以“建安風(fēng)骨”來贊美他,而與之相對應(yīng)的“小謝”就是指李白自己的。 這也符合李白一向自信的風(fēng)格,在贊美了對方的同時,也不忘夸耀自己。 而后喝高的李白更是飄飄欲飛,甚至想要騰空而上,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 這兩句浪漫豪放到了極致,將李白的昂揚向上的情緒推到了極致。 “青天攬月”,如此大膽神奇,天馬行空,大概也就李白能寫的出來了。 詩歌至此,他的煩惱仿佛已被拋到了九霄云外,然而接下來,他的情緒突然又急轉(zhuǎn)直下了。 望著謝朓樓外奔騰的流水,讓他陡生煩惱,他想拔刀斷水,卻發(fā)現(xiàn)水流的更歡了;他頻頻舉杯,想要借酒消愁,卻發(fā)現(xiàn)愁更愁。 他發(fā)現(xiàn)這樣的愁苦無法排遣,于是最后發(fā)出了“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的感慨。 既然人生如此不如意,不如駕著一葉扁舟遠(yuǎn)去吧。 雖然這有些消極避世的意味,但在當(dāng)時,李白也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讀書人就兩種出路,要么避世,要么入仕。 既然仕途一道走不通了,那么不如寄情山水。 全詩大開大合,通篇都是名句,驚艷了世人1000多年,境界之高常人難以企及。 明人評價“如天馬行空,神龍出?!?/strong>,實在精辟。 不知你是否也喜歡李白的詩歌,歡迎一起來討論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