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電影《無問西東》時,正好剛讀完《優(yōu)秀的綿羊》。 《優(yōu)秀的綿羊》批評了美國精英或者說名校教育,而《無問西東》則講述了中國名校清華大學四代學子的故事,他們二者之間會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呢? 20年代的清華大學,一名叫做吳嶺瀾的學生因為物理掛科被通知要轉(zhuǎn)系,他很苦惱,來到校長室,校長梅貽琦問他國文和英文那么好,為什么會選擇學實科,他回答說:
我想起《優(yōu)秀的綿羊》中,有關(guān)美國常春藤盟校學生的從眾心理和選擇趨同的闡述,如畢業(yè)后他們大多選擇金融和咨詢行業(yè),不管是否喜歡,因為大家都做這個,選擇當老師或者工匠之類的會被認為“簡直就是浪費名校的教育”。 吳嶺瀾還說:
梅校長對他說:
我想起《優(yōu)秀的綿羊》中說到那些美國的名校生頂著巨大的壓力努力學習和參加各種活動,他們
吳嶺瀾問:“什么是真實?” 梅校長回答:
我想起《優(yōu)秀的綿羊》中說的
梅校長這番話讓吳嶺瀾受到很大啟發(fā),開始認真地反思,后來又有幸聽到泰戈爾的演講:
梅校長也在現(xiàn)場,投給他鼓勵和意味深長的目光,他終于下決心聽從內(nèi)心,追尋自己心中所愛,最后成了一名文科教授。 梅校長這樣的良師讓我想起《優(yōu)秀的綿羊》中所說的真正的導師,哈佛教授哈里.R路易斯認為,真正的導師會
吳嶺瀾是幸運的,他遇到了梅貽琦這樣的良師,他也以自己的言行,影響了他的學生沈光耀的人生選擇。 30年代的西南聯(lián)大,一名叫做沈光耀的學生,陽光帥氣的富二代,在老師關(guān)注真實自我的啟迪下,認真學習之外,也關(guān)注著彼時戰(zhàn)爭中的昆明乃至整個中國,心里充滿了憂思,一次眺望窗外,看到一隊訓練中的士兵經(jīng)過,他萌生了參軍報國的意愿,并在家書中與父母提及。 不想父親為此病倒,母親則親自前來勸阻。這位母親并不是《優(yōu)秀的綿羊》中所說的“直升機”式父母(如直升機一般對孩子嚴加管控)或“溺愛”式父母,她給予兒子充分的自由,到此地念書就是兒子的選擇,她贊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她反對兒子參軍。 她認為兒子參軍是為了求取功名,而功名不過是云煙,尤其是對他們這樣一個出過 “三代五將”的家族來說,她惟愿兒子能享有平凡幸福的生活。她擔心:
面對如此情真意切之勸阻,沈光耀發(fā)誓自己永不參軍。 但是,戰(zhàn)亂中生靈涂炭的情景時時刺激著他,吳嶺瀾老師“哪有學生不走,老師先走的道理”的話,每次防空警報響起都來救白鴿走的行為更讓他深受感染。
飛虎隊長官的這番話讓沈光耀熱血沸騰。 在家與國的矛盾中,在個人生死與國家興亡之間,他最終聽從內(nèi)心召喚,選擇了后者。他清楚地明白自己并不是為了所謂功名或榮光,而是為了“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正是抱著這個信念,沈光耀冒著被敵機發(fā)現(xiàn)的危險,在戰(zhàn)斗間隙,飛行固定線路為饑餓的孩子們送去救命的糧食,最后在與敵機搏斗中,放棄逃生機會,與敵機同歸于盡。 當同學去他家里報告消息時,畫外音傳出沈光耀用家鄉(xiāng)話說
時,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 我想到《優(yōu)秀的綿羊》中有專門章節(jié)闡述對學生道德和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英式教育就是依托文學名著,培養(yǎng)人的道德品質(zhì),這正是書中倡導的博雅教育中所重申和強調(diào)的。 《優(yōu)秀的綿羊》中認為真正的領(lǐng)導力應該是:
顯然,道德和責任意識在其中占據(jù)重要地位。 沈光耀的選擇正是把他人利益,把公共利益放在了個人利益之前。 這在貫穿全劇的張果果身上也得到了體現(xiàn)。 《無問西東》開場和結(jié)尾的鏡頭都是張果果,一名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的當代青年,善良能干,因公司業(yè)務接觸并救治了一個貧困的四胞胎家庭。 后因公司內(nèi)部爭斗,這項業(yè)務停止,張果果也去了另一家公司,他繼續(xù)幫助他們。這時別人卻提醒他,當心被糾纏被訛上,他有些遲疑。再沒去看望他們,家屬來公司找他,他也找理由拒絕見面。 這時,與張果果原公司上司有矛盾的人想擠掉對方,讓他提供對方違規(guī)證據(jù),并暗示事成后他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好處。 這也讓他陷入矛盾中。畢竟他在事業(yè)上也有雄心,何況,這個原上司使計讓他為其背黑鍋,在他為此離職后還對他落井下石。 但是,最后,他還是作出了聽從內(nèi)心良知的選擇,選擇了繼續(xù)幫助四胞胎家庭,選擇了放棄職場競爭中的不義之舉,即使對方曾經(jīng)對他不義。 他選擇了善良與寬容,選擇了堅守自己的做人原則。 張果果之所以最后做出這個選擇,與他父母講述的一段支邊經(jīng)歷有關(guān)。 張果果父母當年支邊時,一次被困在雪地,是李想救了他們,還有尚在腹中的張果果。李想臨死前說的最后一句話是:
看到這兒時,眼淚再一次模糊了我的雙眼。 李想完成了他的自我救贖。 這句話正是在王敏佳墳前,陳鵬對哭泣的李想說的。 陳鵬是60年代的清華理工學霸,他與李想、王敏佳是中學同學加好友。 他心里一直暗戀著王敏佳,為此當校長問他是否愿去核研究所工作時,他回答說他有人要照顧。興沖沖跑來找王敏佳,卻看到她與李想親密的樣子,于是他掉頭就跑,找到校長,表示愿意去能發(fā)揮他專長的研究所工作。 但不久之后王敏佳卻成了審查對象,導火索是她與李想共同為中學恩師打抱不平,她沒有說出李想的名字,正積極請求參加支邊的李想則不敢站出來。 在她死去活來時,李想正在另一頭接受鮮花和掌聲。 陳鵬特地請假趕來守候,以為她死了,準備親手送她入土,卻發(fā)現(xiàn)她醒了過來。為了安全,墳包還是照樣留著,王敏佳親手在墳頭插上了寫有自己名字的墓碑。 陳鵬把她帶到老家細心地安頓好,就回了北京,卻在墳前遇見了懺悔哭泣的李想。 睡覺都要用面紗遮蓋的王敏佳想拒絕陳鵬,覺得她現(xiàn)在的樣子,會讓別人笑話陳鵬,陳鵬說他不在乎她變成什么樣子。她說她老是夢見自己墜入深淵,陳鵬說別怕,他會在下面給她托底,請她不要推開他。 在相隔兩地的日子里,陳鵬還給她寄來了當時很珍貴的雪花膏和貝殼油。 陳鵬對感情的珍視,讓我想到《優(yōu)秀的綿羊》里所描述的相反一面,美國很多名校生因為過于看重成功,導致與人不動感情的交往。 陳鵬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影片中還有個細節(jié)也令人難忘。陳鵬無意中看到王敏佳的印章有破損,特意去刻了一個新的,在路上失手掉落在人群中,小心而耐心地尋找,后來還投入了大量時間和耐心為王敏佳雕刻精美的圖章準備送給她 《優(yōu)秀的綿羊》批評了以常春散盟校為主的美國精英教育,“優(yōu)秀的綿羊”指的是那些名校生在耀眼光環(huán)背后存在的問題和缺點,作為一名羨慕名校生的普通人,看到書的簡介時有種吃不著葡萄的痛快感。 但在閱讀過程中,我心里卻不斷地冒出一個疑問:如果他們是優(yōu)秀的綿羊,那我們多數(shù)非名校畢業(yè)的普通人又是什么呢? 事實上,書中提出的很多問題都不只在名校生身上存在,如選擇時的盲從,焦慮,茫然,道德與責任感的缺失,不動感情的交往等。書中指出這些現(xiàn)象后面的教育問題,也不只是名校教育,甚至不只是大學教育,而是所有的教育,無問西東的教育都應該思考的。 如家庭教育中的過度保護導致嚴加管控或者溺愛,參加各種活動提升素質(zhì)變成只為給簡歷加分,還有施一公教授批評過的大學教育中過于注重就業(yè)和職業(yè)教育等。 讀完書后,才知道本書不只批評,更談如何建設。書中提出的建議值得所有的教育借鑒,如教育要首先關(guān)注學生作為人的成長需求,其次才是特定領(lǐng)域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diào)通識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等。 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認為那些名校生身上存在的許多問題,歸根結(jié)底就是他們?nèi)鄙僬嬲淖晕?strong>。真正的教育應該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尋找并建立真實的自我。 這種倡導或者說理想在《無問西東》中得到了生動地體現(xiàn),這部反映清華大學四代學子人生選擇和經(jīng)歷的影片,其本質(zhì)是講述了四個關(guān)于“真實”的故事,這里的“真實”就是“真實的自我”。 《優(yōu)秀的綿羊》引用哈佛學院前任院長哈里·R.路易斯的話指出,大學對大學生的成長所承擔的更大的教育責任是幫助他們尋找自我,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使命。其實,這不只是大學教育的責任,也是所有教育應該擔負起的責任。 正如《無問西東》所闡釋的:
正是有了這種對真實自我的追尋和珍視,才讓劇中四位名校生都沒有成為書中所說的“優(yōu)秀的綿羊”。 在我看來,《無問西東》是對《優(yōu)秀的綿羊》中提出問題和建議的最好回答:愿我們的教育能如影片所展示的那樣,幫助孩子們找到真實的自我,活出生命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