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出自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辯》。無跡可求,指意境自然。傳說羚羊生性警惕,睡覺時為防天敵偷襲,常以角懸于樹上,四足不著地,使天敵無跡可尋,從而防患于未然。此以羚羊睡眠的特點為喻,形容詩歌創(chuàng)作中意境超脫、不著痕跡的境界。 2. 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癢。 出自宋·嚴羽《滄浪詩話》。隔靴搔癢,比喻說話、做事不到位,沒抓住要害。此以隔靴搔癢為喻,形象生動地闡明了寫文章當以達意傳情的清晰、透徹為目標的道理。 3. 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 出自《滄浪詩話·詩辯》。只有“悟”,才是內行,由“悟”寫出的詩才是本色。 4. 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 出自《滄浪詩話·詩辯》。大概禪道看的是妙悟,詩道看的也是妙悟。 5. 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出自《滄浪詩話·詩辯》。盛唐詩人重視的是詩的意趣,就像羚羊掛角一樣,找不到蹤跡。 6. 然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出自《滄浪詩話·詩辯》。悟的程度有淺有深,有不同的領域,有的人悟得透徹,有的人只是一知半解。 7.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頭一差,愈緊愈遠,由入門之不正也。 出自《滄浪詩話·詩辯》。走路沒有走到,可以再加一把勁;但如果起步的地方就錯了,就只會走得越快,差得越遠——這就是因為入門不正。 8. 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出自《滄浪詩話·詩辯》。孟浩然的學識比起韓愈來相差很遠,但是他的詩卻有很多勝過韓愈的地方,唯一的原因就是妙悟而已。 9. 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 出自《滄浪詩話·詩辯》。學寫詩的人要以見識為主:入門要正,效法的榜樣要高;應該把漢、魏、晉、盛唐時代的詩人樹為榜樣,不必把開元、天寶以后的詩人樹為榜樣。 10. 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出自《滄浪詩話·詩辯》。所以盛唐詩歌的妙處就是,透徹玲瓏,不能直接把握,就像是空中的聲音、臉上的神色、水中的月亮、鏡中的形象,詩句是有限的,意韻卻是無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