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0 傳世《老子》版本眾多,何本為善?螞蟻不治此學(xué),所知不多,故而不敢妄言。但據(jù)胡適所言,最通行的版本乃是世德堂的河上公章句本和華亭張氏的王弼注本。螞蟻不可能有這兩種本子,手頭僅有上海書店1986年版影印本《諸子集成》和上海古籍1995年版《老子莊子》。其中影印本魏源撰《老子本義》未注明所依版本;影印本王弼注《老子道德經(jīng)》僅注明是“華亭張氏原本”,所說不詳;上海古籍本則明確說明是“以清光緒元年浙江書局據(jù)華亭張氏本??獭⒚駠拍暾憬瓐D書館覆刻的王弼《老子注》為底本,參校以明正統(tǒng)《道藏》本王弼《道德真經(jīng)注》、河上公《道德真經(jīng)注》、《道德真經(jīng)集注》、《古逸叢書》本《集唐字老子道德經(jīng)注》以及陶鴻慶《讀老子札記附王弼注勘誤》”。雖然可能三本均未參校世德堂河上公章句本,但以這三個本子為依據(jù)說幾句話,大抵也還說得過去。當(dāng)然,近年出土、整理、刊布的馬王堆漢帛書版和郭店楚竹書版亦當(dāng)在參考之列,但好在螞蟻并非此中專家,故而偷懶。不過,如因偷懶造成所說錯謬,萬望讀者諸君不吝指正,勿使謬種流傳以致辱先德誤后輩。 開場白說了這么些,螞蟻到底要說幾句什么話呢?很簡單——如題——就是湊湊網(wǎng)上“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到底該如何斷句的熱鬧。河上公、王弼諸家皆認(rèn)為當(dāng)斷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司馬光、王安石、蘇轍則認(rèn)為當(dāng)斷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說出自魏源,確否,螞蟻未之考也,亦不知司馬王蘇是否為始作俑者。但無論如何,通行的看法是歷來注家皆晚于河上公,故以有無斷句當(dāng)為后起之說。不過,后起之說不見得就必定有失于老子本意,我們需要對此做一番研究。 《老子》共見欲字25處,其含義主要有三種。一為欲望,如:常使民無知無欲(三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常無欲可名于?。ㄈ恼拢?、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三十七章)、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是以圣人欲不欲(后欲,六十四章),計7處;一為想要、打算、希望,如:將欲取天下為之(二十九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qiáng)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三十六章)、不欲琭琭如玉(三十九章)、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六十一章)、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不欲(前欲,六十四章)、其不欲見賢(七十七章),計14處;一為愛好、喜愛,如: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三章),計1處。另外,三十七章“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的欲字做欲望或想要解均通①,到底何解為善,此處存而不論無關(guān)宏旨。再就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中的兩個欲字,如果斷句作有欲、無欲,則該字當(dāng)做欲望解,但如果斷作欲以,則當(dāng)解作想要。 考《老子》中7處做欲望解的欲字,無一例外的跟寡、無、不這樣的否定詞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肯定,老子的確主張控制欲望。除了三十四章的“常無欲”之外,聯(lián)系上下文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他的這個主張是為了效法圣人之治,以期達(dá)到萬物自化(自賓)、天下自正和民自樸的目的。這跟他所主張的無為、好靜、無事一樣,都屬于老子的政治哲學(xué)。雖然我們可以從老子不說“無為,以觀其妙”來斷定他也不會說“無欲,以觀其妙”,但為嚴(yán)謹(jǐn)起見,我們還是有必要問一問他的這個“妙”到底是個什么意思。 王弼曰:“妙者,微之極也?!贝四艘悦钔?。眇,《說文》:一目小也?!夺屆罚耗靠锵菁痹豁?。眇,小也?!都崱罚喉鹑唬⒓?xì)貌?!墩崱罚何⒁?,細(xì)也,末也??梢?,眇本有小意,初專指眼小,后經(jīng)引申而為泛指。蓋今日渺小之渺也。又《康熙字典》解妙作“神妙也”,并以《易·說卦》“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老子·道德經(jīng)》“眾妙之門”、《莊子·寓言篇》“自吾聞子之言,九年而大妙”、《劉劭人物志》“尤妙之人,含精于內(nèi),外無飾姿”為例證,亦通。今《辭源》從《康熙字典》說,做神妙、玄妙解。 考《老子》中除“以觀其妙”外,另見妙字3處: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十五章)、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二十七章),似以《康熙字典》神妙說為善。然《老子》實為韻文,多用排句和對仗,若解妙做神妙,則與下句“以觀其徼”失對,故又以王弼微之極說為善。其實,微即妙,即神妙,即玄妙,以其微而不可見故,近于神和玄。同樣,徼以其遠(yuǎn)而不可致極故,亦近于神和玄。王弼曰:“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即有不可見而知之意,故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十章、五十一章)。玄德非玄,玄之用也,誠如王弼所說“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玄冥”,所以,所謂妙者,玄也,無也,非無欲也。無欲乃玄德。 由是觀之,則“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之?dāng)嗑?,?dāng)從司馬王蘇,斷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如此,方可與下文“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相銜接。 另,三十四章“常無欲”三字似為衍文,故而不在前文所論之列。其完整句為:“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若非衍文,則下半句當(dāng)有“常有欲”之類的脫文。實則何如,螞蟻不得而知,記以備考。 ①螞蟻摯友,江南才女也。今日告吾“化而欲作”之欲即使不解作欲望,亦不當(dāng)做想要解,當(dāng)解作將要。此說甚是,螞蟻記之,以證治學(xué)唯謹(jǐn)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