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留昌 陳振龍,明朝中期人,家居福建省長樂縣,富戶子弟。他自幼攻書,頗為聰穎,想在仕途上博個一官半職,豈料年過二十仍在鄉(xiāng)試中落選。長樂縣緊靠東海,當?shù)匕傩粘龊O履涎髣?wù)工經(jīng)商的人頗多,他受此影響放棄學(xué)業(yè),隨本家一叔父下南洋了。 他落腳的國家為菲律賓。在菲律賓有一奇特的農(nóng)作物引起了他的注意,此莊稼的莖為藤,依地漫爬,把地面蓋得嚴嚴實實。其葉子猶如心臟形狀,很是好看。其果實像土豆一樣結(jié)在地下,成塊狀,有些像蓮藕,大小也如蓮藕一般。當?shù)厝朔Q之為甘薯。那甘薯可蒸可煮可烤,吃在嘴里,又甜又面又軟又香,口感與味道特好。并且他還了解到,這甘薯一棵苗可結(jié)薯五六塊,甚至十來塊,產(chǎn)量很高,一畝地可產(chǎn)幾千斤甚至近萬斤。且這甘薯適應(yīng)性很強,不怕旱,大地塊能栽,溝邊山角地也能栽。振龍想,自己老家常年干旱,莊稼歉收,百姓時常填不飽肚子,何不把此甘薯引進老家,解決鄉(xiāng)親們的溫飽。于是,他特意結(jié)交了一位當?shù)丶依锓N有甘薯的同齡朋友,一有空就跑到他家玩耍,農(nóng)忙時節(jié)又到地里幫他家干活,實則他是在學(xué)習甘薯的育苗、栽種、管理、收獲、儲藏及加工食用,把關(guān)于甘薯的一套農(nóng)活掌握了個滾瓜爛熟。隨后,他又在朋友的村里租了一塊地,全都栽種上甘薯,他對朋友說,甘薯太好吃了,一頓無甘薯,他就食之無味。朋友哪里知道他的良苦用心啊! 到了1593年,這一年振龍已五十歲了,他要回家鄉(xiāng)了。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甘薯帶回福建老家。可是,那時菲律賓歸西班牙管轄,依照那里當時的法律,他不可能把薯種帶出菲律賓,若帶了,出境時被查出就會被處決。他想了幾天幾夜,終于有了辦法:不帶薯塊,只帶薯藤,把薯藤上的葉子全摘去,把薯藤絞入吸水繩中,成功地避開了出境時的檢查。在海上他又航行了七天七夜才回到長樂老家。 到了家中,他什么事都不辦,什么人都不見,臉也未洗,衣也未換,先把薯藤從繩中抽取出來,剪為五段,在自己家的地里栽上了五棵甘薯苗。他這么急忙地栽種甘薯一事,一下子吸引了全村人的眼球,人們不知道他栽種的是什么東西,也不知此東西有什么用途。那薯藤栽種到地里后,在他的培育和管理下,扎根、發(fā)芽、長藤、結(jié)薯,僅四個月的時間,就結(jié)出了數(shù)十塊甘薯。他又特意蒸熟了幾塊,讓鄉(xiāng)親們品嘗,嘗后大家都說好吃。這時,他才講了此薯的來歷、產(chǎn)量及他的栽種打算,村里人很是感動。接著他又承諾,免費為全村人提供薯苗,并且教會他們栽種及管理的方法。于是,全村家家戶戶都栽種起了甘薯,僅半年的工夫,甘薯就成了全村人的一道主食。 就在他在村里大面積栽種甘薯且嘗到甜頭的第二年,福建省遇到了大旱,莊稼歉收,糧荒困擾著旱區(qū)百姓。這時,振龍得知省里的巡撫金學(xué)曾大人正在長樂巡視旱情,他就帶領(lǐng)村里的幾個長輩和家里人,把金巡撫請到了自己家里。禮拜之后,他給金巡撫奉上了兩塊蒸熟的甘薯。金巡撫一嘗那甘薯,馬上問道,此為何物?如此可口!振龍就把甘薯的來歷、產(chǎn)量、作用、栽種環(huán)境以自己的打算講了一遍,又領(lǐng)著金大人到村里各戶看了一遍,金巡撫看到全村家家戶戶都有成堆的甘薯,全村人臉上沒有一絲糧荒的憂愁,他馬上回到省府在全省普及起了甘薯的栽種。僅幾個月的工夫,就成功解決了旱區(qū)百姓的缺糧問題。 后來,甘薯自然又被引向外地,普及到了全國,并成了全國糧食作物的一個重要品種,特別是中原一帶栽種更為廣泛,甘薯幾乎成了人們秋冬春三季的主食。除此,人們又經(jīng)過對甘薯的加工,磨成了粉芡,又把粉芡制成了粉條、粉皮、粉絲、涼粉,成了人們一道道喜愛的菜肴。特別是經(jīng)過霜降的葉子,是人們喜愛的干菜。還有那甘薯的藤,收割后成為牛羊冬天的主食。再后來,在收獲甘薯的季節(jié)里,人們看著那薯塊淺醬紅色的外皮,很是悅目,干脆不稱它甘薯,而叫起它“紅薯”了。據(jù)古籍記載,到清乾隆年間,全國種植紅薯的面積己過一億畝,其產(chǎn)量占當時世界總產(chǎn)量的八成還多。 后人為了感念陳振龍引進甘薯解民糧荒的功績,在1834年,既清道光十四年,全國著名的福州藏書家何則賢在福州烏石山建一“先薯祠”,以供后人瞻仰。至今那先薯祠仍在,它向來瞻仰的人們述說著數(shù)百年前有一普通百姓為民解糧荒從海外引進甘薯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