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nóng)民起義軍后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lǐng),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統(tǒng)帥。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不過作為一個有主見的帝王,在繼承人問題上他更是從來沒有猶豫過。1364年,朱元璋在應(yīng)天府稱吳王,當即立朱標為世子,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基稱帝,又當即立13歲的朱標為太子。朱元璋聘請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希望將朱標培養(yǎng)成合格的接班人??墒侵鞓说纳眢w不爭氣,1392年1月,朱標從陜西視察回來后,身上長了個大肉瘤,折磨得寢食難安,異常痛苦。最終,朱標沒能來得及登上皇位就英年早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選擇繼承人。 在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在應(yīng)天駕崩,死后廟號太祖。老皇帝駕崩自然要擁立新君,當時皇位的競爭人選有兩個,一位是皇長孫朱允炆,一位是皇四子朱棣,朱棣本身的性格老練沉穩(wěn)更像朱元璋,而且朱元璋對其贊譽有加,為何最后朱元璋卻選擇朱允炆為繼承人呢? 對于這個問題,一般人認為是朱元璋受到“立嫡立長”思想的影響,一心要傳位給嫡長子,嫡長子去世了,那就干脆傳位給嫡長孫。但細究歷史會發(fā)現(xiàn),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朱標的嫡長子是常氏所生的朱雄英,只可惜,朱元璋的這個真正的嫡長孫活到9歲時就不幸夭折了。此外,正妃常氏除了夭折的朱雄英還生了一個嫡子,也就是比朱允炆僅僅小一歲的朱允熥。如果朱元璋一心要遵循“立嫡立長”的古制,那么朱標死后他有兩個選擇——最合理的是在馬皇后所生的其他嫡子中選擇繼承人,其次合理的則是立嫡孫朱允熥為皇太孫??傊?,怎么算也輪不到朱允炆。 那么既然不是受到“立嫡立長”思想的影響,為什么放著有著雄韜武略的朱棣不選擇,而選擇性格純良的的朱允炆作為繼承人呢?作一個白手起家的皇帝,朱元璋不是沒有自己的打算。 首先. 東宮勢力都是朱元璋為老大準備的,很難說服他們改換門庭投到其他皇子門下,誰都有自己的一套人馬,東宮的人們只會效忠于朱允炆,不會效忠于其他人的。如果突然讓東宮屈服于其他門下,一定會引起內(nèi)訌,不利于安定團結(jié),于是選擇朱允炆作為繼承人也就成了必然選擇。 其次,朱標死后,最年長的三個皇子都有戰(zhàn)功和領(lǐng)軍的經(jīng)歷,與開國重臣的關(guān)系相當,和武將聯(lián)姻是朱元璋的基本政策,如果擇其中之一為太子,則擺不平其他兩個,將來勢必引起皇子之間的皇位之爭,只有立皇孫才能順利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 天下初定民心未穩(wěn),需要仁君來彌合 朱元璋脾氣暴躁、生性多疑,又喜歡施行嚴刑峻法,在洪武年間制造了“洪武三大慘案”,涉案死傷人員達到數(shù)十萬,以至于朝廷和民間人人自危。朱元璋自己也深知由于自己的刑罰嚴峻致使朝中、民間人心不穩(wěn),需要一個仁君來彌合傷口,而朱和他父親朱標性格仁柔,心太軟,臉不厚,心不黑,,上臺后必定以“仁”治國,來穩(wěn)定人心,維護大明的統(tǒng)治。 第四. 朱元璋封朱棣為燕王,駐守京畿重地,皇上說話那是一言九鼎金口玉言,如果讓朱棣繼位,首先朱元璋的兒子們肯定會為了皇位而兄弟反目成仇,互相殘殺,其次讓朱棣繼位豈也違背了自己當初的意愿。 因以上原因,朱元璋才會選擇朱允炆作為繼承人。而且立皇太孫的第二年,朱元璋還是擔心朱允炆太文弱,壓不住陣腳,管不住軍隊,于是開始大殺功臣,藍玉、胡惟庸集團先后被清洗。朱元璋的政治清洗給朱允炆掃清了政治障礙,但是卻低估了朱棣的野心,當初朱允炆繼位后采取削藩的策略,導(dǎo)致朱棣謀反,最終經(jīng)過靖難之役,朱棣趕跑朱允炆當了皇帝。從此大明王朝改換了血統(tǒng),太子朱標一脈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