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上,中國古代的繼承制度就是嫡長子繼承制,立嗣以嫡不以長,無嫡則以長不以賢。但這個只是原則性的規(guī)定,并沒有多少時候真正做到。 之所以出現(xiàn)這個規(guī)定,是因為如何擇賢而立,這個賢的標(biāo)準(zhǔn)是沒有辦法客觀化、量化的,而是一個主觀性的評價,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會變成皇帝擇愛而立。也就是說,或者是皇帝選擇自己寵愛的妃子的兒子為嗣,或者是選擇自己寵愛的兒子為嗣。一旦開了這個口子,后世就容易出現(xiàn)爭儲的宮廷斗爭,造成政治混亂。 比如春秋一開始就記載了鄭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就是一個立庶長子和嫡子在繼承的問題上出現(xiàn)了混亂,造成鄭國內(nèi)部的政治動蕩。所以孔子議論說,子以母貴,母以子貴。所謂子以母貴的意思也就是說,兒子有沒有繼承權(quán),取決于母親的身份和地位。 還有晉文公的父親晉獻公,同樣是因為在繼承人問題上處理不當(dāng),使晉國陷入了長達幾十年的政治動蕩。晉獻公因為寵愛驪姬,想立驪姬的兒子奚齊為嗣,就在驪姬的蠱惑之下,殺死了本來已經(jīng)確定的繼承人申生,迫使比奚齊年長的重耳和夷吾外逃。 晉獻公死后,傳位給奚齊,但被大臣所弒殺,之后夷吾被迎立,是為晉惠公。晉惠公死后,他的兒子公子圉繼位,是為晉懷公。但是晉懷公統(tǒng)治殘暴,人心不附,重耳又在秦國的支持下,回到國內(nèi),擊敗晉懷公,成為晉國國君。 漢朝其實也并沒有嚴格遵守這個規(guī)定。漢武帝經(jīng)歷了巫蠱之禍后,最后選擇立為太子的是他寵愛的鉤弋夫人的兒子繼位,是為漢昭帝。昭帝死后,先是立昭帝的侄兒昌邑王為帝,不久被大臣霍光廢黜,又從找到了戾太子的孫子迎立為帝,是為漢宣帝。 東漢的第一任皇帝劉秀本來先立郭氏為皇后,并立郭皇后的兒子為太子。但因為郭氏是他出于政治需要才娶的,并不喜歡。后來,郭皇后主動請求讓位給劉秀喜歡的陰氏,之后太子不安于位,主動請求讓位給陰氏的兒子。 還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典型的例子,就是《紅樓夢》里榮國府的情況。賈政的長子是賈珠,賈珠早死,但留下了一個兒子,賈蘭。但賈府并沒有把賈蘭視為未來的繼承人,而是把賈政和王夫人的第二個兒子,也就是賈寶玉視為繼承人的。賈政還有一個兒子,也就是他和趙姨娘生的賈環(huán),但因為賈環(huán)是庶出,趙姨娘在賈府的地位甚至不如襲人,所以賈環(huán)從未進入選擇范圍,也恨不受人待見。 即便是嫡長子早早被確立為繼承人,同樣存在其他兒子覬覦皇位的可能性,從而發(fā)生宮廷斗爭。最典型的比如唐太宗和太子建成之間的政治斗爭,李世民功勞更大,但建成是李淵的嫡長子,所以一開始立建成為嗣。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斗爭一直在持續(xù),最后是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建成,迫使李淵禪位給他。 唐朝還多次出現(xiàn)過類似的情況,都沒有遵守嫡長子繼承制。唐玄宗是睿宗李旦的三兒子,睿宗本應(yīng)當(dāng)立長子重潤為太子,但因為是玄宗率兵誅殺了韋皇后,睿宗才登上皇位,重潤知道自己的能力比不上玄宗,邊主動請求讓位給玄宗,最后是玄宗成為太子,并順利登上皇位。 宋朝的繼承制度更是不穩(wěn)定。太祖駕崩,當(dāng)時有兩個兒子,但宋皇后派出去請的是小兒子來繼位,結(jié)果太監(jiān)自己做主找來了太祖的弟弟,也就是當(dāng)時的晉王,后來的太宗。太宗的大兒子早死,二兒子楚王元佐精神有問題,最后是三兒子繼位,也就是宋真宗。 宋神宗死后,繼位的是當(dāng)時還在世的兒子中年長的哲宗,哲宗死后無子。如果正常來說,那么最合適的繼承人應(yīng)當(dāng)是哲宗的同母弟弟,但神宗的皇后說反正都不是自己的兒子,立誰都一樣,最后是選擇了端王趙佶繼位,是為宋徽宗,最后北宋就在宋徽宗手上走向了滅亡。 尤其是在君主本人的繼承人先于君主去世的情況下,如何確立下一步的繼承人,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并沒有明確的說法。一般而言,如果嫡長子去世,那么應(yīng)當(dāng)是其他嫡子依次獲得機會,而不會選擇嫡長子的兒子,也就是君主的孫子為繼承人。但極端情況下,也可以這么干,而且有成功的先例。 這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還在世的時候,他之前確立的太子就已去世,所以他又立太子的兒子,也就是他的孫子為皇太孫,確立為繼承人。忽必烈死后,孫子登基,也就是元成宗。這個繼承過程是比較順當(dāng)?shù)摹?/p> 朱元璋早在稱吳王的時候,就已經(jīng)確立長子朱標(biāo)為太子,登基稱帝之后依然立朱標(biāo)為太子,他也一直是把朱標(biāo)當(dāng)作接班人培養(yǎng)的。朱標(biāo)死時,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嫡子依次是秦王和晉王,都還在,但朱元璋并未考慮過以他們?yōu)樗?,而是選擇了朱標(biāo)的兒子。主要的原因是秦王和晉王無寵,朱元璋還曾要繩之以法,是太子朱標(biāo)求情,才得以免予處罰。朱標(biāo)的長子也早早夭折了,接下來就是朱允文。 到朱元璋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中還在世的,以燕王朱棣最為年長,寧王朱權(quán)也在朱元璋時期曾多次奉命率軍出征,都是年長而且富于政治和軍事經(jīng)驗的。朱允文生長于深宮之中,諸王又按照朱元璋的規(guī)定,給予一定數(shù)量的護衛(wèi),也就是軍隊,是不容易被制約的。朱允文繼位后急于削藩,激化了和諸王之間的矛盾,從而導(dǎo)致了靖難之役,實際上就是內(nèi)戰(zhàn)。 因為朱棣本人是以藩王造反成功登上帝位的,所以他生前,就想廢黜朱元璋確立的世子仁宗,另立他喜歡的二兒子高煦為嗣,但最后出于多種原因考慮,沒有變更。朱棣死后,太子繼位為仁宗,不久就病死。仁宗的兒子宣宗繼位后,高煦謀反,宣宗親征進行了鎮(zhèn)壓。 但在這次藩王謀反之后,明朝實際上是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執(zhí)行的,很多時候其實都是長子繼承制。這個做法逐步成為僵化的規(guī)定,到萬歷時期,因為萬歷想立自己喜歡的福王為太子而大臣反對,造成萬歷和朝臣長達三十年的對立僵局,明朝的內(nèi)政也在這個皇帝與大臣相互對峙的格局中逐步走向崩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