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千秋萬代,有一種奇異的動物形象深深地扎根于海內(nèi)外億萬炎黃子孫的心中。這就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龍”。 人們將中華文化稱之為“龍的文化”,將中華兒女稱之為“龍的傳人”。 在神州遼闊的大地上,處處都有龍的崇拜。以龍為名的城鎮(zhèn):龍城、龍泉……;以龍為名的中式建筑不勝枚舉:龍門、龍堡、龍壁、龍亭……;以龍為名的民俗比比皆是:賽龍舟、鬧龍燈……;以龍為名的商家和人名更是數(shù)也數(shù)不清。古代皇帝自稱“真龍?zhí)熳印?,雕龍的金鑾殿、龍床、龍椅等等形成龍的世界。人們茶余飯后,言談話語之中也離不開龍字:“龍鳳呈祥”、“龍馬精神”、“藏龍臥虎”……神話中龍能呼風(fēng)喚雨,上天入海……龍成了吉祥的象征,成為中華民族權(quán)威和神靈的象征。人們世代喜歡它、贊美它、歌頌它…… 具體龍長什么樣子,誰也說不清,誰也沒見過。龍集九種動物的特征于一身: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xiàng)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這給它的存在更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經(jīng)過多年專家和學(xué)者多年的研究和考證,初步揭開了中華民族龍的崇拜之謎:龍是古老炎黃子孫的“圖騰”。 “圖騰”是印第安語toten的音譯,意為“他的親族”。原始人認(rèn)為,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有親族關(guān)系。這種動物或植物被該氏族視為象征或保護(hù)者,這就是圖騰。 考古工作者在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了龍作為我國古代先民圖騰的許多證據(jù)。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有陶壺龍紋; 內(nèi)蒙古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墨綠色的玉龍;…… 大量的實(shí)例證明,龍的崇拜在我國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了。 進(jìn)入封建社會,中國龍的形象更是千姿百態(tài),品種眾多。如: 1.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于琴頭; 2.老二睚眥(yá zì),嗜殺喜斗,刻鏤于刀環(huán)、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fēng),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xiǎn)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rèn)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yuǎn)揚(yáng);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xiàn)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fù)重,是碑下龜;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cè)有其像; 8.八子負(fù)屃(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 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zāi)。 這就是我國自古傳說中的“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因?yàn)樗鼈冃愿窈蛺酆酶鞑幌嗤运鼈円愿鞣N不同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具有古代風(fēng)格的建筑和器皿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