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8月,著名經(jīng)濟學家凱恩斯借了幾千英鎊去做遠期外匯投機。僅僅過了四個月,他就賺了整整一倍,為此他歡喜不已,再一次借錢追加了投資。但是,三個月之后,他把之前賺到的錢和借來的本金輸了個精光。 七個月后,凱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貨交易,這一次,他大獲成功,不僅賺了一筆錢,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投資心理學中的重要理論一“博傻理論” “博傻理論”是指在資本市場中,人們會完全不顧某種商品的真實價值,而愿意花高價購買,因為他們預(yù)期會有一個傻瓜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對此,凱恩斯舉了一個關(guān)于著名科學家牛頓的例子: 1720年,英國的一個騙子創(chuàng)建了一家皮包公司。自始至終,無人知道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但受當時的投機狂潮影響,當這家公司發(fā)行股票時,近千名投資者爭先恐后把大門擠倒。沒有多少人相信這家公司的股票估值,而是都預(yù)期會有更大的笨蛋出現(xiàn),價格會上漲,自己能賺錢。有意思的是,大科學家牛頓也參與了這場投機,并且,最終成了其中最大的傻瓜。 投機與投資的區(qū)別在于投機行為的關(guān)鍵并不是預(yù)測投資對象的價值,而是判斷是否有比自己更大的傻瓜。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傻瓜,贏利就不是問題。當然,如果找不到愿意出更高價格的傻瓜把物品買走,那么,最終擁有該物品的人就是最大的傻瓜,事實上,所有人都懂這個道理,即使是在資本投機最瘋狂的時代,隨便拉個投機者問一下,他也不會相信資本市場會永遠繁榮下去。但假如再問一下人們會不會繼續(xù)炒股或投機,答案也是驚人的一致:肯定會繼續(xù)! 一方面明知道這“便宜的午餐”吃得并不會永遠順心,很有可能會被噎著,另一方面卻還要拼命地吃,原因何在?道理很簡單,大家都在“博傻”。 在股市中,“博傻理論”的表現(xiàn)尤為明顯,甚至延伸出一個被稱為“傻瓜贏傻瓜”的“博傻策略”,即在高價位買進股票,等行情上漲到有利可圖時迅速賣出。這種“博傻策略”認為“高價之上還有高價,低價之下還有低價”。游戲規(guī)則也很簡單,就像擊鼓傳花,只要不在鼓聲停下的時候拿到花的人都會有利可圖。 可以說,'博傻理論” 告訴人們的最重要的一個道理是, 在這個世界上,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后一個 “傻子”。 博傻行為其實也可以細分為兩類,一類是感性博傻, 一類是理性博傻。所謂感性博傻,是指在行動時并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進入“博傻游戲”,也不清楚游戲的規(guī)則和必然結(jié)局。而理性博傻,則清楚地知道“博傻規(guī)則”,只是相信在當前的狀況下還有更多更傻的投資者即將介入,因此才投入少量資金賭一把。 在投機市場上,絕大多數(shù)投機者都是理性博傻,因此,對大眾心理的判斷就變得尤為重要。當大眾普遍感覺到當前價位已經(jīng)偏高,需要撤離觀望時,市場的真正高點也就來了。“要博傻,而不是最傻”,這話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因為到底還有沒有更多更傻的人,是并不容易判斷的。一不留神, 理性博傻者很可能比感性博傻者更容易變成最大的笨蛋,因為感性博傻者是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博傻游戲的,一旦發(fā)現(xiàn)不對勁立刻會撤退,而理性博傻者則是擺明了要玩火或走鋼絲,一旦判斷失誤, 就會萬劫不復(fù)。 所以,要參與博傻,必須對市場行情和大眾心理有比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控制好心理狀態(tài)。 所以,當進入資本市場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楚自己到底是在投資還是在投機。沒有人喜歡被看成傻瓜,但是,一旦選擇了參與投機,實際上,就等于已經(jīng)把自己置于“傻瓜候選人”之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