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宮位于鹿邑縣城東十里的太清宮鎮(zhèn),舊名'厲鄉(xiāng)曲仁里',是我國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的誕生地。史載,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劉志派中常侍管霸前來創(chuàng)建,始名老子廟。唐高祖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起建宮闕殿宇,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玄宗李隆基正式改'紫極宮'為'太清宮',并延續(xù)至今。近年來,鹿邑縣對老子誕辰處及其外圍進行重新修建,成為一個著名的旅游勝地道德經(jīng)注碑全名為'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jīng)注碑',碑文是唐玄宗對道德經(jīng)的釋文,為文物之珍品。該碑位于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景區(qū)太極殿前神道東側(cè),立于唐天寶元年,即742年,碑高3.7米,寬1.2米,厚O.36米,碑首為半圓型,首身一石,碑身四面刻字,正反兩面為正文,每面22行,滿行51字,隸書字體,左右兩側(cè)為文人題詠。碑文內(nèi)容為唐玄宗李隆基對《道德經(jīng)》的釋文。
三清殿是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的殿堂。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尊神,故而每個道觀都必須供奉。三清殿內(nèi)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故名'三清殿'。
該井每逢甲子年的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風情月圓之時,明月正好投影在水井中央,正應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古詩意境。用古錢投入即時能聽到蛙鳴聲。
《道德經(jīng)》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