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古代韓非子講了一句話很經典:“下君盡己之力,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第一個境界是盡自己的能力做事情,這也是目前大多數管理者的誤區(qū),不展開說。第二個境界是盡人之力,這沒錯,因為管理者需要充分發(fā)揮別人的能力。但真正好的管理者并不是“盡人之力”,而是“盡人之智”。也就是說,他不只是讓別人發(fā)揮能力,而是把別人自己都意識不到的智慧都開發(fā)出來了。 如果不能“盡人之智”,不能讓更多人有創(chuàng)造力,產生更多績效,而是盡己之力去做別人重要的事,管理者自己也不能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最后會陷入一個死循環(huán)。如何“盡人之智”?我們可以用“福格行為模型(BJ Fogg's behavior model)”進行拆解。 福格行為模型認為,要驅動一個人行動,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元素:動機、能力和觸發(fā)器。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人有足夠的動機,并且有能力去做到,而且有能觸發(fā)行動的觸發(fā)器來提醒的時候,一個行為才最終可能發(fā)生。對于管理者而言,要更好地“盡人之智”,激發(fā)下屬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可以利用好“福格行為模型”,從動機、能力、觸發(fā)器這三點著手。 1.激發(fā)動機為什么王石說:“績效主義就是企業(yè)的膿包?”毫無疑問,績效考核是非常有效的短期管理手段,但僅此而已。行為學上的大量研究表明:在一些專業(yè)職位上,純粹的懲罰/物質獎勵,會降低員工的專業(yè)榮譽感。 真正有效激發(fā)員工創(chuàng)造力的方法是什么?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本能地希望自己能夠更好的成長進化,自己做的事情能夠幫助到更多人,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一點。而激發(fā)員工創(chuàng)造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順應這種本能。 管理者可以經常將用戶的認可發(fā)給團隊,讓團隊成員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因為我們真真切切幫助到了別人,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了一點。 管理者可以挖掘出員工想要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然后放低姿態(tài),真誠地幫助員工成長,為員工的工作賦予意義感。順應每個人想要成長進化的本能,為員工的工作注入“意義”,是每個管理者的有用功之一。 2.培養(yǎng)人才杰克·韋爾奇有一句經典名言:“在你成為管理者之前,成功的標準是如何讓自己成長。在成為管理者之后,成功的標準是如何讓別人成長?!?/strong> 從經濟學資源最優(yōu)配置的角度考慮,只有學會培養(yǎng)員工,讓員工的能力更強,管理者才能更好地授權,進而才能有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管理和決策。 不然,很容易陷入這樣的死循環(huán):高層做著中層的管理工作,中層做著基層的執(zhí)行工作,然后基層員工沒事干,每天都在討論高層的戰(zhàn)略。 這也是為什么,現在有很多大公司,在考核中層管理者時,有個重要指標是“人才培養(yǎng)率”——就是看管理者為公司培養(yǎng)了多少人才。 3.“重復”是最強大的觸發(fā)器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差。 在管理者看來,一個會議,如果是自己主持的,可能需要根據公司戰(zhàn)略進行決策,需要權衡組織,還需要有后續(xù)行動。如果參加別人的會議,要考慮自己的表現,還要考慮會議的決策會為自己的團隊帶來什么影響,要想辦法為團隊爭取利益。 但在員工眼里,可能就會抱怨管理者動不動就開會,效率低下,該解決的技術問題還沒解決,就談一些不夠落地的事。 正是因為這種信息差,導致雙方的溝通效率低,進而導致員工產出效率也不高。但問題是,大多數管理者竟意識不到這種信息差,這是為什么? 有個概念叫做“知識的詛咒”。當一個人知道一件事后,他就很難想象出不知道這件事的人,處于怎么樣的認知狀態(tài)。管理者和員工之間,同樣存在“知識的詛咒”。 如何打破這種詛咒?答案就是重復告知員工工作重點和進度,即便是管理者以為很簡單的事情,也要耐心重復告知,確保員工將時間資源用在刀刃上,將真正的工作內容落實到位。關鍵詞是“重復”。管理者向員工不斷告知工作重點,跟進工作計劃,才能有效打破管理者的“知識詛咒”,減少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的信息偏差,最后觸發(fā)員工的行動。 這里我想提一個問題:我們是要通過管理激勵全部員工的積極性,還是大部分或者盡可能多的員工的積極性呢?答案當然是激勵盡可能多員工的積極性。績效管理,名副其實,我們是要管理而不是去控制,我們要的結果雖然是要讓所有人士氣昂揚,但是這只是理想化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既然如此,那么如何去激勵盡可能多的員工的積極性呢? 有獎就要有罰,只有賞罰分明,才能讓所有員工的心理豎起一把標尺,從而一部分人為了擔心落后、受到懲罰而努力爭取達標,另外一部分人則想要爭取獲得獎勵而努力奮斗。為此,通過績效管理,也可以有效地評估哪些人做得好,哪些做得差,好壞就自然得到區(qū)分。當結果相對公平地體現一個人的能力后,自然就可以激勵另外一部分人,這樣一來,也就達到盡可能地激勵一部分人或者大部分人的積極性。 老板推行績效管理,還要建立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管理機制。管理機制就是通過制度規(guī)范員工的行為,建立規(guī)則,讓員工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最直截了當的辦法,就是表格:通過表格,我們可以按部就班地收集信息,然后再通過數據進行總結與評定,最后加以改善。這里我為什么要說“相對公正”?因為大家都知道,任何人,即使他多公正、多鐵面無私,也會因為某些外在、內在原因而影響到客觀判斷,包拯還有鐵血柔情,更何況普通人。所以,我們要建立的管理機制,只能盡量做到公正。 老板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真能激勵盡可能多的員工嗎?我們來看下面這個案例。營銷部張經理讓李先生和王先生在本月份都要寫湖南和湖北兩個區(qū)域的市場調研報告。兩個人在月底進行檢查的時候,都完成了任務。從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李先生和王先生,他們兩個的績效考核,是不是一樣的?一樣的。若獎金為500元,那么獎勵是不是一樣的?問題是李先生只用了7天,而王先生用了20天。因為李先生有公司以前的調研相關資料,而王先生需要從網上下載以及去市場做一些相關資料的調研,所以快慢就出來了。 請問:獎金都是500元獎金,但是李先生被激勵了,而王先生花了20天也才500元,沒有感覺到獎勵反而產生不公平感。這樣公平嗎? 假設李先生和王先生在同一個部門、同一個考核標準、同樣工作量、同一個工種、同樣目標、同樣結果,甚至連績效結果都一樣,他們的獎金是不是應該一樣?兩人針對相同獎金產生不同心理感受的原因在于兩人的心理底線不一樣。 所以,公平公正并不是激勵盡可能多的員工的最好途徑。我們在實際輔導企業(yè)的過程中發(fā)現績效考核不要追求絕對化的公平公正,只要追求合理、和諧就好!只有合理和諧才能盡可能激勵更多的員工,才能真正地做好績效考核。 作者/熊老師(xljixia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