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寶剛 一、問題的由來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面世以后,學(xué)界對其探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對下面一段文字的研究目前還難得確解:
這里“”是應(yīng)釋為“請問”還是“青昏”?“以道從事者”和“圣人”分別是指什么?為何要“必托其名”和“亦托其名”?作者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的所托之名又是何“名”?“托其名”之后為何會有“事成而身長”“功成而身不傷”的良好功效?這種“名”和“托其名”與文本第一段宇宙生成及其逆向追述有何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即相對于整個文本,作者為何要花那么大的篇幅去進(jìn)行宇宙生成過程的逆向追述?這些都是《太一生水》獨(dú)特于其他宇宙生成論之處,里面必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對“托其名”所蘊(yùn)涵的哲學(xué)思想進(jìn)行梳理是我們理解該段文字的關(guān)鍵。 對于以上引文的研究,目前有裘錫圭先生、李零先生、陳偉先生和趙建偉先生等。 趙建偉先生認(rèn)為,該段引文與《老子》、《文子》、《黃帝四經(jīng)·經(jīng)法·名理》、《尹文子·大道》等有一定的聯(lián)系。[2](P.390)趙先生從思想上文獻(xiàn)上指出了與文本的相關(guān)連之處,甚為精當(dāng),惜乎沒有詳細(xì)論證! 裘錫圭先生首先提出理解上引簡文的關(guān)鍵是“托其名”三字,但是他對“托其名”三字的解釋是為將“”厘定為“請問”服務(wù)的,同時他又將“請問”的厘定作為自己解釋“托其名”的論據(jù)。[3](P.223)筆者以為這是一種循環(huán)論證,于義未安。 陳偉先生認(rèn)為上舉引文中的“其名”即指道,從事者依托于道,與《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相通之處,[4](P.228)此說的當(dāng)。不過他后來又將“”厘定為“請昏”,并解釋為“請隱其名”的意思。[5](P.30)此說卻令人困惑。 李零先生認(rèn)為,“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中的兩個“其”字都是代指上文的“天地”,即“道”為“天地”之“字”,“青昏”為“天地”之“名”。李先生不同意將“”二字讀為“請問”,因?yàn)檫@種讀法和下文的“必托其名”“亦托其名”不但文義不相連貫,而且也完全不象問答的句式。[6](P.39─40)李先生的理解比較合理,但遺憾的是他同樣沒有對“托其名”進(jìn)行詳細(xì)論證和解釋。
愚以為裘先生的理解有可商榷之處。裘先生說“托其名”“只能理解為寄托道之名于非本名的假名”,此說比較玄虛。即使承認(rèn)“寄托道之名于非本名的假名”是對的,那么“假名”總是一名,這一名是什么呢?裘先生沒有作出解釋。按照竹簡下文“以道從事者,必托其名”、“圣人之從事也,亦托其名”和“托名”后收到的良好功效來看,“以道從事者”和“圣人”必然知道“其名”是何名,完全沒有必要來“請問”,不然作為體道者就不會“必托其名”和“亦托其名”。并且該文本也不是對話體,突然來一個“請問”令人疑竇叢生。裘先生指出了理解前引簡文的關(guān)鍵,具有首創(chuàng)之功,但他的解釋尚欠合理。因此,“ 二、道家重名的思想深意 1、道家與其重“名”和“循名究理”思想相關(guān)的基本特征 從文本內(nèi)容看,《太一生水》的作者顯然深受“重名”思想的影響,這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重名”思潮在出土竹書中的反映。 道家言“名”,重“循名究理”,追述至萬物之起源,注釋1這與道家之所以被命名為“道家”有重大的關(guān)系。我們先看道家與其言“名”和“循名究理”思想相關(guān)的基本特征。 司馬談云:“道家……其術(shù)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復(fù)反無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7](P.990) 劉向云:“道家者,秉要執(zhí)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wù)崇不競……”[8](P.2) 班固云:“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9](P.769) 前賢所論,愚以為符合先秦至漢時的所有道家,尤其是老子和黃老道家;莊子及其學(xué)派或后學(xué)也有部分思想符合此觀點(diǎn)。綜合前賢之言可知,道家講求的是因循大道之規(guī)律,不尚爭奪,建功立業(yè),全身而退。在此結(jié)論基礎(chǔ)上我們探討一下道家的“托其名”思想。 2、道家“推天理以明人事”,追求“功成身退”和“名形相當(dāng)” 有學(xué)者曾言,同《周易》卦辭一樣,簡本《老子》的論述方式常常也是天道如何如何,人事應(yīng)該如何如何。[10](P.61)這是很有道理的,“推天理以明人事”是道家學(xué)派的一個重要特征。揚(yáng)雄《法言•五百》記載:“或問:圣人占天乎?曰:占天也。曰:若此,則史也何異?曰:史以天占人,圣人以人占天。”[11](P.719)吳秘解釋說:“以天占人者,觀天以見人事也;以人占天者,因人以知天意也?!钡兰覍W(xué)派與史官有深刻的歷史淵源,《漢志》載:“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道家先驅(qū)辛甲、老聃就曾是周之太史。“史以天占人”即道家“推天理以明人事”,道家闡述其思想時總是從自然宇宙到社會人事?!痘茨献?bull;要略》云“故言道而不言事,則無以與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則無以與化游息。”[12](P.2999)推自然之勢,用于社會人事,是道家的思想特征,“談天道必歸結(jié)到人事,談人事必本之于天道?!盵13](P.187) 愚以為道家的主流和儒家一樣,也是講求建功立業(yè),不同的是道家著重追求功成身退。道家談?wù)撁膯栴},多是和道聯(lián)系在一起。注釋1為何?在道家看來,萬事萬物莫不有一定的規(guī)律,只有按照規(guī)律辦事才會取得成功,社會人事也是一樣,“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天下,其德乃溥。”[14](P.5) 前已提及,“重名”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種社會思潮。“名”是確立社會秩序的工具,是屬于“人道”的范疇。而“名”又和“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對于治世的君主來說,必須講求“名”與“形”的“當(dāng)”與“不當(dāng)”。名形當(dāng)者,才是有道之君,“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當(dāng),謂之圣人?!盵15](P.1352) “名”為何要與“形”相當(dāng)?在道家看來,體道者或圣人修身治世須以天地為法則,遵循道覆生萬物而不物這一自然界的根本大法。而這一根本法則是以“名”為依據(jù)的,“天范無□,覆生萬物,生物不物,莫不以名,不可為二名,此天范也?!盵16](P.29) “名”是天地運(yùn)行的綱紀(jì),圣人行事的符節(jié),“名者,天地之綱,圣人之符。張?zhí)斓刂V,用圣人之符,則萬物之情無所逃之矣?!盵17](P.312)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世界事物紛繁復(fù)雜,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事物之名和事物之形經(jīng)常出現(xiàn)混亂,導(dǎo)致“形”“名”不一,或者說“名”“實(shí)”不當(dāng)。在社會政治倫理上,表現(xiàn)為“名”有“正”“倚”之別。侯王雖依“名”行事,但以“正名”或以“倚名”修身治世,結(jié)果頗不一樣?!妒蠼?jīng)·前道》載“名正者治,名倚者亂。正名不倚,倚名不立。正道不殆,可后可始。” [18](P.80─81)申子曰“名自正也,事自定也。是以有道者,自名而正之,隨事而定之也……昔者堯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正,則天下治;桀之治天下也亦以名,其名倚,而天下亂。是以圣人貴名之正也?!盵17](P.312)這都表明,要辨別萬事萬物,恢復(fù)正常的社會秩序,建功立業(yè)而又能全身而退,首先要求“正名”。“大要在乎先正名分,使不相侵雜……名者,名形者也;形者,應(yīng)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則形之與名,居然別矣,不可相亂,亦不可相無……今萬物具存,不以名正之則亂;萬名具列,不以形應(yīng)之則乖,故形名者不可不正也?!盵19](P.2531)名正以后,名形相符,名實(shí)相當(dāng),則圣人侯王據(jù)此治世,自會安然無事。“名正法備,則圣人無事?!盵15](P.1355) 3、道家的“循名”或“托名”思想及其邏輯理路 那么,怎樣才能使名形相當(dāng)呢?簡言之,就是要走貴道─→原道─→循道─→用道的邏輯理路。 貴道 欲建功立業(yè),則不可離道?!独献印肺迨徽隆暗郎滦笾?,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蓖蹂鲎ⅰ胺参镏陨?,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則莫不由乎道也。”[20](P.31)功成之后,謹(jǐn)守其道而勿失,又能求得保全,“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胖再F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20](P.38) 萬事萬物來源于道,又依道行事,而道卻不據(jù)此以為功,《老子》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萬物得道則益加彰顯興盛,失道則會衰敗死亡,《老子》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正因?yàn)榈谰哂兄辽闲院徒^對性,所以稱之為“一”,得到有道之君主的貴重?!俄n非子·揚(yáng)權(quán)》云“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獨(dú)道之容。”欲有作為之圣人侯王,無不欲依道而作,《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老子也明言他與眾不同之處在于貴道,“吾欲獨(dú)異于人,而貴食母?!盵14](P.57)母者,道也。 原道 “原道”就是追尋萬物之起源,探究其規(guī)律并加以持守。為何?因?yàn)槿f物的起源不但暗含事物生成的原因,而且還預(yù)示著事物發(fā)展的趨向。知道萬物的起源,詳察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圣人就能夠統(tǒng)攝道之綱紀(jì),“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圣人麋論天地之紀(jì)”[18](P.90) 萬物的起源即道的起源與“名”有何關(guān)系呢?道家論事,重始終如一,“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盵14](P.8)為何?因?yàn)椤笆贾朴忻?。可見道家言“名”必從天地萬物起源始,言天地萬物必從“道”始?!督?jīng)法·四度》曰“執(zhí)道循理,必從本始” [18](P.23)物來之前必然有形,有形則可名,《稱》云“有物將來,其形先之。建以其形,名以其名。” [18](P.89)有形有名,就得正形正名,確定萬事萬物的秩序。《經(jīng)法·論約》“故執(zhí)道者之觀于天下也,必審觀事之所始起,審其形名。形名已定,逆順有位,死生有分,存亡興壞有處。然后參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禍福死生存亡興壞之所在。是故萬舉不失理,論天下而無遺筴” [18](P.39)《經(jīng)法·道法》也云 “故執(zhí)道者之觀于天下也,無執(zhí)也,無處也,無為也,無私也。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為形名聲號矣。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象匿正矣。” [18](P.2)天下有事,皆自形名聲號開始,形名聲號已定,則萬事可運(yùn)之于掌握之中,萬物秩序自可恢復(fù)正常。 循道 這種“循名復(fù)一”要求把握宇宙生發(fā)的初始狀態(tài)。在上古先民的思想里,天地開辟之前宇宙的初始狀態(tài)是一團(tuán)混沌,“混沌”或作“渾沌”。道家繼承這一思想并加以發(fā)揮。道家言宇宙生成,大多以清濁之氣來描繪天地將開未開的狀態(tài)。上博簡《恒先》云“濁氣生地,清氣生天”,[22](P.291)《淮南子·天文訓(xùn)》曰“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边@種將開未開混為一團(tuán)的清濁之氣就是“混沌”。因道家之“道”重視萬物之始,于是又將“混沌”以為道家之術(shù)名。《莊子·天地》篇“子貢南游于楚”章記載孔子論“為圃者”所行之術(shù)為“渾沌氏之術(shù)”。[23](P.196)同篇“諄芒將東之大壑”章記載諄芒對有關(guān)“神人”的解釋,“致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萬物復(fù)情,此之謂混冥?!薄肚f子集釋》“疏:夫忘照而照,照與三景高明;忘生而生,生將二儀并樂。故能視萬物之還原,睹四生之復(fù)命,是以混沌無分而冥同一道也。” [23](P.198)可見萬物四生還原復(fù)命到混沌,合符道之規(guī)律。關(guān)于《莊子·天地》這兩章的制作時代,有學(xué)者經(jīng)過詳細(xì)考證,認(rèn)為是戰(zhàn)國期間莊子學(xué)派的作品,[24](P.146)是論確鑿可據(jù)。可見,“渾沌”為道家之“道”名和道家論道時都注重“復(fù)命”這兩種觀念已經(jīng)成為戰(zhàn)國時期道家中流行的思想。道家以宇宙萬物起源的初始狀態(tài)“渾沌”來命名天地和自己尊崇遵循的道術(shù),足見道家對萬物起始和形名的重視。 用道 以上所言可與《太一生水》“托其名”相發(fā)明。 三、《太一生水》文本制作主旨的探索和“托其名”的內(nèi)涵 1、文本制作的主旨和宇宙生成過程逆向追述的原因 探求自然規(guī)律,運(yùn)用到社會人事,以為人修身治世之準(zhǔn)則,這是道家的基本路數(shù)。雖然目前所見《太一生水》論述宇宙生成的篇幅占了文本的大部分,但是文本作者依然是走“談天道必歸結(jié)到人事”的理路。“以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圣人之從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就是明證。作者借闡發(fā)宇宙生成過程來體現(xiàn)“太一”(即道)的絕對性和至上性,以及“太一”利萬物之生而不爭的品格,提出“以道從事者”或“圣人”必須因循“太一”之規(guī)律,以此行事方能“功遂身退”。這才是文本的真正落腳點(diǎn)和主旨。這樣一種制作方式完全符合道家“推天理以明人事”的重要特征。 與目前所能見到的其他先秦秦漢時期宇宙生成論著作相比,《太一生水》宇宙生成過程的逆向追述是非常獨(dú)特的。不過,《太一生水》用大量的篇幅進(jìn)行宇宙生成過程的逆向追述,在傳世文獻(xiàn)和出土文獻(xiàn)中都可以找到理論上的支持?!独献印肥隆叭f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20](P.9)萬事萬物的發(fā)展雖然紛繁復(fù)雜,但是都要回歸到它的本根,回歸本根就是符合道的規(guī)律?!豆茏印ぐ仔摹吩啤霸加?jì)實(shí),本其所生。知其象則索其形,緣其理則知其情,索其端則知其名。”探究事物的起始,考察事物的實(shí)際,尋找事物發(fā)生的根本;知道事物的象就可以索求其形狀,沿著事物的理路就可知道事物的情狀,通過索求事物的生發(fā)之端就可知道事物之名?!督?jīng)法·道法》載“反索之無形,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故唯執(zhí)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達(dá)君臣之半,富密察于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盵18](P. 2─3)反向追尋宇宙生發(fā)的開端,能夠知道人生禍福的發(fā)生原因……體道者上能明白天道反復(fù)的道理,中能了解君道和臣道的區(qū)別,下能詳察萬物的起始和最終,但又不先入為主。這都告訴我們,《太一生水》之所以要進(jìn)行宇宙生成的逆向追述,是反向索求萬物的起始和形名,以便為“托其名”作理論上的鋪墊,或者說是對“原道”過程的重視。 2、“”應(yīng)厘定為“青昏”而非“請問”和典籍中見“道”是天地之字 我們再來看本文開篇所引《太一生水》那段文字。從這里我們知道,在《太一生水》中天地初開時的形狀是“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睂⒅c《恒先》“濁氣生地,清氣生天”,《淮南子·天文訓(xùn)》“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相參照則知,宇宙初生時的情狀就是“清濁”(或謂之“混沌”“渾沌”)。而“濁”與“混”(或“渾”)義同,《老子》十五章有“混兮其若濁”。按照稷下道家的說法“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姑形以形,以形務(wù)名……以其形,因?yàn)橹?,此因之術(shù)也?!?“清濁”或“清混”(或清渾)就是天地初開時的名。而“混”(或渾)與“昏”音同而通假,《恒先》論述宇宙生成時就用“昏”而不用“混”(或“渾”),云“昏昏不寧,求其所生?!盵22](P.290)在楚簡文字里,“青”皆可與“清”“精”“靜”通假,如郭店簡《老子》甲“我好青(靜)而民自正”,[1](P.113)《老子》乙“青(清)勝熱,清清(靜)為天下正”[1](P.118)。故“清混”(或清渾)又可作“青昏”,即“青昏”是“天地”初開時的名。天地既開,就伴隨有其運(yùn)行的規(guī)律,就是“道”的產(chǎn)生。這樣“道”從其本源來說,是“先天地生”;從其運(yùn)行規(guī)律來說,伴隨天地而生,故“道”就是天地的字。所以《太一生水》說“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边@樣將“”二字釋讀為“青昏”,無論是從思想淵源上還是從文字學(xué)上或是從出土文獻(xiàn)實(shí)物記載上都是一種合理的解釋。 當(dāng)然也有學(xué)者否認(rèn)“道”是天地之字,認(rèn)為古書中從未見“道”是天地之字的說法。[3](P.222)果真如此嗎?即使古書中沒有這一說法,我們也不能排除該文本作者創(chuàng)作了這一說法。并且仔細(xì)翻檢古書,以“道”為天地之字的思想可以找出幾例來?!独献印返诙隆肮曙h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贝颂帯疤斓亍憋@然不是指空間意義上的“天地”,也不是指自然界,因?yàn)榧热恢v“孰為此者?”顯然是一種外力或規(guī)律,那就是“道”?!尔i冠子·道端》“天者,萬物所以得立也,地者,萬物所以得安也。故天定之,地處之,時發(fā)之,物受之,圣人象之?!蹦軌蚴埂叭f物所以得立”“萬物所以得安”的不是“道”又是什么?這種以“天”、“地”分言“道”或者“道”的絕對性和至上性,在下文就是以“之”指代。正因?yàn)椤暗馈钡慕^對性和至上性,所以用起強(qiáng)調(diào)作用的“故”字加以連接。如果前面的“天者”“地者”不是指“道”,那么接下來的“天定之,地處之”(天依道而定,地憑道而處)顯然無法理解。 3、“托其名”的真正內(nèi)涵 綜上可知,在“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圣人之從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中,四個“其”字都是指起源意義上的“天地”。作者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的所托之名就是天地初開時萬物起源意義上的“渾沌”名,也即見于《莊子·天地》的“渾沌氏之術(shù)”名?!皽嗐纭奔础短簧分兄扒嗷琛保堑兰抑g(shù)名?!耙缘缽氖抡摺焙汀笆ト恕狈謩e是指什么?根據(jù)《申子·大體》“為人臣者,操契以責(zé)其名” [17](P.312)和《伊尹·九主》“法君執(zhí)符以聽”“故法君執(zhí)符以職”, [16](P.29—30)愚以為“以道從事者”指體道的臣下,在《老子》中被稱為“以道佐人主者”,而“圣人”就是“得道”的“人主”或“侯王”。他們?yōu)楹我巴衅涿??即如前所述道家“貴道”,主觀上是由道家“功成身退”的價值取向決定的,客觀上是道的至上性和絕對性以及道“生而不有”的品格決定的。前者在《太一生水》文本中表現(xiàn)為“事成而身長”“功成而身不傷”,亦即追求的一種良好功效。后者比較復(fù)雜,在《太一生水》文本中道的至上性和絕對性表現(xiàn)為“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jīng)。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厘,陰陽之所不能成?!薄吧挥小钡钠犯癖憩F(xiàn)為“太一藏于水,行于時。周而或始,以己為萬物母”?!安赜谒?,因?yàn)椤八评f物而不爭”?!靶杏跁r”,時與萬物的生成有緊密的聯(lián)系?!墩撜Z·陽貨》記載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及萬物之生成,老子言道,孔子說天?!妒蠼?jīng)·姓爭》云“兩相養(yǎng),時相成”[18](P.66)與《太一生水》文本中兩兩相輔而生物極其吻合。而“托其名”的真正含義就是依照貴道─→原道─→循道─→用道的邏輯理路循序演進(jìn),對宇宙生成過程進(jìn)行逆向追述,上溯至天地的源頭,因“青昏”之名,循“道”之字,以行“渾沌氏之術(shù)”。托名之后為何會有“事成而身長”“功成而身不傷”的良好功效?其原因除開上述道的至上性和絕對性以及“生物不物”的品格外,還因?yàn)椤巴衅涿卑恕罢钡膬?nèi)容和采取有利于萬物(包括民眾)的措施,《十大經(jīng)·前道》云“圣人舉事也,合于天地,順于民,祥于鬼神,使民同利,萬夫賴之,所謂義也?!盵18](P.80)這樣看來,“托其名”是一種積極的探索事物之起源,因循事物之規(guī)律的活動。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追尋事物的根源,探究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遵循這一規(guī)律,找出問題的根結(jié),制定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做任何事情沒有不成功的。帛書《十大經(jīng)·姓爭》“居則有法,動作循名,其事若易成。” [18](P.66)韓非子也說“夫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盵25](P.99) 這就是道家“推天理以明人事”思想的體現(xi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