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王陽明僅僅活了五十多歲,卻取得極其卓越的成績。他不僅創(chuàng)辦了心學,還在軍事、詩詞、書法、繪畫等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他所做的事情如此之多,而我們所做的事情跟他一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還總是哭天喊地,感覺累死累活的。 忙忙碌碌,卻又是碌碌無為,身心不夠放松,導致人們開始喪失自我,迷失方向。 我們在焦慮不安,在惶惶度日,即便閑了下來,也不知如何去合理地分配時間,長此以往只會讓自己更心煩意亂,無所適從。 王陽明如此忙碌的一個人,卻還不忘“忙里偷閑”來修身養(yǎng)性,并且一直用平常心來對待生活的一切,這樣的心態(tài)令人敬佩,值得大家深思! 1 有事時,專注做事 通常我們所說的專注做事,其實就是要專注于自己的內(nèi)心。 當一個人工作時若想既輕松又高效地完成任務(wù),那就必須要訓練自己的專注力,養(yǎng)成專注于這一件事的習慣。做一件事情,心里就只能有這件事情,而且自己的世界里也就只剩下這件事情了。 想要有極其高度的專注力,就必須開始鍛煉自己的內(nèi)心。只是我們總是自由散漫,內(nèi)心從不集中,突然要求它高度集中,它會不太適應(yīng)。 王陽明針對這種“專注力”,說過這樣的話:“今人于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strong> 意思就是我們在吃飯的時候也不能靜下心來專心吃飯,心里依然在想別的事情,想吃飯這樣的小事我們都控制不住自己的心,試問還怎么做別的事情呢? 曾經(jīng)有個人問禪師:“您是如何修行呢?”禪師回答道:“吃飯睡覺就是我的修行?!?/p> 此人不解:“大家都會吃飯睡覺,為何別人不是在修行,而您就在修行呢?” 禪師說:“別人吃飯的時候斤斤計較,考慮食物是否美味,是咸還是淡?睡覺的時候也是如此,想入非非,無法安然入睡。而我不同,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不去計較種種,因此我能夠通過吃飯和睡覺來修行。” 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做事就是用心。 有事情做的時候,心能夠落實到這件事情上,也就是“心事相合、心之所之”的意思。針對這種對一件事情心無旁騖的情況,王陽明總結(jié)出一句很精煉的話,那就是“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他還說:“人需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p> 當一個人在某件事上實踐得多,磨練得多了,那么內(nèi)心自會有定力,在這種定力之下,人遇到事情才會處變不驚! 正所謂“言心學者必能成事”。 心學是講解個人事業(yè)和功勞的一門學問,絕不可以紙上談兵,說說而已。心學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因此只有深刻領(lǐng)悟到心學的人才能成就大業(yè)。 2 無事時,修心養(yǎng)性 王陽明看來,人的“心、性、天理、良知”都是一樣的。 他曾給弟子們分享了一位禪師的故事。這位禪師有個特點,每當?shù)茏酉蛩釂枙r,他都舉起自己手中的拂塵以示答案。 某一天,一位淘氣的弟子故意藏起禪師的拂塵,想要為難一下老師,當他再次提問的時候,禪師直接就舉手來作為答案了。 王陽明跟弟子說:“我的良知概念就如這拂塵一般,盡管天天在給你們舉,但其實有沒有它都無所謂的?!?/p> 自那開始,再遇到門人弟子來請教關(guān)于“心、性、天理、良知”這些的問題時,王陽明就會開玩笑說:“我的拂塵在何處呀?” 王陽明認為給學生傳授知識并不能讓他們真正學會,更無法積累經(jīng)驗。因此他特別反對那些書本上的“口耳之學”。 他覺得講學就是能夠幫弟子們?nèi)ァ爸铝贾?,讓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明辨是非黑白,做出正確的選擇! 修心養(yǎng)性,也就意味著我們要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 只有加強了自身的修養(yǎng),才能更好地“致良知”,發(fā)現(xiàn)自己的良知。 王陽明:“事物之來,但盡吾心之良知以應(yīng)之?!?/strong> 修心養(yǎng)性,歸本溯源就是要學會做個好人,能夠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心性,從而成熟起來。 有事時專心做事,無事時修心養(yǎng)性。 |
|
來自: wenxuefeng360 > 《待分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