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暖流又名北大西洋西風漂流,是大西洋北部勢力最強的暖流,是墨西哥灣暖流的延續(xù)。北大西洋暖流的流量隨墨西哥灣暖流的強度變化而變化,其流量值為2×107~4×107萬立方米/秒。是大西洋北部勢力最強的暖流,系墨西哥灣暖流的延續(xù)。源于紐芬蘭淺灘外緣,在50°N、20°W附近分成三支:干支經(jīng)挪威海進入北冰洋,南支沿比斯開灣、伊比利亞半島外緣南下,北支向西北流到冰島以南。北大西洋暖流的流量隨墨西哥灣暖流的強度變化而變化,其流量值為2×107~4×107萬立方米/秒。 北大西洋暖流的前世: 墨西哥灣流,是大西洋上重要的洋流,甚至全球最大的洋流。起源于墨西哥灣,經(jīng)過佛羅里達海峽沿著美國的東部海域與加拿大紐芬蘭省向北,最后跨越北大西洋通往北極海。在大約北緯40度西經(jīng)30度左右的地方,墨西哥灣流分支成兩股分支,北分支跨入歐洲的海域,成為北大西洋暖流,南分支經(jīng)由西非重新回到赤道。 洋流亦稱海流,是具有相對穩(wěn)定流速和流向的大規(guī)模海水運動。惟有在陸地沿岸,會因潮汐、地形及河水的注入等影響其變化。 暖流對氣候的影響: 總體來說,暖流增加溫度和濕度,寒流降低溫度和濕度。 對氣溫的影響: 洋流使低緯度的熱量向高緯度的熱量傳輸,特別是暖流的貢獻。洋流對同緯度大陸兩岸氣溫的影響:暖流經(jīng)過的大陸沿海氣溫高,寒流經(jīng)過的大陸沿海氣溫低。 對降水和霧的影響: 暖流上空有熱量和水汽向上輸送,使得層結不穩(wěn)定、空氣濕度增大而易產(chǎn)生降水。而寒流產(chǎn)生逆溫,層結穩(wěn)定,水汽不易向上輸送,蒸發(fā)又弱,下層相對濕度有時雖然很大,但只能成霧,不能成雨。 寒流表面多平流霧,在以下幾種情況出現(xiàn):海陸風霧:陸風在白天流到寒流表面而形成平流霧;海霧:在寒暖流交匯處,風自暖流表面吹至寒流表面而形成平流霧。 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在寒暖流交匯處或上升補償流區(qū),往往形成較大的漁場,世界四漁場及其洋流成因如下: 北海道漁場:位于日本北海道島附近,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 北海漁場:位于歐洲北海,北大西洋暖流與極地東風帶帶來的北冰洋南下冷水交匯。 秘魯漁場:海岸盛行東南信風,為離岸風,導致上升補償流(亦稱涌流)。 紐芬蘭漁場:加拿大紐芬蘭島附近,墨西哥灣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 對海洋污染的作用: 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凈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范圍擴大。 北大西洋洋流在愛爾蘭的西部一分為二。其中一支洋流(即加那利洋流)向南流動,另一支洋流則繼續(xù)沿歐洲的西北流向北方,并帶給當?shù)貧夂蚩捎^的暖化效果。其他分支包括伊爾明厄洋流及挪威海流。北大西洋洋流由溫鹽環(huán)流(THC)推動,但她亦同時被認為是由風力所推動的墨西哥灣暖流流向北美沿岸的東方及西方伸延,穿越大西洋到達北冰洋。 北大西洋暖流對西歐與北歐氣候有明顯增溫增濕作用。每年向西歐與北歐每公里海岸輸送相當于燃燒6000萬噸煤釋放的熱量。使沿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并且一直延續(xù)到極圈內。1月份平均氣溫要比同緯度亞洲與北美洲的東海岸高出15~20℃,從而使北歐盛長混交林及針葉林,巴倫支海西南部終年不封凍。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轉載請注明 在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的共同影響下形成西歐北海漁場,在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的共同影響下形成加拿大紐芬蘭漁場。 北大西洋暖流的危機: 全球變暖導致北極附近冰川融化,導致大量淡水融入北大西洋,淡水密度小于海水,很難沉入下部水底。北大西洋暖流的補償流減弱,進而導致洋流循環(huán)體系變慢,因此暖流勢力減弱,暖流的減弱勢將導致歐洲和北美東部氣候變冷。 北大西洋暖流是風海流,全球變暖使副極地與副熱帶地區(qū)的溫度差變小,副高與副極地低氣壓間氣壓差減少,氣壓梯度力因此減小,西風勢力變小,引起北大西洋暖流減弱。 北大西洋暖流對歐洲西部的影響: 溫帶海洋性氣候是全年溫和潮濕的氣候。它的特征十分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較均勻。分布在緯度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這類氣候全年在盛行西風影響下,西岸常有暖流影響,增溫增濕,西風從暖洋面吹來,降水頗多。冬季常有溫帶鋒面氣旋來襲,因而盡管全年有雨,秋冬降雨量通常略多于春夏。雨以小雨和小陣雨居多,幾乎沒有雷雨。氣旋頻繁過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區(qū)(如北美洲西北部)多達2500mm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較差遠小于同緯度的內陸與東岸地區(qū)。屬于這一氣候的有西北歐、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新西蘭等小部分。除亞洲、非洲和南極洲沒有外,其余各大洲都有,其中以歐洲大陸西部及不列顛群島最為典型。 1、冬暖夏涼,年溫差小 海洋性氣候區(qū)內愈靠近大洋,氣候的海洋性愈強。特別是在冬季,因沿岸有暖流經(jīng)過,西風從暖流海面吹來,氣流溫暖潮濕,因此冬季氣溫比同緯度的大陸中心和大陸東岸暖得多。最冷月均溫均在0℃以上。夏季時暖流水溫仍較大陸溫度低,海上要比陸上涼得多,這里受西風帶影響最熱月均溫在22℃以下。由于冬暖夏涼,年溫差要比同緯度其它地區(qū)小得多。 2、全年雨季,冬雨較多 此區(qū)正當溫帶氣旋活動的路徑上,氣旋雨量豐沛,特別是冬季時溫帶氣旋更為活躍,雨日很多,但降水強度并不大。冬季降水量在全年所占比例稍大,全年沒有干季,用一句話概括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3、氣溫年變化與日變化都很小 在洋面上甚至觀測不到日變化。年變化的極值一般比大陸后延1個月,如最冷月為2月,最暖月為8月。在高緯地區(qū)最冷月還可能是3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月。秋季暖于春季。 4、降水量的季節(jié)分配比較均勻 降水日數(shù)多,但強度小。云霧多,濕度高。 5、多云霧天氣,濕度大 多數(shù)臨近海洋的大陸地區(qū),都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西歐沿海地區(qū)是大陸上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區(qū)。溫帶海洋性氣候,緯度較高,陰雨天氣多,熱量和光照條件一般不太適合發(fā)展種植業(yè)(巴黎盆地除外,那里熱量條件較好,有種植業(yè)分布),一般以畜牧業(yè)(如蘇格蘭北部),花卉種植業(yè)(如荷蘭)等對熱量要求較小的農(nóng)業(yè)類型為主。 溫帶海洋氣候下的農(nóng)業(yè): 該氣候不利于糧食作物及油料作物的生長,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長。19世紀末就有人發(fā)現(xiàn),在歐洲,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生產(chǎn)長的小麥,蛋白質含量小,至多只有4~8%。隨著深入大陸,到俄羅斯歐洲部分,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增高達9~12%,在比較干燥炎熱的地區(qū),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增高到18%,甚至在20%以上,原蘇聯(lián)科學家證明:一個地區(qū)的氣候大陸性越強,小麥的蛋白質含量也就越高。在氣候溫涼潮濕的地方,小麥的淀粉含量增加,而蛋白質含量卻降低。人們?yōu)榱搜a充蛋白質的不足,只好借助于肉類,但是又帶來脂肪過多的缺點??梢?,海洋性氣候對農(nóng)業(yè)并不很有利。 |
|